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 推进转型发展

(发布时间:2017-02-03)

中共黄石市委 黄石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既抓转型又保发展,既抓改革又保民生,既做“减法”又做“加法”,着力推进“理念、产业、城市、生态、动力”转型,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突破千亿元、百亿元大关,年均增长8.7%、15%。经历近几年转型“阵痛”之后,2016年黄石经济实现了“反转”,初步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主要做法是:

  一、大力推进理念转型,推动发展思维从“唯矿恋矿”向“生态立市”转变

  一方面,开展“头脑风暴”。先后举行三次解放思想大讨论,选派120名干部赴浙江丽水挂职学习,确立了“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发展路径,实现了从生态自省向生态自律、生态自觉的深刻转变。

  另一方面,强化生态问责。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考核机制,一批党政干部受到问责处理。率先在全省组建环保警察支队,先后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0起,侦破环境领域犯罪案件33起,逮捕65人,起诉58人,形成强大的社会震慑效应。

  二、大力推进产业转型,推动经济结构从“资源型”向“生态型”转变

  一是去“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坚决打好淘汰过剩落后产能攻坚战,关停煤矿16家、产能135万吨,化解钢铁过剩产能73万吨,实现省下达化解过剩钢铁、煤炭产能“三年任务一年完成”,实现全域无落后钢铁产能、无煤炭生产企业。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市财政筹资近4亿元,对黄石矿务局4家煤炭企业1000多名职工,落实经济补偿、社保托底等保障措施,实行培训分流、专项招聘、提供公益岗位等转岗就业。市财政安排3500万元,引导关停的169家环保不达标模具钢企业整改升级。

  二是着“绿”。以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为方向,出台振兴黄石制造计划,实施总投资600多亿元转型项目300多个,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实现“老树发新芽”。新冶钢投资100多亿元完成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3位,荣获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大冶有色公司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华新水泥公司从建材企业变身为环保企业,东贝集团压缩机产量全国第一、全球第二,劲酒成为中国保健酒第一品牌。

  三是育“新”。持续多年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项目,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已达33个、总投资近500亿元,PCB(印制电路板)产能达2000万平方米/年,正成为国内第三大PCB产业聚集区。

  四是强“服”。实施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建成万达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华中矿产品交易中心已成为全国矿产品贸易中心和定价中心之一,黄石区域服务业聚集区正加速形成。通过产业转型,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五年分别提高7.37和12个百分点。

  三、大力推进城市转型,推动城市格局从“沿江布局”向“全域黄石”转变

  一是建设生态新区。大冶湖生态新区规划面积450平方公里,实现与大冶城区、阳新县城融合发展。核心区总投资130多亿元的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加紧实施。

  二是坚持以港兴市。与盐田港集团合作建设亿吨黄石新港,加快推进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成全省地市级首家保税物流中心和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已形成5000万吨年吞吐能力。

  三是完善城市功能。深挖3000多年矿冶文明,工业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已形成“四大工业遗址”为核心的工业旅游新功能。积极筹办首届中国地学旅游大会暨地矿科普博览会,着力打造中国工业旅游城市。同时,将棚户区改造与旧城提质有机结合,解决了一批城市功能缺失问题。

  四、大力推进生态转型,推动城市面貌从“光灰城市”向“绿色新城”转变

  一是坚决治理污染源。将长江生态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以治水为龙头,建立“五长”(江长、河长、湖长、库长、塘长)责任制,实施治污水、防洪水、排渍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320个,建成污水处理厂6座和污水管网500多公里,拆除非法码头123个,关闭露天采石场131家,实现沿江区域无非法码头和矿山。制定露天非煤矿山开采标准,由政府主导推进资源整合,实现绿色开采。

  二是大力开展植绿护绿。以“五城同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为抓好,投入资金30亿元,推进“绿满黄石”行动,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矿山复绿项目50余个,复垦面积4.68万亩。

  三是大力发展休闲生态游。举办湖北省首届园林博览会,节会期间吸引游客60多万人次。建立县(市、区)轮流举办园博会机制,连续举办三届市级园博会。建成父子山、熊家境等国家级登山步道、休闲绿道,极大推动了生态游、乡村游、健身游。通过生态转型,中心城区好于二级以上天数连续7年保持在310天以上,森林覆盖率由2011年29%提升到36.1%,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通过暗访检查。

  五、大力推进动力转型,推动发展动能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一是强化要素保障。按照“1+N”模式,设立4支、16亿元产业投资基金,定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市级投融资平台实力,平台资产规模近1000亿元,融资规模达150亿元。设立企业上市扶持资金,上市挂牌企业数居全省前列。奥体中心等4个项目入选全国第三批PPP示范项目。

  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率先在全省公布市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行“一枚公章管审批”,推动“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

  三是深入推进“双创”。建成57家省级以上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市场主体数量达到16万户,实现三年翻一番。以创业带就业,今年新增就业5.5万人。

  四是全力扶持实体经济。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企业转型和帮扶资金,支持企业转型升级、稳定发展。连续三年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解决企业难题2000多个。率先在全省实现涉企行政审批“零收费”,每年为企业减负1.2亿元。

  五是构建开放新格局。引导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华新水泥在塔吉克斯坦建立生产基地,大冶有色、东贝集团等企业在海外“抢滩登陆”,建成装备制造等国家级出口示范基地。

  推进转型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振兴黄石制造、建设港口城市、加强生态建设、改善民生福祉为重点,在更高层次、更好水平上推进转型发展,为全省发展大局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