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精准扶贫 全面小康

精准扶贫中防止脱贫反弹的路径思考

(发布时间:2016-12-24)

                                                                                                                                     王 超

  实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如期建成全面小康,必须坚持“真扶贫、扶真贫,重点扶、扶重点,长远扶、扶长远”的工作思路,全面提升精准扶贫科学化水平,防止边脱贫边返贫,确保精准扶贫真见效、精准脱贫不反弹。

  坚持思想引流,防止主责身份异化。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干部是决定因素,承担着义不容辞的主要责任。要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扶贫脱贫主责身份意识,增强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使命认同,防止责任旁落、责任失守、责任异化。一是以问题导向拧紧思想发条。把决战贫困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问题抓手,强化认同感、增强纪律性、提升执行力,层层签订责任状,不按期脱贫干部“摘帽”,不完成任务决不收兵,推动干部形成抓扶贫促脱贫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以用人导向打造“落实链条”。坚持好干部标准,委派党政干部到“难村”、政法干部到“乱村”、经济干部到“穷村”、年轻干部到“强村”、专业干部到“产业村”、离退休干部回“原村”,重点选好配强“第一书记”,打造决策、执行、监督、考评、奖惩一体化的“落实链条”,对长期在扶贫一线默默奉献、做出突出贡献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作风不扎实、效果不明显的干部,及时调整严肃问责,引导干部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精准扶贫上来。三是以考评导向树立干事信条。把精准扶贫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绩效考核和全面小康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和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加大考核权重,完善考评方法,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扶贫观,防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异化为速度扶贫、数字脱贫,确保扶贫攻坚点对点、实打实。

  坚持精神引领,防止主体意识淡化。精神状态是战胜贫困的力量之源,外在帮助只是脱贫的条件,只有贫困群众自己觉醒,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才有希望。一是以典型示范传导正能量。贫困群众虽生活贫穷,但多数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脱贫致富方式多样,贫困群众中涌现出了一些创业明星和致富典型。要注重发挥致富典型的示范效应,通过宣传致富典型,在全社会传导创业致富的正能量,形成尊重劳动、鼓励致富的氛围。二是以道德培育塑造新风尚。贫困群众脱贫欲望不强、动力不足,关键在于内心缺乏道德精神支撑、外在缺乏社会风气指引。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加强贫困地区人文精神培育,重塑贫困群众内心道德丰碑,根除等靠要拿、安于贫困、坐井观天、不思进取的消极心态,迸发求富、求荣、求美、求变、求新的致富激情,打开扶贫的动力源头,确保扶贫工作决战决胜。三是以政策激励唱响“好声音”。物质扶贫是基础,是建成全面小康的硬支撑,是外在之“形”;而精神扶贫是根本,是保持全面小康的软实力,是内在之“魂”。要把人文扶贫作为促进贫困群众主体意识觉醒的重要抓手,实施“扶贫先扶脑”“富口袋先富脑袋”,对缺乏技术的贫困户实施技能培训,对缺乏发展门路的贫困户实施产业扶贫,对缺乏文化的贫困户实施子女教育扶贫,对五保特困户实施兜底保障,促进贫困群众从根子上摆脱贫困,形成“知识就是财富、有智才能脱贫”的普遍共识。

  坚持规划引导,防止主题定位弱化。推进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科学规划是前提保证。要把握扶贫对象由抽象到具体、扶贫方式由漫灌到滴灌、扶贫任务由定性到定量、脱贫时间由弹性到刚性的显著特点,坚持扶贫脱贫规划先行,以正确的主题定位保证精准扶贫如期推进。一是上下对接,规划一盘棋。把扶贫攻坚工作纳入“十三五”规划通盘谋划,对接国情省情、吃透县情村情,编制《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脱贫奔小康规划》系列规划和到村到户详细规划,做到村有发展目标、户有致富项目,以规划引领扶贫开发,把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二是内外融合,建设“一张图”。坚持内激活力、外向借力,落实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帮扶机制,围绕扶贫攻坚总体规划图,突出基础配套、危房改造、产业覆盖、服务提升,实施片区开发与重点攻坚双轮驱动,集中集成提升贫困地区的产业带动、脱贫致富、设施支撑、公共服务、机制驱动等基础能力,全面巩固贫困地区的造血机能。三是纵横联络,决战一条心。按照组织严密、指挥有力、职责联动、集团作战要求,组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区总指挥部,实行党政同责,主要领导分片挂帅、挂图作战、一线指挥、压茬推进,用足用活省、市对口驻村帮扶工作力量,形成全民总动员、干群齐上阵、各界共帮建、一心战贫困的“统一战线”。

  坚持党建引路,防止主力作用退化。基层党组织是推进扶贫攻坚的“关键少数”,要着眼于发挥服务精准扶贫的主力作用,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一是创新基础设置。顺应经济社会变革趋势,创新党组织设置,着力在全面覆盖、有效覆盖上下大力气。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定期对乡镇党委书记、贫困村支部书记培训,及时选拔优秀人才充实村“两委”班子,注重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培养成党员和村组干部,实现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同步推进、相互促进。二是完善基层治理。全面推行“369群众工作法”,保障县政务服务中心与各乡镇和所有行政村(社区)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三级互联互通,实现基本服务事项网上受理、网上办结。认真落实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各司其职的村级治理模式,落实村级各类事务公开、公平、公正。重点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台账,严格落实村账乡代管、村务财务公开、“四议两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确保扶贫资金等各类资金用得明明白白。三是落实基本保障。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经费保障制度,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办法,确保基层有人管事、有处议事、有钱办事,把组织优势转化为精准扶贫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精准扶贫动力,把精准扶贫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坚持民生引航,防止主攻方向软化。精准扶贫的主攻方向是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围绕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绿色环保,全方位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一是聚焦生活保民生。强化“双包双建双带双促”帮扶行动,着重把水、电、路、房等贫困群众急切期盼、亟待解决、直接受益的项目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抓实抓好,整合扶贫政策和项目资金,集中集成、重点重投,彻底解决贫困地区行路难、吃水难、住房难、用电难等基本民生问题。二是聚焦生产促发展。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培育能致富、快致富的新产业、好产业,探索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为纽带的专业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和现代技术进村入户,推进扶贫产业提档升级,变小农经济为整村推进的规模优势,提升村域经济造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聚焦生态优环境。多数贫困地区经济落后但生态良好,实施扶贫脱贫要坚持富口袋和富生态相结合,树立生态就是财富的理念,维护好贫困山区山清水秀的生态底色。■

  (作者系中共竹山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统战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