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竞进提质 升级增效

稳中求进补短板 蓄势待发创辉煌

(发布时间:2016-12-24)

                                                                                                                         中共大冶市委 大冶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大冶市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沉心静气,主动作为,从补齐“四块短板”入手,在稳步求进中换道超越,积极探索转型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自我蜕变之路。“十二五”时期,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9.98亿元,财政总收入71.73亿元,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0848元、15861元。在全国“百强”中实现“四年四进位”。

  一、补生态之短,推进发展绿色化,着力建设美丽大冶

  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转型的道路,着力补齐生态短板,努力将生态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

  (一)“壮士断腕”再现“蓝天白云”。成立市“五小”企业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依法加大对“五小”企业主的违法责任追究力度。近年来,累计关停“五小”企业1300家,基本实现全域无“五小”,直接减少工业产值300亿元、税收6.5亿元以上,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为未来的发展腾出了巨大的环境容量空间。

  (二)“绿满铜都”还原“青山绿山”。牢固树立“造林就是造福,植树就是致富,增绿就是增收”的理念,开展“绿满铜都”行动,推进山、水、路、林立体绿化,截至目前,已植树造林13.02万亩,绿化公路港渠120公里,四旁植树220万株。大力实施“五边三化”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工程,已完成3.48万亩“五边”区域荒山绿化建设和463.9亩建成区增绿工程建设。实施尹家湖东岸滨水绿化、东港公园和碧桂园湿地公园建设工程,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200余亩。

  (三)“四大整治”构筑“生态城乡”。深入推进“治山、治水、治土、治气”四大整治工程。先后关停整治矿山12家,复垦工矿废弃地5105亩,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建成了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公园,城乡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大冶荣获国家土壤生态修复示范市、全国首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2015年大冶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1天,优良率为90.7%。

  (四)“乡村园博”绽放“美丽大冶”。开“乡村园博”之先河,把园博会办进了乡村。2014年,以“粉色花卉”开篇,整合投入3.8亿元,成功举办中国首届乡村园博会,实现旅游收入3.5亿元。2015年,继续巩固放大“乡村园博、生态富民”效应,成功举办乡村果蔬园艺博览会、桃花节、荷花节、玫瑰花节、香李节等节庆活动,全年共接待游客4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亿元,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动双赢的崭新路径。

  二、补结构之短,推进产业高端化,着力建设实力大冶

  面对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隐忧,我市从补齐结构短板入手,以高端化定位产业发展,抢抓国内外产业调整机遇,全面加快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进一步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一)全新“4+1+2”产业体系,挺起转型脊梁。着力打造“4+1+2”产业集群。“4”,即着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1000亿产业集群、生命健康500亿产业集群、节能环保200亿产业集群、新材料200亿产业集群。“1”,即对接武汉的天马、京东方和黄金山开发区的PCB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2”就是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全面拉开了大冶全域发展格局。

  (二)大招商大项目,增强转型后劲。实行“一个主导产业、一个专项规划、一名市级领导挂帅、一个专班服务、一个投融资平台、一只产业基金、一套配套政策、一家专业咨询机构”的“八个一”工作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内外融合的大招商格局。2015年,全市共引进项目76个,投资总额突破400亿元。投资近百亿的湖北大冶汉龙汽车产业园、30亿元的北京德丰利达和6亿元的北京乐祥生态旅游、20亿元的江苏枫彩四季彩色生态观光园等一批项目先后落户大冶。

  (三)企业盘活,强化转型支撑。及时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金十条”》等政策,每年设立技改专项奖励资金、科技创新扶持资金各5000万元,用于扶持企业技改扩能。通过技改,去年全市26家停产半停产企业恢复正常生产,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家,新增工业产值85亿元以上,新增税收8亿元以上。率先开展“进企业、增信心、解难题”专项行动,千方百计帮助100余家企业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特别是武汉重冶的盘活,预计今年将实现产值40亿元以上,税收1.5亿元以上。

  (四)改革创新,注入转型活力。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成立了城投公司、国资公司、交投公司、房投公司、经创公司等5家市场化融资平台,融资标的过百亿。大力推广PPP模式,在文化旅游、康复养老、体育健身、生态环保等领域积极探索推广PPP模式。城东北片区、乡镇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项目,吸引近百亿元社会资本进行投资。组建金融服务中心,创新银企互联网对接机制,积极协助企业融资。目前,中鲁古建等500家企业在平台注册,企业融资40.73亿元。建立产业引导资金,分别设立30亿元创投引导资金、20亿元湖北大冶产业发展母基金,推动4家企业进入省级“新三板”挂牌重点后备企业库,9家企业成功挂牌,晨信光电成功登陆“新三板”。

