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成效显著 任重道远

(发布时间:2017-04-14)

——湖北省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综述

省发展改革委

  湖北是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任务相当艰巨。“十二五”以来,全省各地及有关部门坚持把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将积极推动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循环经济的加快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突破口,锐意开拓进取,深化示范试点,加大工作力度,呈现出十分可喜的局面。

  一、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一)培育了一批循环经济骨干特色企业和名牌产品。通过“十一五”以来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循环型产业骨干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如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成为利用废旧电池、再生钴镍资源生产超细钴镍资源粉体的代表性企业;潜江市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利用小龙虾废弃虾壳提取甲壳素生产精细保健品成为该行业领军型企业;宜昌力帝环保科技集团公司主导产品废钢铁回收机械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5%。此外,湖北兴发集团、东风康明斯发动机公司等一大批企业,已初步成长为各自领域里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军骨干企业。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视察时对格林美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给予充分肯定:“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你们要再接再厉”。

  (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迅猛。2010年,我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约为350亿元,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从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企业仅为100家。到2015年底已发展到200多家,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已超过1000亿元,发展势头良好。预计到2017年底,该产业产值将达到1500亿元以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即将成为我省新兴的千亿元产业和新的支柱产业。

  (三)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和优势领域。我省已拥有一批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为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和支撑。宜昌力帝集团在废钢铁回收机械上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基本实现了废金属破碎分选处理技术及大型设备产业化;武汉法利莱切割系统有限公司基本建成了国内第一条量产的激光再制造设备生产线,实现产业化生产;华新水泥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湖北金洋冶金有限公司拥有铅膏脱硫新技术、废酸综合利用等7项专利技术,其中铅物料连续熔炼技术和装备为国内首创,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四)有效缓解了我省资源环境瓶颈问题,促进了节能减排目标的超额完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全省一次性能源资源匮乏,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在产业结构上,污染重、消耗多的粗放型产业比重仍然较大,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等指标相对落后,资源环境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资源总量和环境容量难以支撑现有生产方式带来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必须依靠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循环型产业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成本。“十二五”以来,我省年均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量265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80%,可替代标煤约600万吨,替代木材约9000万立方米,减少碳排放500万吨;回收利用废钢铁850万吨,可替代铁矿石1000万吨以上,相当于减少废水排放1万吨、固体废弃物排放30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20万吨;回收利用废塑料150万吨,相当于替代石油900万吨以上、节约标煤300万吨、减少碳排放750万吨。“十二五”期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2.8%,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下降16%的目标任务。

  (五)循环经济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十一五”以来,我省在企业、园区和城市三个层面共组织开展了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并争创了一大批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这批试点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同行业其他企业或类似园区提供发展模式参考,引导、激发更多的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全省循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省内部分市县自行规划推动了一批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全省上下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进一步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出台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的行动方案》等政策性文件,省政府先后在荆门市和谷城县召开了全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进会,加强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推进了我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加快发展。

  (二)着力争创国家重大试点示范,努力提升全省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的水平。

  一是积极争创国家示范试点。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省积极开展了“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园区循环化改造、餐厨废弃物处理等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的争创工作,引导各地统筹运用循环经济理念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在规划编制、园区建设等方面充分考虑循环经济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进程。 “十二五”以来,我省共有6类20个园区、城市和企业获批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超过15亿元,其中,争取谷城再生资源园区、格林美城市矿产产业园、大冶有色产业园纳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争取宜昌开发区猇亭园区、武汉市青山工业区、潜江经济开发区、孝感经济开发区、十堰高新区纳入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争取武汉市、宜昌市、襄阳市、黄石市、十堰市纳入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争取黄石市、荆门市、谷城县、枝江市、潜江市纳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县);争取武汉法力莱公司纳入国家再制造试点;争取荆门格林美公司纳入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此外,我省“十一五”期间争创的5家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全部通过了国家验收。

  二是做好现有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监管工作。多次深入各示范试点单位督促检查,指导其依法依规加快推进建设工作,制定出台了《湖北省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管理办法》,从园区管理、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等方面对示范试点单位建设进行规范管理。同时,充分发挥国家示范试点的带动作用,不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积极组织开展省内经验交流,推动循环经济由点到面发展。国家循环经济重大示范试点的获批及推进,对促进全省循环经济在重点区域或行业加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加快了节能减排工作进程。

  (三)着力抓好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的推广,努力扩大循环经济规模。经过几年的发展,我省初步形成了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城市(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一是企业层面,围绕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探索形成了一大批化工、冶金、轻工、建材、电力、农业等行业及资源回收利用重点领域典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如宜昌兴发集团精细化工园,以磷化工为主线,围绕磷化工、盐化工、硅化工三条产业链进行了改造,将废弃物转化为产品、能源和原料。其中烧碱生产草甘膦和特种磷酸盐,每一条生产线首尾相连,前一生产线所产生的废水废渣,都是后一生产线的原材料,最后一条生产线的废弃物,又是第一条生产线的原材料,通过副产品的资源耦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物质、能量梯级利用和产业共生耦合的循环发展体系,被誉为“猇亭魔环”。

  二是园区层面,以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和园区循环化改造为重点,构建形成了以谷城再生资源园区、荆门格林美循环产业园等为代表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以宜昌经济开发区猇亭园区、青山工业区循环化改造等为代表的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如谷城再生资源园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获批以来,园区围绕废铅、废铝、废钢铁、废塑料四条产业链条吸引一批企业入驻示范基地,特别是以汽车零部件制造为代表的铸造企业数量剧增,一批围绕产业链高值化利用企业入驻园区,示范基地已经实现了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

  三是城市层面,积极引导各地统筹运用循环经济理念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以城市垃圾收运处理(含餐厨垃圾)、废旧商品回收体系以及绿色消费体系建设等领域为重点,构建形成了循环型城市发展模式。如黄石市获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以来,以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的“华新水泥”模式、矿产资源综合再利用的“大冶有色”模式和三次产业生态融合发展的“劲牌酒业”模式为依托,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经济和社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辐射、扩展、推广、创建”,探索“创新发展、集约发展、融合发展、绿色发展”的黄石模式。

  (四)着力打造六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核心聚集区,努力优化循环经济空间布局。根据我省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产业基础和循环经济发展潜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引导循环型产业有序发展,以武汉、襄阳、宜昌、荆门、江汉平原、鄂东地区为核心,发挥龙头企业和典型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辐射周边市县,形成产业集聚特征明显、发展方向各有侧重、覆盖全省的循环型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形成了六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聚集区。以核心集聚区内相关产业园区为重点和载体,积极推进农业、装备制造业、钢铁、石化、食品加工、纺织、建材等行业废弃物和副产品循环利用,以及废旧家电、电子电器产品、废旧汽车等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绿色化、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新机遇、面临新任务。我省将继续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基本路径,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水平为核心,推进循环经济由试点示范向全面发展转变,由生产领域向生产、消费领域并重转变,突出抓好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再制造产业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建设、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示范推广等六大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加快建设循环经济体系,倡导绿色消费模式,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