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绿色革命性变革等5则

(发布时间:2018-06-06)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绿色革命性变革
  林建华在2017年12月25日《北京日报》撰文指出,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破坏环境带来的苦果: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我国也程度不同地暴露出来,在有的地方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瓶颈。生态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其解决过程同时是不断深化社会发展内涵、提升社会发展品质的过程。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更不是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成为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治理和国际治理、全球博弈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总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一种绿色发展理念,更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绿色革命性变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新时代中国经济三大特点
  李稻葵在2018年1月14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有三个新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超大规模的实体经济和储蓄过剩。目前,中国经济实体经济规模为5.5万亿美元,远远超过美国。当今中国整个国民储蓄一半以上是企业储蓄。中国的经济增长靠的是储蓄,而且这个储蓄在国内还没有用完。在新时代里,中国经济的第二个特点是要素相对成本的大逆转。现在的中国劳动力价格已经上涨,但资本和资金依然相对充足。在过去十几年,中国的劳动力几乎没有增长,但是,资本存量,也就是设备,正在以300%以上的速度增长,可以发放贷款的银行资金,也就是存款,涨得更快。这说明我国的劳动力贵了,但资本已经不贵了,这就是中国经济新时代的另一个重大特点:中国已经是资金和资本相对充足的国家。土地价格过去十几年翻了一番,资本的相对成本下降了。此外,中国经济的技术获得能力已经很强,中国的发明专利数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的第三个特点是国民的需求高端化、多元化。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在升级,中国的消费已经占到了GDP的47%,而且每年能够上升0.7%至0.8%。这些年来,消费始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事实也证明,一旦国内满足不了高端需求,消费者就会出国消费。
  主动出击是构建正确舆论导向的唯一选择
  贺静宜在《新闻窗》2017年第6期撰文指出,在舆论突发事件中,舆论主导权的争夺十分激烈。正确的舆论导向稍有延迟,立刻就会被不实舆论占领传播空间。构建正确舆论导向,必须主动出击。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要主动发布最新进展。当不实舆论迅速扩散形成一片倒状况时,新闻媒体开始引导舆论就会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远不如在一开始就主动发布政府部门处置的进展,掌握稳定社会心态的主动权。其次,要主动引导社会情绪。舆情爆发实际上是一个社会情绪的爆发。社会情绪容易自主产生,特别是在不实舆论的引导下极易走向负面。新闻媒体应该以社会情绪的爆发点为切入口,通过报道肯定正面情绪,疏导受众群众的愤怒。在负面情绪爆发后,新闻媒体更要及时切入,理性劝导公众以事实为依据。最后,要主动披露细节。新闻媒体要正确引导舆论,就必须要具有针对性,以细节回应细节。
  跳出对“超越”的偏执
  李开盛在2018年2月24日《环球时报》撰文认为,在国内自我评价的多元声音中,除了偶有“戴着黑色眼镜”的刻意批评,“看自己什么都不是”的自卑已然不多。与之相对的另一个倾向是,随着中国发展各项指标的不断刷新,过度自信的声音似乎多了起来。在学术层面,有的观点甚至认为从一些指标衡量,中国已经超过美国。对老百姓而言,越来越多的人出国旅游,发现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生活水平不过如此,因而自信心爆棚。选择什么样的指标体系评估中国发展水平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要得出“超越”或“落后”这样严肃的结论,我们仍要谨慎考虑一些问题:比如,是否实现了从量的超越到质的超越。显然,这还是我们的短版。但为什么还是总有人高估自己、得出一些显然超出常识的结论呢?这其中除了视角和认知方法的问题,可能还受以下因素干扰:一是把中外优劣对比与对当前中国道路的评价联系起来,觉得我们在这条中国特色的道路上走了这么多年,也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成就,就应该用实际的指标、尤其是超越了发达国家来论证这条道路的正确性。但实际上,把新中国几十年来的建设与数百年的资本主义积累比较,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承认自身的不足,并不意味着对已取得成就的否定,更不意味着对中国已选择道路的否定。相反,越是能够自省才越是自信的表现,要想更好的发展首先就需认清并不断强调我们面对的问题。第二,长期落后所导致的对“超越”的偏执。中国近代以来落后挨打,一直有着强烈的悲情意识与超越意识。不可否认,这种意识促使中国人奋起直追、埋头发展,进而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但随着中国发展达到一定高度,或许我们是时候把心态从“超越论”调整到“竞争论”上来了。两者的共同点都是要积极进取,但“超越论”的潜在逻辑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而“竞争论”则承认国家之间实力的此消彼长很正常。按照这种思维,将来哪天中国GDP超过了美国并不值得大书特书,就像如果哪天我们的GDP增速又有波动也不需要大惊小怪一样。国家之间互有进退、良性竞争,这样才是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大国应该有的思维和心态。不得不说,国人对于自己国家的评价是相当多元的,在有人做出过度自信的判断时,舆论界传出了更强的清醒认识与反省声音。在多元化的舆论环境甚至多元化的世界里,对一个国家发展的评价呈现多元化也属正常。但关键是在多元纷杂中要有一种主流声音,引导人们客观看待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始终让舆论与中国的未来处在理性、稳健的行进轨道。
  拿什么抵御“伪阅读”
  吴晞在2018年02月0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指出,对于今天的阅读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好时代体现在大家都意识到文化和书籍的重要性,全国上上下下都在倡导全民阅读,读书风气初步养成。坏时代表现在由于数字阅读的冲击,相当数量的人不读书或者极少读书,只在电子终端进行碎片化阅读。而很多以读书治学为主的知识分子,本来应该是真真正正的读书人,是读书的主体,但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急功近利、浅尝辄止。什么是伪阅读?现在很多人不是在真正读书,而是在假读书,读假书。尤其对大部头的书、古文书、外文书不愿意下工夫,只想走捷径,浅尝辄止,或者只看零星的二手资料。更深刻的危机还来自各种新技术的涌现及其在阅读领域的应用,读者阅读习惯在改变,社会信息渠道多样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困惑,这也是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用什么来抗衡伪阅读呢?第一,要大力提倡读原典、读原著,要读经典名作,这是我们阅读要遵循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第二,要把各学科的精华变为广大读者可以接受的知识,做好学术的普及工作。第三,要编制一流书目。中国目录学有很深的传统,有深厚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利用书目给阅读提供指导也是传统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讲,目录之学读书文化之学也。■
  本栏目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