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精准扶贫 全面小康

大山深处幸福村   

(发布时间:2016-12-07)

                                                                                                                             ——蕲春县李山村调查              

                                                                                                                                    沈 钟

  一个地处大别山深处、没有多少资源的小乡村,何以成为闻名遐迩的“鄂东生态第一村”?一个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的后进村,何以逐步发展成为富裕文明的幸福村?蕲春县大同镇李山村改革开放35年来的成功实践,折射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广大农村带来的深刻变化。

  喜看山乡新风貌

  李山村地处蕲北山区,共有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50人,面积2.07平方公里。上世纪80年代初,村民还过着吃粮靠供应、用钱靠救济、进城靠翻山、饮水靠下雨的苦日子。如今的李山村摇身一变,已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新村容。走进李山,山水成诗、田园如画,满山满坡的茶树连块成片,绿意葱葱,栋栋小楼别墅鳞次栉比。文化广场占地860平方米,文体中心设施齐全,农家书屋藏书1.5万册,卫生室基本诊疗设备一应俱全。目前,李山村水泥路到垸到组率、农民安全用水到户率、农户电话宽带普及率、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等10项指标全部达到100%,已经成为一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农村新社区。

  (二)新生活。30年前的李山村人平只有三分地,萝卜芹菜半年粮,多数农户吃了上顿愁下顿,清一色的土坯房,三分之一的农户没有电灯,照明用的是枞光亮。如今,李山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摩托车、彩电、空调,有的还开起了小汽车,95%的农户住进了楼房。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700多元。

  (三)新风尚。李山的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文明新风建设也走在全省前列。在富民强村的基础上,李山村同步推进“十星文明户”、“平安家庭”、“文明村组、文明家庭、文明村民”等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民之间互帮互助、互信互谅蔚然成风。自2003年起,全村无群众上访、无打架斗殴、无封建迷信、无刑事案件,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安全文明村”。

  村强民富走新路

  30年来,李山沐浴着党农村“新政”的春风,在艰难中苦干,在困境中奋起,让小小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把茶树栽成摇钱树。李山立足山区资源优势,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公司化运作,做足做活了特色文章,让小小的茶树变成了家家户户的“摇钱树”。

  改粮种茶,从“粮满田”到“茶满坡”。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商品流通不太活跃、温饱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的情况下,改粮种茶老百姓还是心存顾虑。为转变村民观念,村两委一方面带领村民代表到茶叶产业发展较好的英山县、五峰县考察,让村民实地感受发展茶叶产业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另一方面对调出来的田地每亩每年补偿600斤粮食,确保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他们都按时兑现承诺,让群众吃上了定心丸,先后调出茶园600多亩。

  培育品牌,从“藏在深山”到“香飘万里”。当李山人带着色、香、形、味俱佳的茶叶进军武汉时,却无人问津。因为李山茶没牌子。从此李山开始了品牌创建的漫漫征程。1997年,农科院茶叶专家刘付璆在英山挂职,时任茶场厂长田飞龙每次骑自行车4小时到英山拜师学艺,刘付璆破例收他为学生,并指导李山创建了“驹龙园”牌系列名优茶。接下来,李山人推进茶叶种植向绿色有机方向发展,全村茶叶良种普及率达90%,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普及率达100%。驹龙园牌系列茶先后荣获“鄂茶杯”金奖、中国国际茶会金奖等殊荣,茶叶基地通过农业部有机茶生产基地认证。如今,李山的茶叶平均售价高达百元每斤。

  创办专业合作社,从“单打独斗”到“龙头带动”。初尝甜头的李山人很快又遇到了新的麻烦,一方面茶青经常供应不上,产品质量不太稳定,造成许多订单白白流失,另一方面周围村民自制的茶叶,各自为阵,信息不畅,销售困难。2007年11月,李山人迈出了崭新的一步——成立“蕲春驹龙园茶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对外收购茶青每斤达60元,相当于茶农自制干茶的价格,得到了农民朋友的高度认同。如今,合作社成员发展到3个乡镇、20多个村、1000多户茶农、6000亩茶园,茶农户平增收4000元,茶叶成了名符其实的富民产业。

  (二)把山路修成幸福路。“要想富,先修路”。李山村从群众要求最急迫的公路等问题入手,迎难而上、实干拼搏,每年有计划地实施1—2个重点项目,确保公共事业项目建一个、成一个、受益一个,让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干不争论,干起来再说。办群众想办的事,资金是最大的难题。近年来,李山村不等不靠,以先干争先得、先试争先优,完成了通垸到组公路硬化、光纤到户、太阳能路灯等系列民生工程,让村民提前享受了现代文明成果。到大同镇的3公里山路是李山与外界的唯一通道,在一无资金、二无项目的情况下,村两委组织干部群众,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干起来再说。为了节约开支,村支书田祥生每天都在工地上带头苦干。李山人钎钻锄刨、肩挑背扛,2个多月时间硬生生开辟了一条宽3.5米的路基。上级交通部门得知情况后深受震撼,随即现场办公解决了硬化指标问题。

  精打细算、花小钱办大事。李山人穷过,苦过,把每一分钱都看得格外珍贵。2011年修建村福利院的时候,某设计院开出高达5万元的设计费,村委会副主任田德志软磨硬缠,不要发票、不盖章子,最终以1万元的劳务费成交。做预算的时候,设计方预算了186万元,田德志让设计方将建材价格调到2003年的市场价,整个工程造价变成了148万。后来在县招投标中心招标时又下调了1%,承包方大喊搞不起,田德志又做起了思想工作,说这是为那些孤苦无依的人做善事,劳动力方面除了技术活村里全包下来。靠着这份细心、精心和耐心,一座全省一流、徽式风格、花园式的福利院包括所有设备投入一共只花了180万元。