  三、补视野之短,推进城市国际化,着力建设开放大冶

  近年来,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发展视野,努力把大冶推进国际化的大浪潮、开放开发的最前沿。

  (一)拓宽视野,谋划城市发展。依托光谷大道和锦冶大道,加快承接武汉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抢抓黄石建设大冶湖生态新区机遇,在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及配套等方面无缝对接,为推进黄石-大冶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进与鄂州市、黄石市的“产业协同”发展,努力将大冶打造成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基地、新型建材基地,湖北省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武汉城市圈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打造开放型环境,吸引人才落户。出台人才工作“2+8”政策文件,构建了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实效管用的人才政策体系。连续3年面向全国实施了“百名人才引进计划”、企业“三高”人才引进计划和“三新”人才引进计划,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600余名。

  (三)培育科技型园区,优化发展平台。以争创国家级高新区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健全完善园区配套功能。2015年10月,大冶开发区更名为“黄石大冶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目前,园区有高新技术企业68家,省级以上技术研发平台41家。园区内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其中国家级1家;在孵企业超过400家。目前,高新区各项创建工作正加快推进,力争今年成功挂牌,努力将黄石大冶湖高新区建设成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四)高标准要求,提升干部能力。按照配强一流“一把手”、建设一流领导班子、打造一流干部队伍、创造一流工作业绩、提供一流组织保证“五个一流”的目标要求,加强全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形成了“个人埋头干事、业绩群众公认、考核公平公正、进步组织关心”的选人用人环境。利用“铜都大讲堂”,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内、省内相关领域领导、专家来冶讲学授课。今年4月,经过单位推荐、资格审查等程序,全市有87人参加为期一月的“头脑风暴式”集中培训和“定制式”跟踪培养,有效提升了年轻干部的理论水平、党性修养和履职能力。

  四、补民生之短,推进生活品质化,着力建设幸福大冶

  始终将民生作为“底线之底”,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仅2015年财政民生支出51.19亿元,增长28.8%,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百强”的成果和福利。

  (一)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立足大冶实际,创新扶贫方式,加大扶贫力度,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制定贫困村产业发展规划,落实产业发展项目123个,引导贫困村大力发展油茶、花卉苗木、生态林等特色种植业和肉牛、肉羊、名优水产品等特色养殖业。大力实施贫困户危旧土坯房、厨房和厕所改造等“三改工程”,贫困户改房每户奖补3.6万元,改厨改厕每户奖补3000元。突出“两区两带”建设,在殷祖镇、刘仁八镇等革命老区和山区,抓好道路建设、村庄整治、产业发展、林业绿化、旅游开发等重点项目;沿316国道打造我市精准脱贫示范带和美丽乡村展示带,切实解决连片贫困地区整体脱贫问题。

  (二)主动提标应保尽保。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2015年新增就业11123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49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44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8%。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65元提高到80元,职工养老保险退休金月人均提高189.68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年人均补助标准均提高60元;城乡低保金月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41元和34元;孤儿救助标准月人均提高200元;职工、居民医保大病统筹支付限额分别提高8万元、10万元。

  (三)办好实事回应呼声。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目前已提档升级农村公路3508公里,全市332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客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4136套(户),发放住房租赁补贴680户、168万元。加大城乡污水处理力度,投资6亿元启动工业废水收集处理系统,投资4亿元启动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努力实现全域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完成王英水库引水工程和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今年底将建成通水,实现全市城乡百万人口饮用I类水。

  (四)城乡统筹全面发展。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和城区学校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城乡教育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大冶市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建成100个新农村文化礼堂,开展各类文体活动260余场(次),168个村实现了农村广播“村村响”;劲牌体育公园建成投入使用,成功承办了黄石市第十一届街道社区老年人运动会。加快推进全市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三级体系建设,公立医疗机构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

  补齐短板,蓄势待发,再创辉煌,大冶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胸怀凌云壮志、点燃冲天斗志、始终专心致志的豪情气魄,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加快推进发展绿色化、产业高端化、城市国际化、生活品质化,力争“十三五”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实现“211”目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GDP达到10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00亿元)、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挺进全国百强第二方阵“三大目标”,努力建成实力大冶、开放大冶、美丽大冶、幸福大冶,为黄石建成鄂东特大城市、湖北实现“率先、进位、升级、奠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