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文化视野

文化视野

把文化根植于乡村治理中

(发布时间:2018-03-24)

  郝敬东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康县尧治河村党委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征程中,奋力推进国家绿色矿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把一个地处神农架、房县、保康三地接壤的高寒边远村,建设成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十大幸福山村”“国家4A景区”,实现了“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

  口袋“满”了脑袋如何“不空”?物质富了精神如何富有?尧治河村党委一班人以敏锐的头脑和宽阔的眼界,把文化根植于乡村治理全过程,在乡村治理中促使村民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让乡村治理成为村民的行为自觉,有效推进了经济转型升级,培育了社会文明新风尚。

  小招牌 大涵养

  尧治河村山高谷深,163户人家过去散居在33.4平方公里的七沟八岭间,村民出行办事、村里进行管理和服务都很不方便。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之后,村里统一出资5200万元,兴建160栋村民别墅,以福利形式分配给村民,使住在“老山间”的农户全部迁居到小区别墅。

  由分散到集中人居环境的改变,使得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加多样,也对村里管理、服务等提出了新要求。村党委意识到,“房子新不等于新农村,衣服新不等于新农民”。在村党委会上,支部书记孙开林讲:“我们搞小康建设,解决了群众住得好的问题,但住着漂亮的房子,却没有新的生活方式,没有先进的文化理念,这还不算是全面小康。”村党委决定从细处着眼,从实处着手,努力让传统文化智慧、绿色生活方式融入村民生活,成为村民自觉行为规范。

  他们围绕环境保护、家风家教、文明规范等内容,组织专人分类收集、整理编写村民能够记住、可以做到的励志箴言与文明用语,制作了350块牌子,固定于小区路灯杆、村民活动广场、公路沿线、景区景点以及村境边界,形成铺天盖地的“广而告之”氛围。比如,在文明规范方面,除突出“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还梳理出了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俭、诚、温、让、恭、谦”等精髓要义,并逐字进行通俗简洁的释义,制作成规格一致的招牌,悬挂于村民小区。

  小招牌,大涵养。一块块精心制作的“文化牌”,一处处精致打造的“文化墙”,一条条用心遴选的励志箴言,形成一道道亮丽的文化景观,与村民朝夕相伴,潜移默化影响着村民的言行,成为推动乡村治理、提高村民文明素质的营养剂。近年来,尧治河村民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捡垃圾、扫场院、清河道、护山林、助游客、重家教、树家风、睦邻里等蔚然成风。

  小档案 大情怀

  在进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村党委认为,家庭、家族是乡村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这个细胞质量如何,直接决定着乡村治理水平。针对村里姓氏散、家庭家族人文底蕴弱的实际,2013年,村里组织专班,历时两年,将全村163个家庭的基本概况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立卷存档,形成“家庭档案”。

  “家庭档案”涵盖家庭成员姓名、户主与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成员简历、家谱、籍贯、祖居何处、迁入时间、民族、政治面貌、宗教信仰、文化程度、就业状况、山林土地承包状况、地界林权、经济收入、荣誉奖励、违规处罚等30余项内容,堪称一个家庭的“百科全书”。同时,根据家庭情况变化,内容一年一更新,不断充实完善。2016年,村里又逐户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形成“一户一档,一档两卷”,更加丰富了“家庭档案”内涵。

  小小“家庭档案”,构筑的是一种村落文化。“‘家庭档案’植根乡土,贴近户情,对传承一个家庭的根脉、家风有着非同一般的积极意义。”村民杨宜国说,“现在,孙辈不一定记得爷爷、奶奶的名字,对本家本族的优秀遗存更是知之不多。而有了‘家庭档案’,且年年续补,代代相传,必将使后辈在情感上有一种血脉依附,使每个家庭有一方精神寄托的园地”。

  尧治河村的实践表明,建立“家庭档案”是村级组织联系群众的纽带和通道。一年一度“家庭档案”的更新,家庭发展与建设情况的续补,使村级组织心有所系,家家户户心有所系,强化了村民的心理归属感,其产生的感召力唤起了全体村民对村集体发展的关心——村民们把自己的命运与村子的兴衰紧密相联,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的各个方面,自觉履行权力和职责,真正实现当家作主。

  小村规 大作用

  早些年,村党委在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进程中,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与乡村治理需要,遵循《村民自治法》,对“村规”进行修订,制定了共计19章196条的《村民自治章程》。但是,该《章程》对于村民祝寿、添生、婚丧等事宜没有作出详尽管理规定,一些村民在操办这类“家事”时出现了相互攀比讲排场的铺张浪费现象。村党委认为,只有彻底杜绝这种攀比之风,尧治河才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文明村。

  2014年7月,村里研究出台了《婚丧喜庆事宜管理办法》,规定村民办理红白喜事,使用烟酒分别不超过10元一包、50元一斤;燃放烟花炮竹,只允许在老人落葬、清明祭祖、新人进门、大年初一“出天行”时鸣放一次不超过10000响的鞭炮,违者罚款1000元。该《办法》出台不久,有两户村民操办喜庆事宜,比照过去形成的惯例,让客人吸18元一包的烟,喝88元一斤的酒。村里得知他们违规超标使用烟酒后,立即依规罚款1000元,并在全村通报批评。此事经新闻媒体报道,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有人点赞,也有人质疑,称此“村规”太“牛”,有“侵犯村民权利”之嫌。

  面对质疑,村党委认为,用规矩厉行勤俭节约,用制度杜绝铺张浪费,树立良好家风民风是时代要求,势在必行。他们坚持在争议声中把“最牛村规”推行到底。3年多来,村民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再没有人违规超标使用烟酒,在尧治河形成了新的风尚。村民说,“村里的这项规定,使我们操办红白喜事,不再有‘面子’障碍,大家都用一样的标准待客,不仅节约了开支,还不用担心遭到各种非议,大家生活得更加开心、更加幸福”。

  尧治河村的实践表明,乡村治理除了用《村民自治章程》约束外,一些有益的“村规”补充非常必要。小“村规”有大作用,它破除的是落后的陋习,浸润的是一个村庄与时俱进的文明。进一步说,管用“村规”的持久执行与约定俗成,必将形成一个村落特有的文化,通过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导村民向文明生活方式转变。■

  (作者单位:中共襄阳市委政策研究室)

  本栏目编辑:曾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