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推进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发布时间:2021-05-21)

湖北省水利厅课题组


  三峡地区位于我国生态安全核心区,其生态保护工作直接关系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关系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整体成效。2018年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被列为国家第三批试点工程(包括宜昌市和恩施州巴东县、荆州市松滋市),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治标”为基础,试点工作见成效
  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内容包括一江两岸水环境综合治理、化工围江整治与污染土地修复、长江干流岸线生态修复、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等9个方面共63个项目,总投资103.2亿元。截至2020年底,先后有18个项目主体工程完工,生态修复成效逐步显现。一是协同整治,推进系统修复。相关县市区将辖区内长江大保护工作与湖泊河流生态修复有机统一,在协同治理过程中实现生态环境的系统化修复。宜昌市夷陵区在修复黄柏河和柏临河流域生态时,兼顾上游到下游,岸下到岸上,统筹谋划水源保护、生态补水、湿地修复、生态农业、污水治理建设,协同推进流域环境治理、水库枢纽、高标准农田、生态清洁小流域等项目。兴山县以绿色小水电、绿色矿山、绿色码头、绿色园区、绿色宜居城镇“五绿”建设为重点,推进香溪河系统修复治理,打造了绿色生产力和增长极。二是综合防治,增进保护实效。宜昌市在全国率先开展长江岸线134家企业关改搬转治绿工作,发挥化工企业转型发展主体作用,55家企业完成62个安全环保技改项目建设;成立宜昌市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联盟(协会),建立园区磷石膏生态堆存和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对腾退的岸地进行植绿复绿,探索了破解“化工围江”的成功经验。枝江市探索“智慧农业+畜禽粪污综合治理”等模式,实现畜牧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全覆盖。三是多措并举,促进绿色发展。依托产业发展实现集中治理和持续保护,是生态修复的强基之举和长久之措。秭归县把工程试点项目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利用生态补偿资金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转为生态护林员,引导贫困户和农民发展经济林果产业,探索“生态治理+精准扶贫”双赢新模式。宜都市以水土保持为出发点,构建“百里茶叶走廊”“万亩柑橘公园”“十里生态桃花”等特色休闲生态农业,形成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发展模式。
  二、以“治本”为目标,突出问题明导向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持续推进试点工作需要进一步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引领,实施标本兼治,以保护修复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统筹布局的集成问题。部分项目是新瓶装旧酒,包装在系统治理名下的在建和计划项目仍以传统个案为主,没有从湖北三峡地区整体生态环境长远发展出发进行考虑,导致整个治理体系集成度不高。没有依据山水林田湖草的自身属性(江河湖流域、山体山脉等)统筹布局和确定修复范围,没有突出系统治理的整体效果。二是保护修复的体系问题。一些地方虽然成立“山水办”,但事情还是“各自办”,共抓大保护路径目前还不清晰,统分结合、整体联动的工作体系仍不健全,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不完善,深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磷石膏综合治理及资源化利用监管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中。三是持续发展的保障问题。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对共同体进行系统治理,工程更大,投入更难。试点总投资103.2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补助资金20亿元,省级资金24亿元,市县级资金34.17亿元,各级财政投入资金占比75.73%,通过银行贷款等其他社会资本渠道筹措25.05亿元,仅占比24.27%。融资渠道单一,社会资本参与不足,财政资金依赖大,基层筹资难度大,也没有落实项目后期管护责任和经费,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风险。
  三、以“推广”为目的,强化创新解难题
  湖北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承担着为国家和湖北省探索推广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路径的重任,需要进一步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强化创新破解难题,谋划推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保护修复与高质量发展模式,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全面实施奠定基础。一是破题,创新工作格局。打破行政和部门界线,实行整体设计、分项治理,分步推进。建立跨部门、跨地区协调和管理机制,探索设立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机构,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以及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水上水下、流域上下游、河流左右岸,按照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然属性,把流域作为保护和修复的有机整体,形成“统一指挥、整体联动、部门协作、快速反应、责任落实”的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工作格局。二是化题,构建修复亮点。以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为指引,生态保护红线为底线,坚持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加快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现“多规合一”。推动山水林田湖草修复治理与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以构筑长江大保护生态屏障为重点,建立省市县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项目储备库,打造幕阜山、大别山、秦巴山、武陵山和洪湖、梁子湖、斧头湖及汉江、清江等重点山系、河湖水系治理亮点,形成生态保护修复与绿色发展大格局,探索出操作性强、可推广的技术模式,为全国提供生态保护修复经验。三是解题,提升保障能力。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及服务体系建设,以生态空间使用权、生态系统服务收益权等为对象拓展绿色金融产品,着力解决绿色产业发展中的融资问题。依据不同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流转过程以及消费影响,科学确定补偿标准与资金筹措方案。创新支持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的资金整合机制,由地方整合安排到规划确定的具体试点项目,充分赋予试点地区深度统筹空间和项目资金安排自主权。细化生态修复后的工程管护和运营工作,建立务实高效管用、省市县分级负责的监管体系和“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一体化机制,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监管工作。
  课题组成员:焦泰文 熊春茂 廖 炜 华 平
游 翔 王 煌 李 璐 杨 伟
 周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