  (三)把村风谱成和谐曲。好环境关键要有好风气。多年来,李山村从身边选树典型、在社会邻里评说中加强教化,在引导群众自娱自乐中进行文化熏陶,推动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悄悄发生转变,营造邻里和谐、欢乐祥和的村风民风。

  “人争一张脸,佛争一炷香”。“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三八红旗手”、“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等评选活动,是李山创建文明新风的法宝。他们通过“村民小组推、村民代表评、张榜公示晒”的方式,对评出的先进家庭或个人实行积分制管理,根据积分高低在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贫困助学、发展党员等方面进行优先推荐,形成积极的社会导向。在争“先进”评“优秀”的过程中,李山村干部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邻里纠纷、打架滋事、家庭不睦、拒交电费、超生等不良行为明显减少。目前,全村156户中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的79户,占全村总数的51%。近三年,全村涌现了收养6名孤儿的县级道德模范詹海江、全省“50佳农村科技标兵”田飞龙等先进模范。

  探究巨变新启示

  30多年嬗变,李山村从大山深处一步步走到改革开放的前台,上演了一出出好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一)思路决定出路。从弃粮种茶到进军武汉,再到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一次次思路的转变带来一次次发展的跃升。80年代初,在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整村推进粮田改茶园风险巨大、阻力巨大,村两委一班人力排众议,没有资金筹措资金,没有品牌创建品牌,没有市场开拓市场,终将“驹龙园”品牌推向全国,走出了一条超常发展之路。本世纪初,当附近的乡村都在纷纷创办集体企业时,李山却在2005年对正在盈利的企业进行了改制,以极低的价格将企业卖给个人,很多人觉得惋惜、不解,但是放手把茶场搞活带来巨大社会效益。如今,没有改制的集体企业几乎全部陷入困境,村集体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李山的茶场却规模不断壮大,效益蒸蒸日上,每年仅向村民发放工资就达40万元以上,还承担了所有村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上缴资金,逢年过节为孤寡老人捐款捐物。“思路一变天地宽”,在处理重大问题时,尤其是在涉及利益的重要关口,唯有大胆抛弃陈旧、落后的观念,转变思路走新路,才能取得成功。

  (二)实干凝聚人心。全省领先的农业产业化水平、方兴未艾的新农村社区、完善齐备的基础设施,李山村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是靠全体党员干部实干苦干赢得群众支持、赢得各方支持的结果。当年修建李山公路时,70多岁的老党员陈亚平同志带领15名老党员、老积极分子,组成一支老年突击队,连续奋战20多天,硬是和村民们一起用挖锄将两座山咀彻底搬掉,为村里省下4万多元。也正是这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一心、共同参与”的实干拼搏精神,给李山带来了“滚滚外援”。近年来,上级的“项目、资金”格外关照李山,每年都有新投入,总额已经超过1200万元。“给李山扶持一万元资金,能做两万元的事,这样的扶持很有效果,谁不愿意支持他们?”蕲春县政府主要领导,在谈到李山这几年的变化时这样说。李山的发展历程说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赶超,平推平拥不行,按部就班不行,必须实干苦干、汗水浇注,方能凝聚人心、事事有成。

  (三)党员就是旗帜。“领导敢脱脚,社员敢下河”,李山快速发展的原因千条万条,最关键的一条就是李山的党员干部切实起到了旗帜和中坚的作用。他们坚持“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村民的婚丧喜庆、生病住院、五保老人的衣食住行,“平时有人问、难时有人帮、喜时有人贺、病时有人看、逝时有人悼”。在李山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五务合一”平台规范有序,村民所有要办的事可在该中心5个服务窗口一趟办结,群众事项办结率和满意率达100%。李山的干部真心为老百姓谋福利,尤其是在处理棘手问题时,“先拿自己开刀”,更是让群众心服口服。田祥森的女儿是村民办教师,任教两年连续被评为模范。1994年精简民师,田祥森表态从女儿减起,虽然女儿哭着求情但他也不为所动,女儿一气之下跑到邻县一家砖瓦厂打工,不料触电身亡。这件事带给田祥森永远的愧疚,但村干部一身正气的形象却深深烙进了村民心中。

  (四)知识改变命运。农业农村问题的根本是农民问题,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只有相信农民、依靠农民、提升农民,才能为农业农村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持久动力。李山村每年都请省、市茶叶专家到村为茶农讲课,传授茶叶栽培、采摘、制作等技术,全村85%的劳动力都掌握了相关实用技术,大大提高了茶叶种植水平。同时,还充分利用“雨露计划”等扶贫政策,将贫困家庭子女送出去培训,起到了“培训一个,改变一家,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李山村在实现产业致富的同时,更加注重充实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既讲爱党爱国的“大道理”,也讲爱亲爱友的“小道理”,通过教育培训、文明创建、文体活动等多种手段全面提升村民素质,让百姓过上“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的幸福生活。知识改变命运,技术改变农村,越来越深刻地阐释着新农民对于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李山,一个全新的李山,激情满怀,活力迸发,正在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迅跑。她的嬗变,是湖北农村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是山乡“中国梦”的成功实践!■

  (作者单位: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