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文化视野

文化视野

推动我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发布时间:2018-08-11)

韦 霞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文化体制改革的成败。我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下,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需再加力度把改革推向深入。
  一、我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成效明显。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重心是转企改制。我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于2011年6月启动,随即进入全面铺开、快速推进阶段,改革成效日益显现,一批文艺院团在“转身”后精彩亮相,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机制基本确立。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2011年11月,我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龙头和排头兵——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由省歌剧舞剧院、省戏曲艺术剧院、省话剧院、省演出公司、湖北剧院等8家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组建,以下简称省演艺集团)。截至2017年12月,全省89家国有文艺院团完成转企改制22家,保留事业性质67家。改革后,文艺院团的市场意识渐趋增强,适应市场需求的演艺产品创作日益丰富,呈现出商业演出、送戏下乡“双显著增加”的创作演出新局面。二是一批龙头演艺企业正在崛起。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最重要的是实现做大做强。全省国有文艺院团以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为导向,先后组建了演艺集团或规模较大的演艺公司,实力得到增强,产业链得到延伸,市场开拓能力得到较大提升。这不仅使国有资本扩大了在演艺市场的占有率,而且为演艺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特别是一些转企改制文艺院团着眼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了新的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有的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一步到位,实行股份制改造,为企业发展壮大打下了重要基础。三是创精品、出人才、增效益的格局初步形成。转企改制文艺院团面向市场,集中力量创作生产了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比如,省演艺集团的民族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囊括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音乐创作奖、优秀导演奖、优秀编剧奖、优秀表演奖等7个奖项,土家风情黄梅戏《妹娃要过河》入选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大型歌舞剧《编钟乐舞》随习近平总书记出访埃及、德国等。一些文艺院团在打破论资排辈上频出新招,有效调动了演职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改革后,部分国有文艺院团的营业收入和职工工资较大幅度增加,在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我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仍然任重道远。七年来,我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在矛盾中突破,在困难中前行,当前仍存在一些难题需要大力破解。这些难题可以归纳为“五个缺乏”:一是思想观念转变滞后,缺乏市场意识。长期以来,我省国有文艺院团以党和政府的“文工团”自居,现在突然转变身份,大部分人一时难以适应,短时间内很难摆正“市场人”的角色,思维惯性较长时间存在。保留事业性质的文艺院团由于还有行政级别,领导班子还戴有“官帽”,即使是财政差额拨款,还存在较强的优越感,因而主动融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二是没有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缺乏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全省保留事业性质的文艺院团,以承担政府的公益性演出职责为主,兼顾少量具有创收性质的商业演出。但是已经转企改制的文艺院团,也存在公益性社会功能定位与企业化经营需求的矛盾,承担了较多的公益演出任务,而公益性演出的财政补贴较少,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不能将工作重心放在求生存、谋发展上。比如,省演艺集团2017年演出1594场,其中公益性演出1288场,占比达80.8%,较大程度挤占了商业演出空间。三是适应社会转型不够,缺乏生产经营能力。当前,社会正处在快速转型期,人们的艺术欣赏呈现出网络化、品质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传统演出面临很大挑战。很多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后还是老思路、老办法,加上底子薄、包袱重、盈利能力差,自身面临困境。从经营业绩看,全省转企改制的文艺院团,只有武汉杂技团、神农架绑鼓艺术团等少数盈利。从基础设施看,省演艺集团基础设施条件是全省最好的,但是其6个演出场所均年久失修,安全隐患较大。省内大部分市、县的文艺院团均没有日常演出的专业剧场。四是利益关系难以调整,缺乏发展后劲。虽然我省国有文艺院团已经完成了转企改制,但是经营管理受文化监管部门的影响较大,演艺产品的生产大部分属于政治性、指令型的主旋律产品,演艺产品的市场导向还未形成,许多重点排演的剧目只重视评奖,获奖之后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有的文艺院团新创和排练一部舞台剧,先后要经过当地宣传部、文化局、广电局、财政局等众多部门的审查和审批,文艺院团自我经营管理被“驾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文艺院团与市场衔接短路,不利于其健康长远发展。五是专业人才匮乏,缺乏精品力作。由于长期受事业体制影响,我省大部分国有文艺院团都是捧着“铁饭碗”干事业,往往重行政、轻经营,从事会展、演艺、娱乐、动画等各类新兴行业的专业人才和进行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品加工制造的急需人才紧缺,致使成果推陈出新较慢,而且质量也不高。在文艺精品和大型剧目创作上,缺少有思想、有眼光、有魄力的大家和专家。
  三、推动我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向纵深发展。改革中的问题,必须通过改革解决。具体来说,要在“五个进一步”上下功夫。一是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市场化、企业化的经营者选用机制,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文化监管部门要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工作重点放在管方向管宏观上,把主体培育好、结构调整好、环境营造好。坚决去行政化,取消转企改制文艺院团的行政级别。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引进社会资金,鼓励著名演员和职工参股,优化股权结构,增强资本运作能力。二是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落实转企改制文艺院团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土地划转和医保衔接等政策,建立财政定额补助定期增长机制。在市场准入、演出审批、资格认定、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把文艺院团办公、排练场所和剧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差别化扶持政策,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发展前景好的文艺院团。三是进一步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演职人员队伍。转企改制文艺院团要积极与艺术院校合作,选送演职人员进入艺术院校学习,定向培养培训。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对优秀专业人才进行重点资助。通过自己培养、政府部门宣传、专业演出机构包装的模式,对优秀演艺人才进行重点推介。加强演职人员培训,引进知名大师驻院(团)指导,进行优秀人才国际交流。四是进一步完善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经营机制。省级层面建立政府艺术生产基金和精品剧目演出专项资助等制度。建立推进文艺创作会议制度,推行艺术专家委员会、艺术总监工作机制,发挥专家在艺术创作上的决策作用。建立文艺创作调研督办制度,文化监管部门应针对每个艺术门类特点和每家文艺院团实际给予创作选题建议,跟踪督办重点选题落实情况。政府性评奖应更加注重剧目的观众欢迎度和市场回报率,实现剧目生产的市场化良性循环。五是进一步建立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内部责任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和责任权限,推行精细化专业化管理。在重大投资决策、重大人事任免及其它重大事项上实行集体决策制度,实现高效运转。实施艺术和管理岗位职务序列改革,重点向顶尖业务人才倾斜,向一线演职人员倾斜,向艺术周期较短的特殊岗位倾斜,形成“多劳多得”的绩效导向和良性的人才竞争机制,构建良好的内部生态。■
  (作者系湖北省演艺集团演出推广中心艺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