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发布时间:2018-05-19)

  ——学习2018年全国“两会”精神的体会
  赵凌云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在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作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的第一次全国“两会”(以下简称“两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完善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及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安排,确立了中国特色监察体系,充实和完善了高质量发展体系,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时代课题。“两会”形成的宪法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对于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时代意义,对于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大理论意义。我体会,“两会”的精神实质,集中到一点,就是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一、进一步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国家发展道路和统一全国各族人民的指导思想,是这次“两会”肩负的历史使命。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信心和决心。
  第一,以宪法的形式确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家发展指导思想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党章的形式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国家发展指导思想的宪法地位,使党的意志成为国家意志,党的主张成为国家发展指导思想。
  第二,调整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国家根本任务。这次宪法修正案调整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最新回答。这次宪法修正案调整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写入宪法,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布局,从根本大法的层面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这次宪法修正案还根据党的十九大的决策部署,在国家根本任务的表述中,补充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明确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
  第三,进一步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在“两会”党员负责同志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强调“我们要有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决心”。从国际形势看,尽管国际形势变乱纷呈,但和平和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时和势在中国这一边。从国内形势看,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又取得了许多新成绩。这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决心、信心与定力。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地把我们的民族精神概括成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四个伟大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力量。弘扬“四个伟大精神”,必将进一步坚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二、进一步完善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制度安排和政党制度理论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强调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加强党对国家发展的领导,如何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化长期化,是需要这次“两会”回答的时代问题。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角度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进行了规定。更重要的是,这次“两会”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经验制度化,完善了全面加强党对国家发展领导的制度体系,完善了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安排,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理论。
  第一,通过宪法确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邓小平理论明确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什么的问题,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们党对谁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根本问题的最新回答,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新的飞跃,是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这样的社会主义问题的最新回答。这次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地把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规定下来,有利于在全体人民中强化党的意识,有效地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
  第二,完善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国家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是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在国家治理层面的具体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围绕党的领导宏观规划、整体思考,着力构建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一是强调党的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保证,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把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彻改革各方面和全过程,落实到党和国家机构全面正确履行职责的各领域和各环节。二是明确改革后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包括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三是要求完善保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把方向、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第三,通过宪法确定了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系列重大制度安排。这次宪法修正案站在健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制度安排,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人大制度、统一战线制度、宪法宣誓制度、国家主席任期制度、国务院管理制度、地方立法制度、监察制度等。这些制度设计,是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使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在国家运行机制和各项制度中具有更强的制度约束力和更高法律效力,有利于实现全党全国人民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高度一致,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道路向前推进。在国家主席任职规定上作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的调整,删去“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内容,从宪法上贯彻和体现“三位一体”领导体制,有利于保持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体制的一致性,对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增加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条款,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立法体制,是对我国地方立法实践探索与成功经验的升华和宪法确认,有利于推动地方因地制宜运用立法手段解决本地具体问题,让社会主义法治触角更加灵敏,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充分释放。宪法修正案增加“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条款,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具体化为宪法条文,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权威,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宪法观念,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提高宪法意识,培育宪法信仰,更好地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
  第四,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与地位。这一新型政党制度,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国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和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这些论断与论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理论,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三、构建了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系
  人类现代化历史表明,现代化的进程往往伴随着腐败的滋生蔓延,而腐败丛生的国家是难以实现现代化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与腐败作斗争的过程。一些没有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很重要的原因是没能有效消除腐败。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如何消除腐败、确保政治清廉,是这次“两会”面对的重大课题。这次宪法修正案以及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监察法,构建了中国特色监察体制,为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为确保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清廉奠定了坚实制度基础。
  第一,构建了国家监察体制。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全党和国家监察体系的重要部署,这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健全党和国家监察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次宪法修正案专门增加“监察委员会”一节,并就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性质、地位、名称、人员组成、任期任届、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作出规定,为监察委员会建立组织体系、履行职能职责、运用相关权限、构建配合制约机制、强化自我监督等提供了根本依据,确定了国家监察体系的宪法地位。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根据宪法修正案,选举了国家监察委员会及其领导人员等国家工作人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这一反腐败国家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是国家监察工作的基本法,包括总则、监察机关及其职能职责、监察范围和管辖监察权限、监察程序、反腐败国际合作、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等组成部分。它的制定、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特色监察体制的确立。
  第二,健全党和国家监察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从严治党出发,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积极推进改革及试点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这次宪法修正案将改革实践成果提炼上升为宪法规定,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法理支撑。目前,党内监督已经实现全覆盖,行政监督对象主要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实现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全覆盖。这就要求适应现代化进程对公权力全面监督的需要,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真正把一切公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切实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监察委员会”的宪法确立,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于宪有据、监察法制定于宪有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强调将国家监察纳入党的领导和宪法法律范围,国家监察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明确了国家监察的中国特色,强调监察对象包括公办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以及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管理人员在内的全体公职人员,实现了国家监察对象从狭义政府到广义政府的转变,实现了反腐败不留死角。赋予监察机关在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时,采取谈话、询问、查询、冻结、搜查、取证、查封、扣押、勘验、检查、鉴定、留置等措施,界定监察权力行使的规范边界。按照权责对等、“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要求,监察机关要接受人大监督,强化自身监督,要落实监察机关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执法部门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由此可见,监察法的实质是扩大国家监察范围,整合监察力量,健全监察构架,规范侦查行为,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全面覆盖一切公权力人员的国家监察体系,为现代化过程中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全面实现政治清廉提供法律保障。
  第三,形成了国家监察体系显著的中国特色。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确立的国家监察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监察工作、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监察体系的根本特征,纪委和监察委合署办公,就是确保党对国家监察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制度安排。二是集中统一是现代国家监察体系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系强调集中统一、权威高效,有利于避免监察工作和反腐败工作体制上的分散化、职能上的部门化以及资源上的碎片化,形成集中统一、整合协同的现代监察体系与反腐败工作体系。三是坚持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有机统一。纪委抓党内监督,监察委抓国家监察,两者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有机统一。四是实现反腐败斗争的法治化。在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实现党的纪律和法治互相配合,共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充实和完善了高质量发展体系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明确提出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战略目标。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高质量发展体系,是这次“两会”肩负的时代使命。这次“两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引,进一步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体制机制、战略内涵、战略路径和重要举措,充实和完善了高质量发展体系。
  第一,进一步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要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要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紧跟世界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生产力空间布局,走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路子,形成有竞争力的增长极等。强调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新格局、延长产业链条、培育新的增长极这些方面,实际上明确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
  第二,进一步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全面开放体系。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重点阐述了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问题,强调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盘考虑、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和完备的市场体系,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推进全面开放,加快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强调围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加快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进全面开放,明确了新时期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关键环节。
  第三,进一步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抓手,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十九大关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重点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内涵与路径,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这五个振兴的具体路径,包括构建围绕现代农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生活文明程度,改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美丽家园,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的论断,以及对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与路径的新阐述,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发展。
  第四,进一步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举措。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部署了2018年的九项重点工作,即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扩大消费和促进有效投资、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等。这九个方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近期重点。■
  (作者系湖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北大学分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曾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