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制度保障

(发布时间:2020-05-31)

许 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多处直接提到生态文明建设,系统阐释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关系着民族永续发展、绿色高质量发展和民生福祉,也关系着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中国贡献。
  (一)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美索不达米亚、楼兰古国等文明衰落的故事无不诉说着生态环境的重要。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离不开河流大川、森林平原等生态环境的滋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体现在“四个一”上,即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
  (二)关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中国奇迹”,四化同步的“并联式”发展也使生态环境问题集中频繁爆发。这是发展之痛,我们要痛定思痛,绝不能重复“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绝不容许“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当前,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
  (三)关乎更好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依然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过去人们侧重于“盼温饱”“求生存”,现在则是“盼环保”“求生态”,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联度越来越高。
  (四)关乎共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
  全球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背景下,中国继续“推动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各自能力等原则基础上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坚决履行《巴黎协定》承诺。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让中国的绿色技术、绿色方案造福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所阐释的绿色发展理念正传导至世界各个角落,“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将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
  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遵循指导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离不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美丽中国强国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
  (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为“八个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赢全球观。
  (二)以美丽中国的强国目标为战略遵循
  “美丽中国”被写进党章和宪法,成为新时代人民心向往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为此,我们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当前,要紧扣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确保2020年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实践遵循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发展与保护的实践探索中前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生态文明建设历程既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探索发展史,又是一部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史,还在不断发展完善、与时俱进。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继承中发展完善。从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两型社会”“绿色发展”等升华成生态文明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深化。
  (四)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基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特别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和制度体系,明确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搭建起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三、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要建立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全过程、全链条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一)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策略,形成主要集聚经济和人口的城市化地区(生活空间)、主要提供农产品的农产品主产区(生产空间)、主要提供生态产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空间)。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编制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界和底线。实施“多规合一”,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一张蓝图干到底。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完善以《环保法》为主体,涵盖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保护修复和技术支持等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加快推进《长江保护法》的立法和实施。
  (二)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落实承包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探索建设用地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别设立使用权等制度。在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的基础上,部署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推进“无废城市”试点。推进能源绿色革命,发展可再生能源,创新能源技术,实施煤改气、电能替代等,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
  (三)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三江源、神农架等10个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统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遗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多种类型保护地,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长江流域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黄河流域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坚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四)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深化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强化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强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控、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实现“全覆盖”和“零容忍”。推广新安江水环境补偿试点经验,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作者单位:中共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党校)
  本栏目编辑:贺钢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