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竞进提质 升级增效

武汉市“十三五”时期“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发布时间:2016-12-24)

                                                                                                                           中共武汉市委政研室调研组

  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武汉市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把“互联网+农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工作举措,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力争使武汉市“互联网+农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我们认为,武汉市“十三五”时期“互联网+农业”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以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推进农业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互联网+农业”示范应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武汉农业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力争用3-5年的时间,把武汉打造成为全国“互联网+农业”示范城市。

  一、推进农业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让“三农”发展搭上“互联网+”的信息化快车,必须尽快建好以农业大数据和云服务平台、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交易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平台为重点的农业网络服务平台。

  (一)建立服务长江中游地区的农业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去年8月,农业部科教司与贵州省农委共同签订《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贵州分平台建设协议》,该平台将农业科研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连为一体,为广大农民和各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个性化科技服务。建议学习借鉴这些先进经验做法,积极争取农业部支持,运用市场化办法与大型企业合作共建,打造国家农业大数据和云服务平台武汉分平台。在运作模式上,坚持政府投资引导,企业为主体运营,重点引进阿里巴巴、腾讯等拥有大数据资源的企业,共同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在服务内容上,主要是以农业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涵盖包括农地确权数据、农地交易数据、农资数据、农技数据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在服务对象上,涵盖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各级农技推广人员、农业专家、各类研究所等服务对象。

  (二)建设区域性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交易平台。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中部中心城市功能,重点建设若干个立足武汉城市圈、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交易平台。比如,进一步拓展武汉农村产权交易所功能,构筑市、区、街多级交易平台,加强在省内外布点,不断丰富农村土地经营权、水域滩涂养殖权、集体林地使用权、农业设施使用权等交易品种,不断扩大农村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设施使用权、农业类知识产权等交易规模,提高农村资源利用率,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带动社会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力争农村产权交易规模和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再比如,支持武汉光谷农产品交易中心做大做强,进一步扩大棉花、豆粕、油脂等农产品交易规模,着力增加农产品交易品种,不断创新交易模式,提高农产品交易价值和效率,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农产品交易中心。

  (三)构建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平台。依托初步建立的蔬菜生产、生猪屠宰等环节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引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共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系统,对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直至销售等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建立土壤、农产品、化肥农药等可追溯系统,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并逐步推广覆盖到全省主要蔬菜生产基地、畜牧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全过程、全产业链的质量监管和信息查询,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全程追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加快实施一批支撑性示范项目,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

  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农业,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抓手。我们要抓住机遇,通过实施一批重点示范项目,打造农业发展升级版。

  (一)建设辐射全国的种子基地。依托江汉平原农业主产区优势,以东湖高农生物城为核心,依托互联网开展农作物种子的研发和种业的组装集成与创新,鼓励大型种子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国内外合作,通过网络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着力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形成集新品种研发中试、种子会展交易、种业信息服务、种业总部经济于一体的种子产业集群,建设具有地域特色、辐射全国的种子基地。力争用5年的时间,把种业打造成千亿产业。

  (二)实施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积极推进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大田、苗木培育、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等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着力培育一批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园区和企业。支持规模大、实力强的农业企业如吉农沃尔特、东方神农、吉祥天、天种、金龙等,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等精准化作业,并与市级智慧农业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应用协同。推动北斗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机调度作业中的应用,提高农机的智能化装备水平,实现农机的实时调度、实时监控、实时管理和“一站式”在线服务。

  (三)实施农产品电商企业示范引领计划。一方面,引进淘宝、京东等大型电商企业,建设面向全球的华中地区跨境农产品电商平台,为全市乃至华中地区的农业企业和用户提供包括全球推广、跨境支付、智能物流等业务的一体化服务,实现“武汉货、全球销”。另一方面,抓紧培育本土电商企业,抓住汉口北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的有利契机,积极引进大宗农产品电子化交易市场,推动四季美农贸城、海吉星、白沙洲市场等农产品批发电商平台建设。扶持梁子湖、武汉精武、良中行、家事易等本土农产品电商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利用市农业集团旗下的梁子湖水产电商平台、市牛奶公司互联网流通平台等带动作用,积极打造梁子湖螃蟹、武湖青鱼、洪山菜薹、蔡甸莲藕、黄陂豆丝、新洲鱼面等具有鲜明武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培育一批年交易额过十亿元的农业电商企业。

