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精准扶贫 全面小康

走旅游开发精准扶贫之路

(发布时间:2016-12-17)

                                                                                                                                    吴祖云

  位于武汉市黄陂区西北端的姚家山,是大别山南麓西段余脉,在抗战时期被称为“小悟山”。姚家山作为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党委机关驻地,也是李先念、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如今,处于姚家山脚下的蔡店街姚家山村,又成为省、市、区扶贫攻坚的新战场,通过精准谋划、精准发力、精准施策,有效整合激活红色和绿色两种资源,巧打红色游和绿色游“双色”牌,走出一条旅游开发的精准扶贫之路。

  一、目标精准,“两翼开发”齐头进

  (一)充分润色、彰显特色。以打造绿色生态为底蕴、红色文化为核心,科学统筹开发利用好红色和绿色两种资源,使红色旅游为绿色旅游增添历史内涵、注入文化灵性,绿色旅游又为红色旅游增添现实活力,提升趣味性,做到寓教于游、游中有乐、乐中有获,从而互增人气,共扬名气,实现红为绿增辉、绿为红添效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整体谋划、统一规划。按照“村旅结合、旅居相融”的理念,请华科、华师设计院和省古建筑保护中心先后编制了景区总体规划和具体分项规划,将村湾建设与景区开发相结合,将产业发展与景观打造相契合,将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及国防教育与景区建设相融合,充分彰显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休闲游功能特色,擦亮叫响“武汉抗战第一村、湿地旅游第一谷、温泉生活第一乡”特色品牌,把姚家山建成集“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温泉度假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示范性星级景区。

  (三)统筹推进、分步跟进。景区规划总面积约2.25万亩,涉及黄陂、孝感两地区域,根据村湾四边环山的地形,拟开发东南西北四个山谷,计划总投资8亿元,分三期建设完成,第一期(2012—2015),投资1亿元,主要实施以村湾立面整治、环境综合改造为主的新农村建设,修缮新四军第五师旧址群,建成新四军第五师历史陈列馆、南谷泉湾、西谷湿地等;第二期(2015—2016),东谷茶禅文化区和北谷农夫乐园;第三期(2016—2018),源泉村温泉生活休闲区。今年3月底已完成第一期建设任务,并成功试运营,现景区已正式开园对外营业,其中红色景点全部实行免费对外开放,日均游客量在2000人以上,景区人气效益初显。

  二、施策精准,“四轮驱动”强动力

  (一)争取支持添力。把省、市老领导对老区建设与发展的高度重视和真切关怀作为最弥足珍贵的力量资源。一方面“走上去”,主动向一批德高望重的老领导汇报情况,请示工作;一方面“请下来”,真诚请老领导到现场考察指导、破解难题,并借助老领导们的人格魅力和亲民感召力,争取到各级老促会、旅游协会、新四军研究会等社会组织的支持。

  (二)有效整合聚力。市、区两级均组建了由党委副书记牵头挂帅的领导专班,全力以赴推进开发建设。本着对老区多投入一点不为过的原则,在市、区两级层面进行政策资源整合,将小康扶贫、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聚焦姚家山投入。在政府全部包揽景区“红色”项目投入的基础上,对“绿色”项目部分,只要符合国家政策规定,均给予项目配套或资金扶持。

  (三)创新机制助力。为充分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和各方积极性,创新完善了利益分配、项目推进、景区经营管理和村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规范了征地拆迁和产业化规模经营等方面的实施办法。如景区公司对租赁的山林,按面积折股给产权人;组建由湾内小组长和有威望的老人等村民代表组成的自治调解专班,协调配合做好平安稳定工作;将村湾环境治理外包给专业环卫公司,由其提供清扫保洁、垃圾分类、清运处理等一系列服务。

  (四)培植实业发力。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及配套产业,包括瞻仰旧址、参观展馆、露营、采摘、攀岩、山地滑车、高空索道、水上娱乐、野外拓展及军事体验等,兴建1家中型多功能景区酒店,改造升级1家农特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开发出“姚山红茶”等土特旅游产品。景区公司成立了绿化子公司,建立花卉苗木和有机农产品种养基地,初步形成了多业互动互补互兴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方向精准,“五个转变”奔小康

  (一)在面貌特征上,让山区变景区。树立整村全域旅游理念,搭乘景区开发建设便车,紧扣景区发展规划,高标准开展村湾环境综合整治,拆除有碍瞻观的猪圈、牛栏、厕所等构筑物,对房屋立面按统一风格进行装饰美化,对进出村湾的沿线环境进行整治改造和美化亮化;全面实施土地整理、水库山塘水坝维修、修桥铺路、河道疏浚及塘堰清理;大力推进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垃圾填埋和通信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的村容村貌。

  (二)在农民身份上,让村民变股民。在确保应给农民的土地流转费、征地补偿款全额按时发放的前提下,为保证农民长远利益,将村集体和农户流转给景区1.4万亩土地,折算成20%的股份参与门票收入分成,并将湾内部分建设用地,留给村集体或小组统一按规划开发成门店商铺,门票分成和店铺出租的收入每年进行现金分红。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43元。

  (三)在主体性质上,让户主变业主。降低准入门槛、给予适当补贴等优惠政策,支持村民自办农家乐、旅社、副食及旅游纪念品经营店等17家,并呈增长趋势。更多村民则围绕景区消费需求从事种养和加工土特农产品,拉长加粗旅游产业链,实现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兴业增收。

  (四)在发展方式上,让农地变基地。加快农地流转,组建农业合作社,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村湾及周边5000亩的田地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和设施农业建设,打造赏花经济带和观光、采摘及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

  (五)在人居环境上,让老区变新区。按高于一般新农村建设标准,新建63栋明清古朴风格的新居小区,配套建设星级公厕、文化活动室及文体广场、标准化卫生室、绿化亮化等公益项目和公共基础设施。对村湾环境卫生实施精细化、长效化管理,确保村湾长期保持洁绿亮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展现出新时期革命老区的新魅力。■

  (作者系武汉市黄陂区人民政府区长)

  责任编辑:姜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