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两山银行”闽浙实践经验对湖北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1-10)

谢 琼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湖北生态资源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位列全国第一方阵,但在推动“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着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系列问题。闽浙等地先行探索的“两山银行”具有综合性解决这些问题的潜质,值得总结借鉴。
  一、“两山银行”是经营管理生态资源资产的平台
  “两山银行”并非传统意义的金融实体银行,而是以绿色金融为重要支撑的资源存储运营平台。其内在机理是存入“绿水青山”,成就“金山银山”。即借鉴银行“分散式输入、集中式输出”的资金配置方式,对碎片化、分散化的生态资源进行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市场化运作,把生态资源转化为优质资产包,通过管理运营、产业导入、增信赋能等,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资金”价值转化。
  “两山银行”实践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自福建南平探索“森林生态银行”“水生态银行”等“一县一品”系列生态银行、浙江各地探索“两山银行”以来,山东、陕西、江西等多地也开启了“两山银行”实践模式,江西省还出台了“两山银行”运行管理规范的地方标准。我省赤壁市、竹溪县于2021年底挂牌成立了“两山银行”,正在探索之中。
  二、“两山银行”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闽浙经验
  (一)明确国企主体、市场运作体制架构
  政府主导下的国有企业主体。基于大多数生态资源资产在产品化之前的非经营属性,生态资源资产的开发、运营离不开政府主导和国有资本助力。闽浙“两山银行”基本都遵循了政府主导、设立地方国有企业担当操作主体的体制架构。如福建顺昌“森林生态银行”由县国有林场控股、8个基层国有林场参股,注资成立福建省绿昌林业资源运营有限公司,作为市场化运营主体。
  市场化运作配套标准流程。依托国有企业主体,引入市场化资金和专业运营商,形成一套“摸底确权—流转储备—整理提升—金融运作—开发运营—实施监管”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如浙江衢江“两山银行”下设两家专业运营商——农业生态资源运营有限公司、康养生态资源运营有限公司。两家公司下设评估部、资产部、运营部、融资部、风控部、综管部,实施全流程分类管理。
  (二)绘制“核心资源集中、特色产业导入”一张图
  开发产业化生态产品,必须抓住特色核心生态资源,梳理策划相应的产业项目。福建光泽“水生态银行”,以摸清生态资源家底为基础,绘制出全县水资源“一张图”明确全局水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发展方案,实现了卖资源、卖产品、卖环境、卖高端食品的水生态产品全产业链。浙江江山市“两山银行”以本地“夯土房”为特色资源,绘制了江山市夯土房“一图一库”,开展收储开发运营。
  (三)聚焦数字赋能和绿色金融服务
  数字赋能增效。对生态资源资产的保护、管理、开发、运营,在多个层面需要数字技术支撑。浙江湖州南浔区“两山银行”在建立“两山”项目库基础上,搭建了数字化场景应用平台,为全区生态资源提供后台管理、发布信息、项目招商、业务多跨协同等功能;衢州江山“两山银行”通过在其城乡综合信息智慧治理线上平台上搭建数字化模块,让农户资源线上申报与“两山银行”资源储蓄等业务对接,实现了线上线下协同服务。
  绿色金融助力。生态产品开发、建设通常面临投资大、风险高、回报不确定等问题,迫切需要资本支撑。福建顺昌“森林生态银行”下设专门的融资担保公司,为林业企业、集体或林农等主体提供低成本林权抵押担保服务。浙江常山县“两山银行”通过融资评估、承诺收购、转让返租等方式,为参与到生态产业链中的中小微企业打通融资堵点。浙江江山市“两山银行”创新推出了“两山富民贷”“民宿综合保险”等一系列特色生态信贷保险产品。浙江开化县“两山银行”更是开创性的实现了“清水鱼活体”抵押贷款,盘活全县闲置坑塘、水库。
  (四)推进多渠道创收、多元化生态富民
  多渠道创收。福建的“森林生态银行”“水生态银行”等,虽然是以单类生态资源为价值创造根基,但注重产品品类的内部融合性开发和全产业链价值挖掘。如,顺昌“森林生态银行”积极发展木材经营、竹木加工、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林业+”产业,开发林业碳汇产品,探索“社会化生态补偿”模式,提升森林资源资产的复合效益。截至2021年底,惠及全县林农2510户,促进林农增收5.94亿元。浙江各地的“两山银行”多以行政区域内的多类自然生态资源为价值创造根基,且注重整合包装和区域公共品牌共享。江山市以夯土房为核心产品,探索“山、水、房”协同转化模式;衢江探索建立生态资源整村经营机制;常山县培育了“一份常礼”区域公用品牌,以品牌价值推动生态价值实现。
  多元化利益联结。福建顺昌“森林生态银行”推出了入股、出租、赎买、托管等多种流转形式和经营方式。浙江常山县“两山银行”依托“生态云脑”平台,与不同类别的专业化经营公司合作,或注资入股村级“共富公司”,推进“资源从农民手里来,资金到农民手里去”,截至2022年2月,已收储资源资产价值达3.5亿元,反哺村集体176个,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701万元。
