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绿满荆楚结硕果

(发布时间:2017-06-11)

——访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新池

本刊记者 张 利

  2014年12月2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省、市、县三级动员大会,提出用3年时间,造林852.6万亩,实现绿色全覆盖的目标。今年是实施绿满荆楚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3年来,此项工作如何推进?成效怎样?本刊记者就此对省林业厅厅长刘新池进行了专访。

  记者: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的决定》,召开全省加快推进动员大会,有着怎样的背景和内涵?

  刘新池: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湖北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多次作出重要讲话、指示和批示;2013年7月,总书记视察湖北时要求,“要高度珍惜大自然赋予湖北人民的宝贵财富,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殷切希望。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绿色是美丽中国的主色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将绿满荆楚行动作为“文明湖北”建设十大行动之一。2013年9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绿满荆楚行动的意见》。2014年11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的决定》,明确用3年时间,实现全省宜林地、无立木林地、通道绿化地、村庄绿化地应绿尽绿,实现绿色全覆盖。

  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也是我省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一方面,我省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我省是长江流经最长的省份,是三峡、丹江口、葛洲坝等国家大型水利枢纽所在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大保护、保障长江中下游饮水安全、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等方面承担着重大生态安全使命。另一方面,我省森林生态安全“短板”仍然突出,森林资源质量和功能指数不高,与湖北在全国的位次不相适应;木本油料、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等生态林产品供给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求;部分荒山、通道、村庄等宜林地仍然没有绿化,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仍占总面积近20%。要维护生态安全、饮水安全、木材安全、气候安全,迫切需要开展大规模的国土绿化。从这点上讲,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是一项重大的安全工程、民生工程,关系民生福祉,泽被子孙后代。

  记者:今年是实施绿满荆楚行动的收官之年,3年的造林播绿,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

  刘新池:近3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林业部门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按照《决定》确定的目标和要求,统筹推进荒山造林工程、乡村绿化美化工程、生态景观林带工程、森林城镇创建工程、绿色产业富民工程、森林碳汇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七大工程,全省动员、全民动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上都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

  一是提升了林业生态资源总量。3年来,全省完成人工造林1025万亩,占3年行动任务的120 %,其中,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576万亩,通道绿化86万亩,村庄绿化363万亩;完成封山育林321万亩、中幼林抚育1830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109万亩。林地总面积、森林总面积、森林蓄积量、湿地保护率等指标持续稳步提升。特别是在长江、汉江、清江等河流沿线大量栽植防护林,在三峡、丹江口、梁子湖、沉湖、洪湖等湖库周边大量栽植水土保持林,在秦巴山、武陵山、大别山、幕阜山开展荒山造林、退耕还林,有效夯实了全省森林生态安全屏障。

  二是提升了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在推进绿满荆楚行动中,始终坚持城乡一体,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初步形成城区、城郊、农村三位一体,水、路、林三网合一,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三林共建的绿色生态格局。积极开展森林城市、林业生态示范县、森林城镇、绿色示范乡村建设,2014年以来,全省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4个、省级森林城市5个,省级森林城镇88个,绿色示范乡村2616个,改善了城镇绿化水平,延伸了农村绿色版图。

  三是提升了山区群众脱贫奔小康的能力。各地将造林绿化和林业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精准扶贫脱贫相结合,依托山区丰富的林业特色资源,大规模发展绿色富民产业,2014年以来全省新建油茶、核桃、板栗、中药材等特色经济林基地357万亩,建成了湖北霖煜农万亩核桃基地,大悟悟达农林等一批万亩油茶示范基地,随县神农丰源公司万亩油用牡丹基地,深圳木雅公司万亩银杏基地,绿化美化的过程成为兴林富民的过程。

  四是提升了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绿满荆楚行动动员力度之大、公众参与之广、社会氛围之浓是历年少有的。各级领导以身示范,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全社会爱绿护绿植绿的意识不断增强。2014年以来,全省义务植树累计达4亿多株,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绿色消费已经成为新的风尚和自觉行动。

  记者:新常态下国土绿化有哪些新特点?在绿满荆楚行动中我们采取了哪些针对性和创新性的举措?

  刘新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土绿化也呈现一些新形势、新特点、新变化,社会对国土绿化的期盼越来越强烈,而国土绿化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农村参与造林绿化的劳动力越来越少。为此,全省上下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力、市场的决定力和群众的创造力,积极创新体制机制,破解难题,增强活力。

  一是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我们整合中央、省涉林财政资金,采取竞争性分配方式,推进林业生态示范县建设,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示范效应;鼓励和引导各类工商企业、合作组织,以公开竞标、拍卖、租赁以及BOT、BT等商业化运营模式,跨所有制、跨地区投资造林。据统计,三年来全省各级财政投入绿满荆楚行动资金43.4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05.21亿元。有4200多个不同规模公司、合作组织投资造林绿化,市场造林面积占全省造林总面积的80%以上。市场主体的广泛参与,为绿满荆楚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人力、物力保障。

  二是建立完善造管一体的管护机制。全省各地积极推广工程化造林方式,采取专业造林公司施工、优选良种壮苗、包栽包活,极大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保有率,近几年全省造林核查成活率达95%以上。不断完善新造林管护机制,实行谁造林、谁所有,谁造林、谁管护,谁投资、谁受益,做到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保证造一亩成一亩,造一片成一片,打破“年年栽树年年光,年年栽在老地方”的恶性循环。

  三是探索建立生态与产业的融合机制。积极探索“造林绿化+”的新机制,大力发展“林水”“林路”“林畜”“林景”“林旅”等新模式,使造林绿化与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群众利益协调兼顾、相互促进。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您介绍一下,林业部门是如何做好绿色转型文章、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

  刘新池:省委省政府部署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不仅是解决国土增绿、提升生态承载能力的生态之举,而且是解决生态富民、助推精准扶贫的民生之举。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推进产业基地扩张升级,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通过龙头带动、土地流转,全省新建万亩以上油茶、核桃、板栗、中药材等特色经济林基地23个,特色经济林总面积发展到2600多万亩。二是推进市场主体壮大升级,向品牌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全省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增加到18家,总数列全国第一;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90家,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达到5100家。三是推进产业链条延伸升级,向社会化、民生化方向发展。重点是发展林业生态旅游业和特色林产品加工业,把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2016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2999.14亿元,比2013年翻了一番;全省林业休闲旅游服务接待游客1.5亿人次,综合收入突破300亿元。产业富民效益开始显现,山区贫困人口通过林业产业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20%以上。

  与此同时,林业政策惠民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近年来,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扩大天然林保护面积2049万亩,新增补助资金3.3亿元。严格落实生态护林员政策,全省35个县2.5万名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人均年增收4000元,实现一次性脱贫。

  记者:绿满荆楚3年行动计划就要结束了,应当说全省人民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下一步林业部门有哪些新的思路和安排?

  刘新池:林业生态建设永远在路上。绿满荆楚3年行动任务全面完成,只是一个良好开端,林业生态建设仍然任重道远。我们要驰而不息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撸起袖子加油干,翻篇归零再出发。

  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的要求为指导,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统筹推进长江防护林、血防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大工程,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推进森林城市和绿色乡村建设,构建稳固的森林生态屏障体系和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

  要以生态红线保护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林地、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维护林业生态安全;以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进一步加大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扩大林业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以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林业政策法规的支持和保障,建立健全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林业治理体系。要以林业的进步和发展,为全省绿色发展提供更大的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让全省人民在生态建设上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