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精准扶贫 全面小康

把握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衔接发展的关键点

(发布时间:2020-07-12)

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当前,我国精准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最后关头,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幕也已拉开。这意味着“三农”领域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必须做好衔接发展文章,巩固扩大脱贫成果,着力提升“三农”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基本着力点:推进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既是治贫防贫的根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的基本依托。抓好产业发展,不仅能够强化“造血”机能,而且可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从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抓好产业发展统筹这个前提。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衔接,首先要统筹产业发展。省级要根据二者的不同要求,统筹制定体现战略性、前瞻性的乡村产业振兴规划,综合考量村庄格局、人口分布、产业基础、生态保护等因素和条件,全地域、全产业链谋划产业发展。市县两级要因地制宜,选准重点扶持产业,既谋划布局一批符合绿色发展理念、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产业项目和支柱产业,又扶持壮大一批成长空间较大、市场前景看好、带动力较强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从各地脱贫攻坚的经验看,加强智慧农业、互联网、物联网、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物流终端等农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绿色特色产业,应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筑牢现代农业体系这个根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根基。目前,我国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趋势明显,必须顺应这一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乡村产业体系向三产融合延伸、城乡衔接转变。要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牛鼻子”,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引领乡村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脱贫致富。

  抓住三产融合发展这个重点。要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绿色发展理念、互联网理念为导向,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现代农业及其生产性服务业为中心,做好农工、农旅、农商和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文章,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升发展质效,推动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紧密的三产融合协调发展新格局。当前,要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重要抓手,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载体,加快构建国家、省、县三级产业园体系,推进集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建设,探索“产业园+经营主体+小农户”的联农带农方式,打造成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和三产融合发展的先导区。

  二、关键支撑点:增强内生动力

  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是内因和关键。必须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依靠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广大农民来实现脱贫和乡村振兴目标。

  紧紧扭住农村教育发展这一治本之策。发展教育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快发展、稳定脱贫的根本手段。从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衔接角度看,挖掘和发挥教育的反贫困作用至关重要,要把教育作为提升农民人力资本、彻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事业抓紧抓实抓好,推进农村各级各种教育业态协调发展。当前,要把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素质、摆脱智力和精神贫困作为重点,特别要把义务教育搞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源。

  着力培育乡风文明这个动力源泉。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要做好悠久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结合文章,滋养当代农民的精气神,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坚持保护传承与发展提升并举,既深入挖掘和保护优秀农耕文化,培育乡土文化人才,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又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和家风民风、村规民约建设之中,引导形成新时代农民新风貌,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坚持扶贫与扶志一起抓,各级政府既要尽责尽力帮扶贫困群众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又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加快发展致富步伐。

  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这支基本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作用。这就要求各级各地加强对农民的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务工经商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一大批基层组织带头人、发展领头雁等本土优秀人才,有效解决谁来种地、谁来振兴乡村的问题。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完善人才培养服务机制,引进一批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经营、懂管理的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业农村一线去创业,鼓励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兴业,让农村成为各方贤才能人大展鸿图、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三、政策合力点:提升投入效应

  政策投入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任务和对象不尽相同,必须加强政策的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提高政策投入组合效应,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落实政策优先序。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党中央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原则。当前,“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必须从根本上扭转上述倾向,切实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加大政策投入力度,真正做到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激发“三农”内在活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加强政策协调性。找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赢脱贫攻坚战之间相同相通的政策需求点,重点围绕打好脱贫攻坚战、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等硬任务,加强政策统筹衔接,打好组合拳,避免政出多门、相互打架。

  把握政策发力点。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农产品市场准入、农业农村项目审批等手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推进机制,破除城乡分割、部门利益等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强政策创新,瞄准农业农村发展短板、重点领域,给予政策倾斜,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支持农民创新创业,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引导城市资源流向农业农村。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搭建农村技术交流、创业、金融等信息服务平台,大力支持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完善农业保险和融资服务。当前,要特别重视研究解决边缘贫困群众缺乏政策支持的问题,加快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防止边缘贫困人口大面积沦为新的贫困群体。

  四、根本落脚点:增加农民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农民增收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衡量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衔接的中心任务来抓,多措并举推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广泛开辟增收渠道,加快构建推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质量,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农民的经营收入;建立健全农民职业和就业培训机制,通过提升农民就业务工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创新完善农业支持政策机制,强化对农业发展及农民就业创业的扶持,增加农民的补贴性收入。同时,建立完善各项保障机制,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大力发展市场主体,积极探索联农带农惠农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增强带动农户发展能力。积极探索建立联农带农惠农利益紧密联结机制,鼓励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农户”的方式,以订单收购、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吸纳就业等多种形式,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障农民利益;鼓励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信息共享、品牌共创等方式,与小农户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构建形成促进农民收益增长的动力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创造条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当前,要抓住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契机,向农村土地征收、宅基地和建设用地这“三块地”改革要红利,不断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入。加快完成赋权确权颁证工作,盘活农村土地、房屋、林权等“沉睡”资源,真正释放财产增值潜力;全面开展清产核资,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多种形式股份合作,壮大集体经济,使农民分享集体资产分红收益;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推进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保障农民权益;深化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收益分配机制,让土地真正实现“同地、同权、同价”,解决土地增值收益长期“取之于农、用之于城”问题,使农民更多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执笔人:省委党校分中心刘盛华,省委政研室肖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