  三、对湖北探索实践“两山银行”模式的启示
  (一)布局“两山银行”试点体系
  我省自推进生态省建设以来,实施生态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创”,创建了26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县)、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先期可依托国家认定的“两山”基地和生态示范县市布局“两山银行”试点,成立县级生态资源资产经营管理平台公司,并逐步在乡镇、村成立子公司、分平台,形成县域生态资产运营管理体系。
  (二)构建定位清晰、功能完备的运转体系
  多种功能、多元治理。依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农户参与”的原则,由国有企业或政府有关单位参股成立自然资源运营公司,作为“两山银行”的运行主体,开展数据信息管理、资产评估收储、交易体搭建、融资增信、资产风险管控等基础架构性工作。同时,将不同特色的资源分类开发或委托给专业公司运营打理,在“两山银行”公司管理体系下,鼓励招商引资建设运营、集体和村民自建自营、乡贤主导多方共建、委托代理运营、社会众筹建设运营等多种开发模式,统筹形成政府、企业、集体、个人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
  产权清晰、特色突出。“两山银行”所主打经营的资源一般应为本地的核心特色资源,不应将一地所有的生态资源均纳入管理的大盘子,有所取舍才能尽快落地生效。初期可按照“一县一品”便于生态产品标准化的思路,在森林、水、矿产、乡土文化等资源特色突出的地区,通过“两山银行”加快将碎片化的同类生态资源向标准化生态产品转化,并通过挖掘全产业链价值,形成多样化的市场化生态产品、产品化生态指标,尽快形成成熟的运作模式。此外,在“一县一品”的思路之外,还可以按照以“生态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思路,把多样化的资源逐渐纳入“两山银行”的生态产品体系。最直接的主要是两类,一是农业资源,形成生态农业产品;二是乡村房屋及周边山水资源,形成民宿、康养等生态文化旅游产品。
  市场运营、创新赋能。应聚焦市场化实体性运营。从当前“两山银行”建设实践看,存在“两重一轻”的倾向,即突出交易平台、融资对接或担保平台功能,但弱化生态产品的主导性、实体性运营功能。提供交易信息、融资担保固然非常重要,但这样的功能在完善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的情况下就能实现。如何突显“两山银行”与其他功能平台的不同?关键在于实现对本地核心生态资源的市场化、产品化运营,在其中起到主导、统筹、创新开发、多面赋能的推动作用。通过项目包装、绿色产业导入、招商引资、区域公共品牌共享、扶持生态公司创业,借助数字和金融资本赋能,实现生态产品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生态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
  (三)建立生态共富的利益联结机制
  遵循生态资源惠民富民原则,建立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多渠道将农民纳入生态产业链,注重地方特色生态农林牧渔产品品类的内部融合性开发,引导农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参与生态产品生产、生态价值创造。二是多元化提供利益联结方式,尊重村集体及农民的资源产权,在资源经营上提供入股、出租、赎买、托管、特许经营、销售分成等多种流转形式和经营方式,保障“两山”项目开发过程中经营主体、农民、村集体利益共享。三是打造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区域特色山水资源和原产地生态优势为引领,让本地农产品、乡村文旅产品加持生态品牌,加强品牌认证和市场营销推介,让农民及各类经营主体共享品牌价值。
  (四)推进相关配套制度建设
  “两山银行”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性,既要有功能综合的技术性工作平台,也要配套相应的举措和工作机制,更要健全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基础。首先,要完善确权并构建产权权能体系,避免产权主体虚置、归属不清、权责不明等问题,更为未来的产权出让、转让、出租、担保、入股等权能的市场化运作奠定基础。其次,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为基础,尽快形成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建议在全省“两山”基地和生态示范县市率先推进GEP核算制度及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此外,还要健全生态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以及生态资源资产监管制度等,逐步形成规范可持续的生态产品市场体系。

(作者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副研究员)
本栏目编辑:贺钢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