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竞进提质 升级增效

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发布时间:2020-12-21)

                      姜 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中共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也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协同,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党中央和省委对于实体经济的重视程度之高、关切程度之深、推进力度之大,都充分说明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是在新发展阶段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性政策部署。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重振实体经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铸就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新高度。当下,振兴实体经济面临着实体经济运行成本降低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资金重虚轻实治理难等一系列突出难题,必须尽力破解难题,真正把传统经济搞好、把企业成本降下来、把新经济发展起来。只有社会、企业、政府等各方形成强大合力,振兴实体经济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社会角度: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实体经济创新能力
  在2020年11月24日举行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质量是制造业企业的生命与灵魂。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制造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企业建立正确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助于增量化地扩展制造产品的消费市场和推动国内大循环,有助于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并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培育工匠精神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一环。没有工匠精神的充分弘扬,建设制造强国就会缺乏基础支撑。
  第一,要建立促进和弘扬工匠精神的相关机构。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对于工匠精神比较重视。例如,美国就设有国家工匠精神中心,其主要任务与工作主旨是保护、提升、维系工匠精神,主要借助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研究等方式,在国家、地方和社区层面保留和延伸工匠技能。我国可在工信部设置类似机构,对企业工匠精神进行动态调研、观察、分析,推动工匠精神的教育、培训,并提供相关的政府服务。
  第二,要鼓励企业践行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工匠精神。我国制造业企业要在全球竞争中后来居上,就不能在工匠精神的竞争中落伍。制造业行业的各类企业在工匠精神的创设与弘扬上应与国际同类行业的一流企业对标,寻找企业与国外同类优秀企业在工匠精神方面的差距,制定有效措施积极追赶。全国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应率先总结和提炼各具特色、能够展现企业专业优势的工匠精神,把其作为加强内部管理和提升企业市场形象的组成部分。
  第三,要积极培养造就大批有知识、肯钻研、有韧劲、有能力的现代工匠队伍。要更加重视高等职业技能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的要求,“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借助于现代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涌现,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支撑。
二、企业角度:运用新技术,拓展新空间,增强实体经济竞争力
  第一,积极运用数字经济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突破制约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品牌培育、营销等关键环节,加快实体经济价值链升级、禀赋升级、载体升级。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前景好、容量大、效益高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推动产业价值链由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深化延伸。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加快促进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交叉渗透融合,推动基于网络化、智慧化的多元产业“跨界融合”,积极培育新兴信息技术与传统优势产业融合、新兴信息技术与其他高技术产业交叉融合而衍生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采用数据和平台新规则加快构建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大力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制造模式变革,加快形成云端制造生态体系。推动制造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与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推进产品、生产、装备、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柔性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重构制造业生态圈。
  第二,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以加快融入国际产业价值链。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鼓励外商投资实体经济,加强与世界一流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尤其要吸引跨国公司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管理中心,充分发挥外资企业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快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积极引导实体企业“走出去”,推动实体企业在境外开展并购和股权投资、创业投资、联合经营,设立分支机构、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建立全球营销及服务体系。鼓励实体企业加快发展国际总承包、总集成,带动包括装备、技术、标准、品牌在内的产业输出,培育“优进优出”新模式,引导国际产能合作向更大规模、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发展,拓展市场新空间。
三、政府角度:降成本,促改革,强监管,激发实体经济活力
  第一,进一步降成本,重塑实体经济竞争新优势,提升企业获得感。加强各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全力打好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人工、税负、社会保险、财务、生产要素、物流等成本“组合拳”,全面减轻企业负担。围绕深化简政放权,加快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为重点,加快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加大财政体制改革力度,实现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加快构建扶持民间投资的财税支持体系,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抵扣、贷款贴息、加速折旧等多种支持方式,提高实体经济投资回报。以减税为主要目的,将扶持“三农”的某些政策“移植”到中小企业方面,对中小企业“少取多予”。以拓宽融资渠道为着力点,推动设立国家产业投资基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治理整顿活动,建立惩处机制和多种涉企收费维权机制。
  第二,加快市场化改革,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协同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营造商业氛围、健全信用环境、优化政务环境、完善法制环境。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要素交易平台,发展各类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地区、行业、企业间自由流动与优化组合,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积极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投资渠道,推动社保资金、保险资金等投资领域的多元化,加快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建立风险资产管理和资信评估制度;加快垄断行业市场开放步伐,积极推进垄断行业和领域产权、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垄断环节的特许权竞争,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推动民间投资,在政策和资源配置上要给民间投资平等的地位和待遇,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保证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与监管,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一视同仁、统筹规划,既要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提升作用,完善虚拟经济市场监管体系和制度建设,有序推进虚拟经济各层次的发展,又要坚决抑制虚拟经济盲目发展,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尤其要防止资本过度流向虚拟经济,造成实体经济“空心化”。
  强化制度约束与规范,坚决防止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挤压。其一,加强股市监管,严厉打击黑幕、投机行为,抓紧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新股发行和退市制度。其二,规范金融市场行为,建立统一监管机构,对金融衍生品实行集中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市场交易和清算制度,加强法规与监管体系建设,增强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透明度。彻底整顿理财产品市场,打击各种非法金融活动,加强对投资品市场交易的监测和监管,坚决打击过度炒作行为。其三,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大力推进住房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加快以行政性调控为主到以经济杠杆调控为主的转变,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减少房地产无序发展对实体经济的挤压。
  创新和改进金融服务,真正发挥其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其一,加快构建多层次、多样化、服务能力更强、适用对象更广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推动金融业改革创新,实现金融行业从自我循环向服务实体经济的转变。其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租赁机构和综合服务中心。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和征信体系建设,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其三,大力发展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和金融租赁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引导资本流向那些发展前景较好的优质企业。赋予商业银行在合规框架下的市场化自主决策权,进一步增强信贷供给能力,优化信贷投向结构,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党校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贺钢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