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创造中国减贫奇迹的五大密码

(发布时间:2021-01-15)

 彭 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并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中国扶贫的制度密码、战略密码、组织密码、精神密码、力量密码共同创造了“中国减贫奇迹”,也坚定着我们迈向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强大信心。

  2020年岁末,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向全世界发出“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重大宣告。至此,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改革开放40多年来,7.5亿人成功脱贫,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为人类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人民中心+人民主体”制度密码,筑牢“为什么人”的根本立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坚定地把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将以人民为中心优良传统根植于党的执政基因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惠及全体人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成为我国治国理政实践的第一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把脱贫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脱贫攻坚作出新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主体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让我们党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烈的宗旨意识和真挚的为民情怀,凸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也为我们攻坚克难,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精准扶贫+分类施策”战略密码,探寻科学的扶贫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升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高到关系党执政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指明了新阶段中国扶贫开发及脱贫攻坚的战略定位。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提出“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扶真贫、真扶贫”成为扶贫工作的核心要求,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大幅提高了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六个精准”工作要求,反对“一刀切”“一边倒”,防止“一兜了之”“一发了之”“一股了之”“一补了之”。同时要求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精准入户调查找到贫困户致贫原因,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帮助他们通过“五个一批”实现脱贫。
  “主体责任+层层传导”组织密码,实现扶贫执行力最大化。中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只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让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统一思想,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实现全国一盘棋。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采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同时要求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清晰的权责让中央的政策部署顺利传导到最末梢的基层干部,确保了扶贫政策最快速度落实,扶贫资源最大力度整合,扶贫资金最高效率使用,扶贫项目最高质量落地。贫困地区的基层组织比较薄弱,成为扶贫工作“最后一公里”的最大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选派扶贫工作队是加强基层扶贫工作的有效组织措施”,截至2020年2月底,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这些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贫困村,用真情了解贫困户,用真心找寻致贫原因,用实干带领贫困户脱贫,在基层党建和产业扶贫方面充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精神密码,确保扶贫工作求真务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必须做到实打实、不掺任何水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在扶贫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苗头性问题,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针对某些地区执行中央“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变形走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脱贫标准上,既不能脱离实际、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能虚假脱贫、降低标准、影响成色”。同时,针对个别地方和个别干部搞“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对挪用、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严惩不贷。群众对一些地方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现象非常反感,要认真加以解决”。
  “外力推动+内力驱动”力量密码,形成全社会扶贫大格局。反贫困具有显著的公共物品属性,扶贫工作必须坚持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近年来,中央财政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完善支持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加强资金监管,为扶贫工作提供了充足的“军需粮草”。内因是根本,外因唯有通过内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物质贫困”“思路贫困”和“意识贫困”的内在逻辑,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深刻地指出,“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是必须把握好的一对重要关系。只有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才能形成合力”。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2017年初在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扶贫的方式必须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帮助困难群众转变观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从“争当贫困户”到“争摘贫困帽”,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合力是摆脱贫困的“组合拳”,传承的是中国人守望相助的人文精神,彰显的是我国全社会的强大凝聚力。我国充分运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加快形成“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中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全国有17.68万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参加帮扶工作,覆盖全部12.8万个贫困村;7.64万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使1000多万贫困人口受益。强大的社会动员力,让脱贫攻坚成为14亿人的“共同事业”。■
(作者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姜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