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竞进提质 升级增效

全产业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案例

(发布时间:2020-12-21)

             本刊记者 姜晓晓 李 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省委书记应勇多次提出“全产业链谋划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鼓励支持广大农户深度参与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要求。襄阳市襄州区是我省传统农业大区,近年来,该区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以“农头工尾”为抓手,沿着“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路子,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打造出一批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为全产业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标杆。

  “农”是襄州的底色。如何点亮这一底色,实现农业由大变强,襄州人紧紧抓住“全产业链谋划推进”这个原则,全力推动土地向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集中,龙头企业向农产品加工园区集中,重点农业项目向现代农业板块集中,优势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纵深发展……以农民增收为主线,以农业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为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如今,襄州区已培育壮大起68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以正大、康福达为主的畜禽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鲁花、元大粮油、丰庆源面业为主的粮油精深加工集群,以盼盼食品、郭襄食品、卧龙锅巴为主的休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正大有限、襄阳希望为主的饲料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以孔明菜、程河柳编等为代表的传统特色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一桌菜、一壶油、一袋面、一提米”品牌效应正在放大。襄州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被认定为湖北省重点培育成长型产业集群,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与环境中心和中国产业集群研究院联合评选为“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
固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各行各业出现不同程度停摆。但位于襄州区的襄阳正大却迅速摆脱疫情影响,实现销售额的逆势上扬,今年1—9月达到19.65亿元,预计全年可突破30亿元。
  “产业链条的完整和安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正大食品(襄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娟说:“千方百计实现产业‘自循环’,保障全链条自给,维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我们应对多次市场风险得出的宝贵经验。”
  上个世纪90年代,正大集团落户襄州,经过25年的发展,襄阳正大已经从单一的饲料生产企业,成长为一家集作物育种、饲料产销、畜禽养殖、食品加工、物流与终端销售、生活体验于一体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链条持续完善。
  以生猪板块为例,从2010年起,襄阳正大在襄阳打造年出栏100万头生猪、年产10万吨熟食、年产值100亿元的百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建立了一条“从农场到餐桌”全程生猪种、养、加循环农业产业化链条,充分释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襄州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潘登介绍说,襄州区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连续多年生猪出栏量位居湖北省第一。然而这个老牌的生猪调出大县,在前几年猪肉价格低迷时,却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尤其是对于生猪散养户,一年辛苦饲养几十头猪却并没有赚多少钱。
随着百万头生猪产业链的逐步完善,不仅减少了因猪肉价格波动给养殖户带来的损失,也带动襄州区农牧板块的提质增效。
  在百万头项目猪源建设过程中,襄州区大胆采取政府、企业、银行、农民“四位一体”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通过政府扶持、企业经营、银行贷款、农民合作的方式,分别发挥政府、农户、银行、企业四类主体的资金、资产、资源优势,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其中,襄州区政府独立注资1.5亿元,成立了襄阳市襄州正兴现代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参与正大襄阳百万头项目猪源建设。项目所在地1716户农民将450亩土地经营权以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统筹利用。同时,在合作社配套育肥猪场建设中,农民自筹资金0.7亿元,以投资建场的方式参与到项目中。
  与传统生猪养殖模式相比,正大100万头生猪产业链在初始投资和环保标准方面要支付更高的成本,平均每头猪多花80元。但在产业链条的其他环节实现了对传统模式的盈利超越,主要表现为以引进国外高性能种猪提高仔猪产量,以缩小生猪运输半径节省物流费用,以封闭运输减少交叉感染,以对生猪进行精分割和生产熟食提高收益,最终将一头生猪的利润从320元提升到600元,增加了280元,增幅87.5%。“养殖环节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可以通过对产业链其他环节进行调剂加以规避。”石娟介绍说。
  “生产得出来”“卖得出去”“卖出好价钱”,全产业链布局拓展了利润空间,分散了经营风险,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聚焦龙头企业,全面梳理产业链、精准打通供应链,长期以来,襄州区委、区政府持续壮大产业链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助推鲁花集团采用“基地+公司”模式,在襄州建设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带动襄阳及周边地区发展花生、油菜籽种植基地80万亩,带动2万多农民增收致富。襄阳乐峰粮油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襄州区龙王镇、朱集镇、古驿镇等地,为农民提供优质“东北晚粳稻”种,再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回购,进行精深加工,大米品质得到保障,达到农民增收、公司共赢、市民欢迎的局面。
  一个个产业化龙头项目在襄州落地生根,一条条产业链、供应链在襄州稳定升级,带来的不仅是企业的壮大、产业的兴旺,更让产业链上的每个“细胞”都得到滋养,从而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补链,产业集聚显效应。
  9月26日,总投资20亿元的湖北盼盼食品公司项目在襄州区开工建设。襄阳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精深加工马铃薯、玉米、小麦、大米、大豆、花生、禽蛋等各类农副产品超15万吨,预计年产休闲食品5万吨,各类饮品26万吨,可提供1500个就业岗位。
  “为这个项目,我们盯了5年,第一次拜访只谈了10分钟。”襄州区委书记黄进介绍说,最早接触时,企业以“只会在一个省布局一个生产基地,湖北已有生产基地”为由,直接回绝。结合农业大区优势,襄州招商专班锲而不舍,针对盼盼集团规划中的战略布局,以及原材料、地块、产业配套、交通物流等方面需求,以专业、热忱的服务,最终吸引企业来襄阳落户。
  “产业集群建设的重点就是着眼于整个产业链,哪里弱、哪里缺就补哪里。”襄州区科学技术与经济信息化局总工程师沈耀对记者说。
