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精准扶贫 全面小康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度贫困县清零扫描

(发布时间:2021-02-25)

                                   本刊记者 姜晓晓

  湖北是一个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中部省份,共有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4个片区,37个贫困县、4821个贫困村,其中9个深度贫困县、507个深度贫困村。从2017年开始,湖北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向贫困发起“总攻”,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保障等硬仗。2019年,保康县、丹江口市、英山县退出贫困县;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特殊背景下,房县、竹山县、巴东县、五峰县、竹溪县、郧西县实现脱贫摘帽。至此,湖北9个深度贫困县全部顺利摘帽,累计退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6.98万人;截至2020年底,全省58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8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之时,必行非常之举
  房县、保康县、丹江口市、竹山县、巴东县、五峰县、竹溪县、郧西县、英山县等9地,原为贫困发生率均在23%以上的国定贫困县。他们分布在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山有千丈高,地无一亩平”。保康县是襄阳唯一的全山区县、全省深度贫困县和国家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2014年,全县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65个,贫困人口29489户、83075人,贫困发生率53.6%,是9个深度贫困县中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县。
  保康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政治责任、重大民生工程,成立作战指挥部,县级领导全体出战,联系乡镇、包保贫困村。围绕“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要求,成立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8个重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工作组的职责和任务,制定路线图,挂图作战。扎实开展驻村结对帮扶,组织337个省、市、县三级驻村工作队脱产驻村,全县近7000名党员干部与贫困对象结成对子,万众一心决战脱贫攻坚。创新六大模式,筑牢产业“硬支撑”;探索“深井取水”,群众吃上“幸福水”;实施“安居工程”,户户住上“安全房”;建设文化小康,激发脱贫“源动力”……保康县通过实施一条条务实举措,硬是在大山深处蹚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2019年,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0.06%。2019年4月,省政府正式批准保康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县整体脱贫摘帽。同年7月,保康代表湖北省接受2018年度贫困县退出国家抽查,群众认可度达到98.55%,高质量通过国家抽查。
  深度贫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脱贫攻坚战中最硬的一仗。如果按照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就无法破解深度贫困问题,难以完成全面脱贫任务。保康县脱贫攻坚实践充分说明,关键之事、关键之时,必须行非常之举、尽非常之力。
  聚焦深度贫困,攻克坚固堡垒。省委、省政府坚持精准施策,把9个深度贫困县、507个深度贫困村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落实“三个新增”要求(即新增脱贫攻坚资金、新增脱贫攻坚项目、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制定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35条政策举措,集中优势兵力,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授人以渔,脱贫攻坚底气足
  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我省9个深度贫困县瞄准产业发展短板,挖掘潜力,立足优势,精准发力,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打出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漂亮仗”。
  丹江口市突出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的优先地位,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长短结合,推进镇、村、户产业发展。扶持龙头企业40家,推行“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引导贫困户加入市场主体,实现流转土地得租金、入股分红得股金、企业务工得薪金。推行“家庭农场+贫困户”“能人大户+贫困户”“旅游+扶贫”等产业经营机制,扶持专业合作社255家。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25442户,夯实了贫困户增收基础。
  巴东县利用12.56亿元产业“大投入”,打造出低山柑橘、二高山茶叶、高山药材“三大产业集群”,带动贫困户5.4万户,消除产业“空白村”“空白户”。同时,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先后招商引进福建正山堂、湖北九端等31家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实行产业奖补,支持95家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全县发展专业合作社2500余家,带贫比例达85.14%。
  五峰县因地制宜探索中蜂产业扶贫模式,把中蜂产业作为继茶叶之后的特色优势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和培育。历经3年发展,全县中蜂养殖由5000多群发展到7.1万群,养殖户数达到8914户,其中贫困户2725户2.05万群,蜂蜜产量近40万公斤,养蜂综合产值1亿元,获得了“全国养蜂精准扶贫试点示范县”“全国中蜂产业发展贡献奖”“全国蜂业优秀成熟蜜基地”等荣誉。2019年底,五峰中蜂扶贫被联合国作为世界减贫案例在全世界推广。
