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文化视野

文化视野

用文艺精品讲好荆州故事

(发布时间:2019-08-08)

吴朝安

  2017年以来,荆州提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软实力、巧实力,更是竞争力、生产力”,认真传好荆州历史文化的“接力棒”,着力用文艺作品来讲述好荆州人自己的故事。
“小舞台”承载“大工程”
  荆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从小处着手,以荆州戏剧文化为切入点,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提升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质效,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
  制定一整套计划。2017年以来,市委常委会先后14次专题研究文化工作,市委书记9次专题调研文化工作,对荆州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做了4次专题批示。全市先后出台《荆州市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文化产业发展、文艺精品创作发展等5个“三年行动计划”。由此,开启了汉剧《优孟衣冠》、歌剧《有爱才有家》等一大批戏剧作品的创作起点。
  推进一揽子改革。荆州从内部机制上下功夫,在管理制度上找“突破口”,推进了4项文化体制改革,将市京剧团、歌剧团、汉剧团整合组建荆州市艺术剧院;公安县将全县9个戏剧、歌舞类团体进行整合成立荆州九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洪湖市将13个戏剧团体统一纳入荆州实验花鼓剧院。改制后的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确定了以岗定薪、聘评分离,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的分配制度,大大激发了各级剧团领导班子及员工的工作动力,完成了从“自己动手吃饱饭”到“搞好原创出精品”的转型,将工作重心从原先抓经济效益为主转向精品剧目创作与市场培育开发并举,把全市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战略目标定位为“以抓精品剧目创作为龙头,使戏剧文化成为荆州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
   开展一系列行动。荆州成立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为组长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工作例会制度,确定《有爱才有家》等8大重点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项目。2018年6月,荆州举办首届荆楚文化旅游节,历时46天,涵盖开闭幕式、首届中华诗人节等12项子活动,全市8个县(市、区)共打造9台原创剧目。筹建荆州市楚剧院,将城区江陵剧院以政府补贴方式由楚剧院经营,形成“互联网+展演+剧院经营”的模式,线上线下同时运营。3年来,全市共筹集1100万元创作经费,用于开展各类创作、采风、调研实践活动,并陆续选派汉剧、楚剧、京剧、花鼓戏等353名学员进入中国戏曲名牌院校深造。继续与长江大学联合设立戏曲传承基地,目前,共举办16期戏剧公益性培训班活动,共有1800多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既要能“继承”也要能“创新”
  荆州着力做好活化利用、转化创新的文章,把握古今、中外、前后三个关系,把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和影响力,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过程中紧扣精神的共通点、思想的共享点、情感的共鸣点。
  陈情和说理结合。贯“道”于故事之中,循循善诱,让人悟“道”。歌剧《有爱才有家》的原型是公安县麻豪口镇福利院院长刘德芬。剧组以她接手即将关门的镇福利院为起点,以老年刘德芬的回忆贯穿全剧,将党员干部的信仰、工作逆境中的坚持、个人生活的曲折历程串联成一条连贯发展、流畅行进的情节主线,生动鲜活地塑造了刘德芬这位当代优秀共产党员秀外慧中、志坚如钢的知性形象。这标注着荆州戏剧人的工匠精神和制作良心。传统汉剧《优孟衣冠》、花鼓戏《洪湖赤卫队》、歌舞剧《沧浪水清》的创作历程也都是秉承这一制作方式。
  传统和现代结合。寓深刻道理于生动形象,寓生动形象于优美语言,引人入胜、启人入道。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视察湖北的重要讲话精神,为荆州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提供了新的动力。围绕荆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长江大保护这些新时代的命题,作曲家将剧本的音乐语言和风格深深扎根于湖北一带传统民歌和戏曲音乐的肥沃土壤之中,将剧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紧扣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脉搏。如果说汉剧《优孟衣冠》是先秦时代楚文化的代表,歌舞剧《沧浪水清》所描述1954年的荆江分洪、1998年的特大洪水、新时代的长江大保护,则是楚人开拓进取、披荆斩棘的坚毅品质在当代的再度演绎。
  价值和文化结合。文艺创作的原创力,是一切文化产品生产创作中最核心的内涵。荆州充分发挥好文艺创作原创力的影响,让戏剧内在的真正价值得以延伸,借助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引领社会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爱才有家》在北京、武汉等地公演后,社会反响热烈,好评如潮。国家民政部部长黄树贤对该剧作出批示:“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大力加强民政系统优秀典型的宣传教育,像刘德芬同志这样的故事要经常讲,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荆州市还突出长江大保护、精准扶贫等鲜明主题,促使《虾戏稻香》《棚改春潮》《沧浪水清》等一批唱响主旋律的文艺精品先后涌现。
多渠道“保障”与全方位“推广”
  荆州注重深层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投资活力,让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逐步市场化、产业化。同时,坚持“一业为主、适度多元”的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为传统戏剧打造全媒体传播平台。
  多元筹资,持续打造精品力作。荆州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创作投入运作机制,在努力争取市级财政创排经费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争取省委宣传部、省文化与旅游厅的专项资金,一方面不断申报国家艺术基金等中央财政支持。同时吸引社会资金甚至职工个人资金广泛参与。整合所属院团的人、财、物资源,打破行政管辖,构建灵活多元的投入方式。3年来累计创作、排演各类作品19部。花鼓戏《虾戏稻香》获得2018年湖北省文艺精品创作扶持专项资金。歌剧《有爱才有家》获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滚动扶持项目。汉剧《优孟衣冠》被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资助项目。
  共创共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歌剧《有爱才有家》两年时间演出了50多场,汉剧《优孟衣冠》在全国6个省份进行了巡演,《沧浪水清》在全省展演8场。通过创排精品提升剧团知名度,让省外更多的人了解荆楚文化,在外出展演过程中由过去展荆州产品向展荆州项目、展荆州企业转变。2年多来,在展演过程中,为荆州做过13次招商推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同时,将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与公共文化服务结合起来,全市共成立了23个公益文化服务队,其中每个服务队中都有2—5名专业文艺工作者,这些人都是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荆州小分队的骨干力量,每年要进行文艺汇演、送戏 下乡等各类演出1850多场次,受益群众50万人次以上。“戏曲进校园”在荆州的大中小学中已经步入常态化阶段,一年一度的戏剧群英会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在沙市区、公安县试点文化下乡“点单制”,预约征求群众意见、服务内容接受群众监督、服务效果接受群众评价,补助资金与绩效挂钩。
   立体推介,打造特色传播模式。全媒体发布的“组合拳”当然胜过舞台表演的“一招鲜”。荆州抓好“长江云·云上荆州”“智媒”手机台等新媒体建设,将微信公众号、热线电话、抖音平台统一纳入发布体系。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传播的影响力、普及性,学术报刊传播的持久影响力、专业性,网络媒体传播的扩散性、互动性,被有机融合到文艺精品的发布中,2018年荆州电视台戏剧播放时段收视率屡创新高。
(作者系中共荆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