针对龙头培育,襄州区一方面突出招商,在成功引进泰国正大、山东鲁花、福建盼盼、中泰产业园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基础上,引导入驻企业扩产投资、续建项目,推进转型升级,补齐产业链条。一方面打造品牌,实施“襄州精品名牌农产品”发展战略,积极争创国家、省级名牌农产品,不断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全区有“农”字号国家驰名商标3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件。“鲁花”“正大”“孔明菜”“聚香达”和“卧龙”锅巴等品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针对物流短板,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全区物流企业已达600多家,年物流总额达500亿元。注册各类电子商务企业13家,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商品年销售额20多亿元。
  同时,襄州区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金牌店小二”服务理念,实行“百名局长包百个招商引资项目、百名局长包百家成长型企业、县级领导包百个重点项目落地”的招落一体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及企业家座谈会,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区政府设立5000万元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和重点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企业上市、品牌建设、节能降耗等方面补助和奖励;健全完善“三个对接”工作机制,全力扶持农业产业发展,完善“银企对接”机制,创新财政资金存放激励办法,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农业投入,每年为企业筹集发展资金4亿多元;完善“税企对接”机制,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各项税收减免政策;完善“超企对接”机制,促进农产品进超入市。
  2019年,襄州区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311.2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1.57%;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91.86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全省前列。作为传统农业大区,襄州从“积累量”向着“提升质”稳步前行。
强链,创新驱动提质效
  工业需要创新,农业也需要创新,工业需要科技攻关,科技在农业中的地位也同样重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发展的源泉。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科技,需要创新,需要三产融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拉长农产品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价值链,赋予农业产业新的价值。
  今年上半年襄州区实现夏粮总产11.95亿斤,打赢了夏粮丰收保卫战。650公斤是今年湖北省小麦单产的最高纪录,出自该区伙牌镇扶轮农业公司种植的“扶麦368”和“楚襄1号”高产攻关试验田里。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生命线,必须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双在线”“双提升”。襄州区坚持研发、创新、推广使用优良新品种,上半年“扶麦368”这一新品种投产后,大田亩产高达500公斤以上,对提高小麦产量、品质、潜力等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田间用药量拿不准,线上视频请教专家;直播群线上培训,及时了解和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办法。襄州区从春耕生产到夏粮丰收,智慧农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等一批农业新科技赋能增援,助力打赢农业生产保卫战。植保无人机、专家在线会诊等“云端”种地新模式,给传统农业装上了高科技的“顺风耳”和“千里眼”。
  再将目光由田间转移至车间——在封闭无菌的无人蒸饺生产车间里,一个个皮薄馅大、营养卫生的蒸饺从生产线上源源流出,经过蒸制、渐冻、包装、冷藏后,再通过冷链物流销往全国各地。
  “世界上唯一一条全自动化的卤肉生产线也即将在襄阳正大投入运行。”石娟介绍说,无人蒸饺生产线只是襄阳正大有限公司生猪全产业链中一个环节,目前,正大食品的生鲜肉、蒸饺、卤肉制品等全部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生产线。
  一方面,技术创新让襄州步入“智慧农业”“食品智造”的新轨道。另一方面,资源配置创新也让襄州农业发展底盘更稳、链条更强。
着眼于“怎么发展”,襄州区委、区政府搭好“台子”,统筹运用财政、土地、资金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充分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完善扶持政策。出台《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根据土地流转面积规模大小,制定不同档次的财政、信贷、产业扶持政策。如对经营面积或投资额达到一定规模以上,进行农产品规模生产经营的现代家庭农场,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近两年扶持资金达到150万元左右。为破解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先后通过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商圈贷”、贴息贷款、农村合作金融创新等多种形式,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额度突破3亿元。
  健全服务体系。构建集农技推广、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和农村产权交易为一体的区、镇、村、户四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服务体系。成立襄州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11个镇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分中心,初步形成区、镇两级联动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立健全村级服务、镇级交易、区级监管的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农村土地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并积极与市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四位一体”为农村规模流转保驾护航。
  强化人才支撑。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特别是带头人的培养,通过培训、外出考察等方式,增强生产经营能力。2019年,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近20场次,培训科技示范户、种养殖大户、职业农民2800多人次,深入村组办班11个,面对面培训农民3000多人次。同时,选派高中级农技专家进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把科技推广到生产第一线,提高农业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经营主体是产业的根基,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在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下,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这里聚集,如甘霖润泽,让襄州这片沃野生机勃勃,不仅影响和改变农村传统生产方式,也让更多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利润,带领农民走上增收致富路,催生出农业发展的新动能!
责任编辑:筱 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