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精准扶贫 全面小康

对症施策精准解困

(发布时间:2016-12-17)

                                                                                                                                    周森锋

  神农架林区是我省最边远、最偏僻、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复杂,扶贫开发工作任重道远。按照新的贫困标准,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03户、1.68万人,占全区农业总人口的34%,实现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根据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林区党委坚持把扶贫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举全区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力争“两年解困、三年脱帽”,确保与全省同步实现脱贫目标。

  一、深化认识,聚焦难点深入解剖“麻雀”

  着力思想认识再提高。林区党委及时召开党委常委会和深化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系统传达学习中央、省委领导重要讲话精神,在领会精神提认识、对照先进找差距、考察学习理思路中,加快推进全面脱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强化。

  聚焦难点深入调研破题。聚焦林区普遍存在的“饮水难、行路难、脱贫难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生态环境与资源破坏大”的“三难两大”问题,确立了7个由区级领导牵头和10个由乡镇、部门负责的调研课题,对扶贫搬迁、难点攻坚、协同致富、政策兜底、机制建设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为制定出台帮扶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围绕目标科学理清思路。通过统一思想认识,结合实际,提出“两年解困,三年脱帽”目标,科学理清了扶贫攻坚总思路,开展“七大行动”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通过产业转型,推进协同致富;加快移民搬迁,攻坚“三难两大”;精准施策,确保精准扶贫见实效;难点攻坚,突破关键薄弱环节;政策托底,守住扶贫脱困的底线;“一总多专”,建立扶贫开发新机制;多位一体,构建扶贫开发大格局。力争到2018年,实现1.68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二、立足生态,通过推动结构转型实现协同致富

  强化特色基地培育实现协同致富。在林区发展农业,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不仅效益低下,而且对生态破坏大。为此,我们将稳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型。充分利用神农架独特的自然禀赋和天然的品牌优势,定位于百年基地、品牌基地的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基地,按照“一乡多品、一村一业和一村多品、一户一业”的思路,重点推进茶叶、干果、中药材等八大特色产业建立板块基地,争取基地规模达到40万亩,实现人均收入3万元,带动3000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真正做到“靠山吃山”。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协同致富。林区山地面积比重大,全区森林覆盖率达90.4%,立体农业特征明显,生物多样性优势突出,长期的保护为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态优势。我们将进一步向保护要效益,大力发展林下产业。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支持神林集团、百草园公司做大做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动盘水省级生态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劲牌神农架酒业、康帝山泉水等加快投产,推进产业园区集群发展,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突出旅游引领带动实现协同致富。坚持把旅游作为富民强区的主导产业来推进,努力打造全域旅游,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旅游产业转移,引导1.5万人通过旅游就业脱贫。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旅游,鼓励支持“家庭农场”、“家庭林场”模式,加大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引导百姓就地创业、就业,充分发挥旅游主导带动作用。

  三、对症施策,多措并举推动精准解困

  用“扶贫搬迁、生态搬迁”解决“三难两大”问题。将贫困户危房改造与扶贫易地搬迁、生态移民结合起来,按照“群众自愿、就近安置、量力而行、适当补助”的原则,统筹财政、林业、住建、民政等部门政策予以扶持,在安置上按照“减量聚居、集中连片”的原则,到2018年实现扶贫搬迁1218户3851人。

  用“金融支撑”解决发展起步难的问题。金融“贫血”是贫困地区、贫困户发展长期面临的重大难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研究出台扶贫信贷政策,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开发,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组织实行贴息扶持,破解金融扶贫瓶颈。通过政府基金拉动,解决农户“贷不到”的问题;通过财政贴息助力,解决农户“贷不起”的问题;政银联手共担,解决银行“不愿贷”的问题;健全机制管控,解决银行“收得回”的问题。

  用“政策落地精准”解决大水漫灌的问题。坚持把“政策落地精准”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确保扶贫政策真正惠及贫困村、贫困户。尊重群众的参与权,执行“一事一议”制度,坚持脱贫计划由群众来评,帮扶措施由群众来议,主导产业由群众来定,资金项目由群众来管,确保“扶真贫”。改革资金管理使用和监管方式,坚持和完善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确保项目资金到村到户、直接用于扶贫对象。

  用“引导就业”解决贫困代际相传的问题。针对失地、“两后生(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学生)”等贫困家庭,把引导就业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深入开展“雨露计划”、“温暖工程”,实现稳定就业。积极围绕旅游产业、盘水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等扩大就业基础,搞好就业对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用“提标、扩面”解决政策兜底效果差的问题。对“五保户”、“低保户”等脱贫无望家庭,采取政策兜底的方式,实行“应保尽保”。对因病、残、灾、学致贫、返贫家庭,要采取“提标、扩面”的方式,不断提高基本保障标准,不断扩大受惠人群,通过政策兜底确保此类人群的生活水平维持在贫困线以上。

  四、完善机制,构建群策群力的大攻坚格局

  群策群力跳好集体舞。充分调动区、乡、村积极性,明确责任分工。完善驻村帮扶,落实部门责任。出台《关于在全区开展部门帮扶贫困村和干部驻村帮扶贫困户工作实施方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户分解,做到“单位到村、干部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实现行政村、贫困户的全覆盖。强化属地负责,落实乡镇责任。建立精准扶贫属地负责机制和动态管理台账,压实乡镇党委、政府扶贫帮困主体责任和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责任。依托党建带动,落实村委责任。实行“四大家”领导干部、区直单位与乡镇、村结对子,大力实施“党组织书记能力提升行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补充行动”、“薄弱村重点补强行动”和“能人回归行动”,着力解决村干部双带能力滞后等难题,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创新机制强化制度保障。一是改革扶贫工作考核机制。拟制定《神农架林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将精准扶贫实绩作为考核重要内容,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二是建立精准扶贫责任落实机制。实施扶贫责任清单管理,制定领导分片包保制、常委包村驻点制、时间倒逼制、考核奖惩制等制度,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三是建立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激励机制。拟制定《神农架林区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搭建平台、创新方式、强化保障,着力构建扶贫攻坚大格局。四是建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全运行的管理机制。拟制定《神农架林区关于建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全运行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确保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作者系中共神农架林区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