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打造河湖长制升级版

(发布时间:2017-10-10)

黄剑雄

  近年来,潜江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要求,抢抓全省第一批河湖长制试点的机遇,积极探索河湖长制升级版模式,初步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河湖生态管护格局,有力推动了全市河湖长治久美。

  一、多管齐下,压实河长治河责任

  (一)织牢责任落实体系。构建市镇村三级河湖长责任体系,实现了责任落实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遗漏。市委书记亲自担任汉江河长,示范带领四大家领导担任市级32条河道、17座境内湖泊的河湖长,22个区镇处的主要领导干部担任209条镇级主河道,所有行政村的书记担任460条村级干渠的河湖长,市镇村三级的每条河湖都有了自己的河湖长。对于跨区域的河湖,按照行政管辖区域,设立分段河湖长,由沿线各地主要负责人担任,负责本地域河湖的保护管理工作。

  (二)构建立体管理体系。升级监督主体,在公开河湖长和分段河湖长信息的基础上,邀请128名“两代表一委员”对全市河湖进行同步监督,设立“潜江市环境保护政府奖”,发动人民群众有奖投诉,确保河湖监督全覆盖、无死角。升级管理手段,建立了河湖保护大数据监管体系,构建了“水污染防治联动平台、市镇两级通报平台、重点水域预警平台”,通过进行大数据比对,确保水域环境24小时不间断动态监管。升级管理方式,通过实地踏勘,明确了每条河(湖)的问题清单、目标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实现“四张清单”管理全覆盖。

  (三)严格综合考核体系。完善考核制度,将河湖管理与保护纳入市级综合考评体系,纳入各地主要负责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进行重点审计。创新考核方式,各级河湖长制办公室对下一级河湖长实行“月考+年考”的常态化考核,月月晒出“成绩单”,并将每月的考核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河湖整治工作成绩突出、成效明显的河湖长给予奖励,市政府对该辖区实行环境保护“以奖代补”政策;对考核不合格、整改不力的分段河湖长,由市级河湖长约谈,对相关责任人实行问责。今年以来,共约谈镇级河长2名,依法依规对1名镇级河(渠)长实行撤职处理。

  二、标本兼治,擦亮水乡园林名片

  (一)全域规划拓空间。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依托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大力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系统编制覆盖全域的《潜江市城市水利规划》《潜江市园林城区水系连通工程规划》等城乡水系生态修复和水系连通规划。立足和充分发挥“水乡园林”特色优势,重构全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制定东荆新区、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兴隆河生态绿道三大亮点片区专项规划,努力勾画人水相依的美丽画卷。

  (二)全域治理亮名片。加强源头治理,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问题整改为契机,开展各类水污染的专项整治,关停拆除主要干流沿线畜禽养殖场895家,关闭取缔排放不达标企业52家,完成城南河、百里长渠、一支渠等20多条城区黑臭水体清淤截污。开展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整治,建立水源地“监测+管理+保护”工作机制,实现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全过程常态监管、安全可控。两年内全部完成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力争5年内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大力推广“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定期开展环保、规划、渔政、林业、水务等部门联合执法,依法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3年共立案6件,查处9人。

  (三)全域修复活水源。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引汉江一江清水入城,投入5亿元实施“园林城区水体连通工程”,将百里长渠、县河、城南河等水系串联互通,水体置换速度由原来的3天缩短到1天,实现了一河清水润全城。构建以“二横六纵”为骨干的“血液循环系统”,投资4亿元,对全市20条河渠进行疏浚固堤,实现了全域河渠自流排灌。实施退人、退房、退田、退塘和还湖、还水、还湿地“四退三还”工程,率先在四湖流域潜江境内的白鹭湖、返湾湖等地分期退田还湖2万亩。连续11年在汉江、兴隆河、田关河等地段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11年累计投入500万元,共投放各类鱼种鱼苗近3亿尾,维护了河渠水生物多样性,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原生态。

  三、内外兼修,释放绿色生态红利

  (一)释放了生态效益。水体质量大幅好转,全市入河湖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河湖排污口由2014年的24个减少为目前的19个,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升到88%、较2014年上升6个百分点,2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黑臭和地表水丧失使用功能(劣于Ⅴ类)的水体基本消除,地表水质优于Ⅲ类水的比例达到66.7%以上,彻底结束了潜江多年来一直存在劣Ⅴ类水质的历史。河湖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全市河渠有水皆清、有水皆有鱼。特别是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成为了“鸟类天堂”,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成为返湾湖的常客。

  (二)释放了经济效益。虾的命脉在水,渠相连、水变清,拓展了可养虾的面积,提升了养虾的质量,养出的潜江“清水虾”备受消费者青睐。今年全市新增“虾稻共作”面积10万亩、总面积达到60万亩,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30亿元、带动就业超过10万人,出口创汇1.5亿美元,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杆。兴隆大坝将汉江水位抬高了4-6米,开闸最大下泄流量19400立方米/秒,年发电量达到2亿度,约相当于潜江市6%用电量。依托丰富水资源,打造了南水北调平原水利文化旅游区、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景区、借粮湖乡村休闲娱乐体验旅游区以及章华台湿地花海,每年吸引游客近63万人,直接经济收入超过4亿元。

  (三)释放了社会效益。结合“美家风、淳民风、正社风”系列活动,精心组织开展“我当一天河渠保洁员”、增殖放流等志愿公益活动,年均近5万人次投身水生态文明建设,广大人民群众逐步树立了绿色生活理念,自觉主动转变生活方式,形成了全社会关爱河湖、珍惜河湖、保护河湖的良好风尚。随着环境质量的改善,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对水环境问题的投诉举报明显减少,今年同比下降37%,创历史之最。■

  (作者系中共潜江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