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建设美丽黄冈

(发布时间:2022-04-21)

黄冈市生态环境局

  黄冈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分水岭,位于南北气候交汇点,大别山主峰坐落境内,六大水系纵贯全境,百湖千库星罗棋布,拥有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是长江中游重要生态屏障、中部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守护用好绿色生态这一宝贵资源和财富,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加快建设美丽黄冈,率先实现绿色崛起,是黄冈建设鄂东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大责任担当。
  一、加强生态保护,牢牢守住生态安全红线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抓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和修复,坚持山水人城和谐相融,奋力绘就美丽黄冈新画卷。一是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建立完善长江大保护“6+4”攻坚提升行动工作机制,全面开展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落实河湖长制,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江河湖库协同治理。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推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实施长江岸线综合治理,抓好“留白”“复绿”,打造长江最美岸线。二是筑牢大别山生态安全屏障。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实施大别山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国土综合整治工程,启动大别山南麓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快鄂东水厂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生态保护与修复。严格落实林长制,全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快实施新一轮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推动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形成自觉行动。总结罗田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成功经验,支持英山县、蕲春县、红安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导黄州区、团风县、黄梅县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支持麻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统筹推进黄州区建新社区、黄冈师范学院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建设。
  二、加强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始终把生态环境治理作为推进民生改善的重要载体,以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黄冈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一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坚持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实现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9%。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共治,强力推进白莲河水库、龙感湖、遗爱湖、赤东湖等重点水域水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城乡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确保全市国控考核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水体占比达到92.9%以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深化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管控,扩大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积极申报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项目,确保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二是抓好区域生态环境共治共保。认真落实《武汉城市圈城市生态环境合作协议》,开展城市圈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污染防治共治共保、流域上下游协调联动机制。探索推进同城化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同城化调剂,打造集专家库、项目库、技术库的共享公共平台。加强城市圈固体废物处置利用,推进“无废城市圈”建设。推进城市圈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完善联合监管执法、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等联动机制。三是强化生态环境监测处理。加强市县两级监测机构能力建设,加快建设“互联网+环保”监测信息平台,充分运用智慧云、大数据,示范开展以龙感湖、遗爱湖水质提升和化工园区监管为突破口的综合治理。建立完善“三湖”地区、白莲河水库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定期监测通报生态补偿考核断面水质情况。组建全市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库,建立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联动通报考核机制,及时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实现应赔尽赔。
  三、加强低碳转型,积极探索绿色发展路径
  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我们将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认真落实“双碳”行动,有效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有效推动生态价值转化。高质量建设白莲河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示范区,打造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施矿山绿色转型三年行动计划,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大别山自然人文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水利、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新业态新经济。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抓好能耗“双控”,坚决遏制高污染项目上马。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医药化工、水泥陶瓷等产业绿色化改造。打造龙感湖循环经济样板间,建设麻城中部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武穴田镇循环经济试验区、黄梅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固碳增效。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扩大绿色技术创新示范成果,实现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三是扎实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引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力争2022年实现全市氮氧化物削减580吨,挥发性有机物削减375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化学需氧量1500吨、氨氮30吨。加快建设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推进罗田平坦原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着力打造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碳汇增量,打造全省碳汇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