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竞进提质 升级增效

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7)

课题组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支柱、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代表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2010年国务院已决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湖北省也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确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科技、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市场主体不断增多,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自2010年以来,湖北不断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进步伐,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企业达到2169家,比2010年增加634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4.7%。2014年,湖北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332.44亿元,比2010年增长117.7%,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5.7%,比2010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占全国市场份额达到0.7%,比2010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二)产业集聚优势显现,产业特色已具雏形

  2014年,湖北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户均资产4.51亿元,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户均资产高出2.38亿元;户均主营业务收入4.86亿元,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户均收入高出2.11亿元。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两个集中。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新材料,2014年四大产业主营收入分别占15.8%、21.3%、17.8%和30.8%;全省依托“两圈两带战略”,初步形成了武汉、宜昌、襄阳、十堰、荆门、孝感六大产业聚集区,主营收入占全省总量的67.3%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布局武汉、襄阳、十堰,新能源汽车及电池产业以武汉为核心区,加快向襄阳、十堰等地辐射;生物产业在武汉、宜昌等地集聚。

  (三)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竞争优势提升

  近几年来,湖北R&D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加。2014年R&D研发经费投入达到51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1.86%。研发经费主要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了一系列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80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2014年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申请(公开)6352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公开)27102件,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10227件,占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的16.1%。全省国家和省级高新区、经济开发区集聚了全省主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实现了69.5%的新兴产业产值。

  二、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和难点

  (一)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与机遇

  1. 湖北战新产业在中部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从总量规模看,湖北产业实力具有优势。2014年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收入6332.44亿元,居中部第二位。从区域竞争力看,湖北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优势突出。2014年湖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146家,总产值1002.53亿元,居中部第二位;生物医药企业数和主营收入居中部第二位;节能环保、新材料居中部第一位。

  2. 国家级战略机遇推动湖北产业升级。2010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湖北相应制定了“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若干意见”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与之配套,并确定了七大产业重点。

  3. 新的战略规划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明了方向。以“中部崛起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为重点的国家级区域规划,构建起发展新平台。湖北作为三大战略的重要省份之一,将会获得相应政策保障,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空间。

  4. 新常态下发展动力转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的新契机。新时期湖北发展结构动力将从传统产业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常态下,全球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面临重大调整,传统产业空间不断萎缩,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发展新动力、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

  (二)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难点

  1. 规模水平不高,发展支撑薄弱。企业规模相对偏小是湖北新兴产业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七大产业中除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规模在千亿以上外,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均不足500亿元。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仅为15.7%,尚未形成有规模的主导产业。总体上看,大都处于成长阶段,产业规模、经济效益、技术水平与发达省份有较大差距。

  2. 自主创新能力偏弱,核心技术缺失。 2014年,全省14804家规上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仅有3013家,占20.4%。规模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0.91%。产品大都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高附加值环节涉及较少,2014年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重仅为14.9%,未能充分发挥新兴产业的高附加值和高效益。

  3. 产业发展不均衡,结构性矛盾突出。除神农架外全省16个市州均有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15个市州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4个市州有高端装备制造、13个市州有新能源产业,结构趋同性较为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为加工贸易,外需市场制约明显。

  4. 技术门槛高,融资渠道有限。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加上政府财力有限,未能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格局。据全省500多家小微工业企业抽样调查,有22.3%的企业反映融资困难,且融资成本处于较高水平,贷款利息及费用率达6.58%。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与思路

  当前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绿色发展。绿色、环保、低碳、减排将成为提高产业竞争力、世界经济话语权的关键。新能源成为各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二是高端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益高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新兴产业信息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三是集聚发展。全球新兴产业的集群化趋势不断增强,一方面是集聚于相对集中的发展园区,实现集群化。另一方面构建研发设计、产品制造、营销服务的产业链,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促进和融合,推动服务成为新的价值源泉。基于这些发展趋势和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确定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

  (一)优势产业及龙头企业坚持走高端路线,抢占行业前沿。湖北在光电子信息、北斗导航信息服务、高档数控装备及系统、激光加工设备、电子新材料、生物及环保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方面有较强的研发和制造能力。龙头骨干企业要按照突出主业、做精主业的要求,制定具有国际视野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增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

  (二) 节能环保和生物产业要加快集群式发展、高度化发展。湖北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微生物制造、生物基材料、节能装备研发和制造、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环境治理工程总承包等领域,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今后的发展关键在于培育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现有技术潜力和特色优势,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三)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潜力产业着力于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新的增长极。这类产业基本上都是未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市场需求量很大,发展空间广阔,并且预期未来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扶持力度也比较大。因此,只要抓住机遇,找准市场缺口,在现有基础上培育扶持本土企业做大,一定能有所突破。

  四、推动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统筹规划与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布局

  按照统筹协调、增创优势、转型发展的思路,对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新布局,加快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和品牌化进程。一是高起点规划。结合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宜昌、襄阳高新区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工业园和高新产业孵化基地,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加快形成引领效应和规模优势,建成一批千亿级的产业基地。二是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加快落实产业规划、空间布局、招商引资、项目前期及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三是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体系,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分析研究,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

  (二)营造良好环境,增强发展动力

  要积极发挥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引导性作用,充分利用财税、金融等政策性工具来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研发投入和风险投入体系。鼓励和支持风险投资机构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帮助和推动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上市融资。二是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法律咨询、创业投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类专业服务业,建立多层次的研发、制造和管理人才培养引进体系。三是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引导企业节能减排,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优质项目,在土地、资金、水、电、气等要素供给方面率先保障,适当倾斜。四是加大新兴产业产品采购力度,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建设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将自主创新产品纳入政府采购优先目录。

  (三)强化创新驱动,抢占产业“制高点”

  一是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力争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开发、数控装备和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紧跟国家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等技术领域的重大部署,加强交叉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研发,提高应用技术研究水平。二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省级以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研平台的作用,鼓励支持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大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加大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抢占产业“制高点”。

  (四) 完善产业链,拓展市场空间

  一是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统筹衔接现有实验示范工程。抓住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大项目。尽快制定湖北“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农务、旅行服务信息化、数字化医疗卫生服务平台示范工程。二是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围绕绿色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市场培育重大示范工程,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

  课题组成员:崔永红 陶 禹 黄清宇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