  (四)建设全国性“互联网+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种养殖大户、家庭或个人利用互联网,开展涉农企业、种养殖产品、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品牌塑造、产品宣传与推广工作,将物联网、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电子商务和游客参与体验农事活动相结合,推动“一村一品”建设,拓宽农业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以武湖高科技农业园、东西湖柏泉湿地花海等为示范和标杆,建设一批有规模、有效益的农业示范园区,力争每个新城区都有一批千亩以上、接待能力强的生态农业示范园。

  三、集聚“互联网+农业”人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武汉市“互联网+农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重视人才引进和支持农业“双创”。

  (一)大力引进和培养“互联网+农业”复合型人才。要利用“黄鹤英才计划”“青桐计划”等政策,建立人才团队引进基金,依托科研机构、涉农信息化企业、农产品电商企业,大力引进“互联网+农业”杰出人才和团队来汉创新创业。要建立多层次的“互联网+农业”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在汉高等院校,开设“互联网+农业”相关课程,大力培养“互联网+农业”专业人才;鼓励职业技术学院加大培养网络工程、射频识别、传感器件、电子商务等专业技术工人;加快实施“互联网+”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设立若干个农业物联网应用和电子商务培训基地,每年培训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经营大户、新型职业农民1万人次以上。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联合农业领域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中介服务机构,共同成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以共享科技资源、共建优势学科、承接国家、省重大项目、联合科技攻关、共同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着力解决全市农业重大战略与共性技术难题、区域性农业发展重大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农业科研协同创新,力争把我市打造成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农业”科研、应用创新基地。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试行“包村联户”工作机制,推广“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技术服务模式,构建基于 “互联网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通道,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渠道不畅的问题。

  (三)全力支持农业人才创新创业。要支持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和部分个体经营户开设网店、官网直销、微信直销等,成为农村电商创新创业带头人,带动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社员广泛成为拥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市场主体,品尝到信息化结出的硕果。要构建农业创业园集群,规划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园、创业园、孵化器,提供经营场所、宽带网络、公共软件、培训等服务,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加大银行信贷支持、服务力度,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农业产业众创空间,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客”生态环境。比如,可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街道)试点利用闲置厂房、沿街门面、工业园区、农舍等建设创业园,充分发挥创业园的孵化功能,为当地农业网商、微商提供低成本的办公用房等电子商务公共服务。

  四、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强力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

  相对于其它产业,要把互联网引入农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难度更大,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做好顶层设计。建议由武汉市农委牵头,开展针对“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战略性研究,组织编制全市“十三五”时期“互联网+农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定位、重点任务、推进步骤和保障措施,切实通过规划引领促进全市“互联网+农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制定年度工作推进计划,统筹指导推进全市“互联网+农业”各项工作。

  (二)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扶持力度。整合武汉市发改委、财政局、农委、科技局、国土规划局等部门涉农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农业电子商务企业培育和平台建设、村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建设等,除市级财政专项扶持资金项目外,区级财政也要安排一定的专项配套资金。搭建农业互联网投融资平台,由财政注入资本金、划拨优质农业资产,通过投资控股、参股、担保、贴息等形式,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资“互联网+农业”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开发等建设项目。同时,也要注重引进PPP运作模式,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杠杆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多方投入的投融资机制。

  (三)加强农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把农村电子商务的配套设施纳入我市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对所需的仓储、公共服务设施等有前瞻性的设计,夯实“互联网+农业”发展基础。学习借鉴浙江“遂昌模式”、河南“益农社模式”、山西“美淘村”等,抓住阿里巴巴、京东等进军农村电商的契机,建设一批区级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打造若干个村级农业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鼓励企业终端深入乡镇的配送站建设,完善乡村物流配送体系,有效打通农村配送服务“最后一公里”。■

  (调研组成员:樊志宏 谭东升 王 颖 刘银成)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