  竹溪县用“扶贫车间”促就业,把扶贫工厂、车间(作坊)建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贫困群众“上楼住新房,下楼把活干,挣钱顾家两不误”。大力培育文旅康养产业,推进农旅、林旅、文旅等“十旅融合”,打造“全域景观、诗意田园”中国候鸟旅居县。全县6.5万群众在文旅康养产业链上增收致富。
  英山县依托特色产业资源,重点发展茶叶、中药材、特色种养、旅游、电商五大特色产业。全覆盖建立村级自强互助脱贫合作社,实施“合作社+市场主体+产业基地+贫困户”一体化产业扶贫模式。163家市场主体对接帮扶1.98万个贫困家庭。贫困人口通过流转土地得租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就近务工得薪金,形成了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神峰山庄”三产融合扶贫模式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十佳典型案例”。
  郧西县坚持推进能人返乡创业、扶贫扶智技能就业、托底安置保障就业,多措并举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开展贫困家庭“一户一技能”职业技能培训,先后开展鱼钩、刺绣、藤编、厨嫂、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免费技能培训1000余场次,实现了“自主创业一批、外出务工一批、就近就业一批”的脱贫目标。
  脱贫攻坚,不仅仅是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物资帮扶,更重要的是要立足当地实际,推进当地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当地发展现代农业,让当地人民学习现代产业技术,拥有安身立命的根本,真正帮助贫困地区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无缝衔接,乡村振兴在路上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从34.5%到0.28%,这是2014年和2019年房县贫困发生率的直观对比。
  兴建供水工程1098处,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100%,新建和改造通村公路1200多公里,农户通电率达100%,移动通信、网络宽带覆盖到所有村落,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群众收入门路不断拓宽。通过扩大产业基地、培育市场主体、兴办扶贫车间等措施,先后带动3.6万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组织5万多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9000多名贫困劳力在扶贫车间和公益性岗位上实现就业增收。
  最暖心的变化是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通过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政策的实施,房县广大贫困群众基本医疗和义务教育有了保障,每年有2万名左右的贫困学生获得教育资助,无一人因贫失学辍学。
  群众收入提高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有效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脱贫村产业振兴和巩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020年4月21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房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如今,房县6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脱贫48181户141281人。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成为房县接下来的发展重点——不断结合实际探索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防贫预警监测机制、创新推进消费扶贫“三专一平台”建设,构筑政策保障、社会扶助、保险救助等防贫“三张网”,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与此同时,积极做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动规划、投入、产业、工作机制等衔接融合,走具有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竹山县以产业为依托,夯实发展后劲。近年来,按照茶叶产业化发展、系统化推进总要求,全产业链谋划,分阶段、有重点突出基地建设、生产加工、主体培育、技术培训、质量监控、品牌打造、市场营销7 个核心要素,整合政策资源,补齐发展短板,建强产业基础,推动了茶叶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27.7万亩,年产干茶7200吨,综合产值达24亿元,基地覆盖16个乡镇204个行政村,茶农达4万户15万人,让农民真正富在产业链上。
  培育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郧西县将传立家风家训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深入开展“星级文明农户”“四好农家”等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孝、爱、勤、俭、信、礼等文明家风,目前,全县已评选郧西乡贤300余人,“十星级文明户”2.4万余户,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各地紧紧抓住“人”的因素,做强人才支撑。聚焦乡村振兴对人才智力的需求,紧扣产业发展难题,从农村人才队伍的实际出发,在选才、育才、引才、借才、留才、用才等6个方面打好“组合拳”,不断建立健全人才培育机制,整合政策、形成合力,厚植乡村人才成长土壤,积极引导人才向农村一线集聚。
  在夯实脱贫攻坚成效的基础上,全省上下正积极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政策和领导体制、工作体系、项目规划、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包括9个深度贫困县在内的脱贫地区,正在经历由脱贫到致富的模式升级——以脱贫摘帽为起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奋力跑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接力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