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精准扶贫 全面小康

以“有效衔接”为着力点抬高湖北共同富裕底板

(发布时间:2021-12-31)

叶翔凤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下文简称“有效衔接”)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又一新的历史性任务。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有效衔接”上,在高质量发展中抬高共同富裕的底板。
  一、从目标着手,做好系统衔接
  以“十四五”目标为导向,促进发展规划衔接。着眼“三农”问题全局,侧重整体谋划、区域协同、城乡统筹,综合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十四五”的方向导引,制定“有效衔接”规划,建立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集中资源、聚集力量、聚焦重点保证各项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实现。
  坚守政策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统筹政策衔接。保障相关政策的“接续性”“稳定性”“耦合性”,提高涉农政策的瞄准性和精确性。分类确定需要取消的、接续的、完善的或强化的扶贫政策,总结梳理脱贫攻坚中成熟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用于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制度框架。继续按照党中央“摘帽不摘政策”的工作方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个体发展转变为支持多元主体合作发展,日常性帮扶措施转变为常态化民生政策,福利性政策转变为提升乡村能力的发展性政策。
  二、从产业着手,做好发展衔接
  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壮大,推进产业就业帮扶衔接。产业扶贫政策措施由到村到户为主向到乡到村带户为主转变,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致富带头人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大力整合涉农资金,推进产业项目化、链条化、龙头化、规模化、品牌化,着力构建群众参与、政府推动、龙头带动、资本撬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把特色产业扶强,拓宽农民持续增收渠道。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全要素配置,做特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壮大产业板块。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宣传推广力度,坚持走生态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路子,严把“绿色”质量关口,注重“两品一标”和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加快发展农特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不断提升湖北特色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
  注重产业融合,构建适合乡村资源禀赋的产业体系。针对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等不同村庄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制定乡村发展策略,分类推进乡村发展。利用乡村独有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等,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民宿、休闲农庄、观光农业、采摘旅游等产业,盘活乡村各类生产要素,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稳定利益联结,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作坊)等主体培育作为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近增收主抓手,创新带贫益贫方式,把脱贫群众联接在产业链上,减少返贫风险。
  创新推广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模式。培育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力争实现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农户就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加快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主体多元、形式多样,便捷高效、全链受益的多元共享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格局。
  加快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数字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态。发展数字经济,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打通消费堵点,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消费层次,有利于优化国内市场环境,把广大农村带入到大市场中参与循环。
  三、从主体着手,做好人才衔接
  脱贫攻坚中的人才和工作队伍,可以根据需要转换成乡村振兴工作队。通过落实好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城市人才到农村去。培养一部分乡土人才,整合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开展农村人才培养培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完善育才、聚才、引才、用才机制,通过选派任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大力培育农村本土实用人才;以乡情为纽带,引导创业能人回归;通过技术培训、典型引导等,帮助农民增强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四、从文化着手,做好文明衔接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形成良好家风,彰显淳朴民风,利用优秀传统“村规民俗”,积极促进乡村“德治”。更加注重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让文旅产业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下沉优秀数字文化资源,保障“数字公平”,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保障村民“精神供应”,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五、从环境着手,做好绿色衔接
  健全地方生态系统保护机制。湖北已脱贫的地区中“生计脆弱区”与“生态战略区”有较高的重叠率,因此,在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计、帮助村民致富的过程中,要严格保护当地生态空间,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健全地方生态系统保护机制,优化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构建乡村“泛生态产业链”。强化生态资源保护,节约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加速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强乡村土壤污染防控,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水平,强化生态修复制度保障,严防农村地下水污染与超采,千方百计地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提升村容村貌。构建乡村“泛生态产业链”,让村民成为供给生态产品的市场主体。
  六、从治理着手,做好组织衔接
  探索与城乡要素动态流动相匹配的新型治理方式。从乡村治理入手,将脱贫攻坚中形成的治理框架创新后,形成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围绕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的工作思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组织保障。
  以自治、法治、德治为抓手,构建“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新局面。加强对农村各类组织的统一领导,确保各类组织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形成治理合力。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把党组织建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建在乡村各类新型产业链上,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带头作用。在党建引领下,优化自治、法治、德治治理机制,促使“三治”有机融合。
  保障乡村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城乡融合战略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完善城乡布局结构,稳步推进乡村各类公共设施建设。优先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强化乡村就业服务指导,打造村民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创新现代乡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强化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乡村养老服务能力、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抓好“农村厕所革命”、构建乡村垃圾处理体系等。创新基层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党校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管好用活扶贫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