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巍巍丰碑

(发布时间:2017-10-22)

——全面系统领会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伟大意义
  吕东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韧不拔的历史担当精神,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主线,以人民为中心,高瞻远瞩、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科学管用的思想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立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面凝聚人心、开拓前进的旗帜
  梦想就是目标、方向,就是企盼、追求、力量;有梦才有远方,追梦才能成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靠什么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力量凝聚起来,激励前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思熟虑的绝招就是“梦之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庄严宣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讲话中系统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三条路径”。这些讲话充满担当、字字千钧,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提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意义在于:
  (一)找到了中国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人口逾13亿的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国,各社会阶层五彩缤纷,各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关切点也千差万别。如何找到一种载体、搭建一个平台,将浩瀚众多的思想、关切点串联起来,将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这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将国内不同的党派、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群体紧紧联系起来,将国家、民族、人民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紧紧联系起来。可以说,方方面面高度认可、广泛赞誉,使大家都感到有奔头。“中国梦”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找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把全体中国人民思想意识和目标指向高度联系、聚焦起来的价值纽带,体现了用“中国梦”这个“一元”来整合“多元”社会的执政智慧。正是凝聚在这面旗帜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倾心竭力,党和国家才有十八大以来的辉煌成就。
  (二)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动力。一方面,催生执着的“信仰力”。由于“中国梦”的表述是党的理论大众化的一个典范,她将中国社会的共同理想形象化、通俗化地表达出来了,更亲切、更贴近群众、更具感召力,因而在广大人民群众脑海里打下烙印、扎下根子。另一方面,催生强大的“追梦力”。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无比强大、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证明,人民群众在追梦过程中所增强的获得感、分享阶段性成果的喜悦,又切实增强了对理论的坚定、自信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了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无比信赖。“信仰力”与“追梦力”的结合,客观地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轮嵌入了两个能量巨大、永远延续的“核动能”。
  (三)有利于为我国的发展和崛起赢得较好的国际环境。梦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英、法、德、美等大国的崛起,无一不是以宏大的国家梦想作为精神引领。18到19世纪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代表的大国崛起,就是凭着以航海梦、工业梦为象征的欧洲梦的支撑;20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国崛起,同样离不开美国梦的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也为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找到国际话语,有利于减轻“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
  实现“中国梦”的提出,构成了整个系列重要讲话思想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所有理论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实现“中国梦”这个崇高奋斗目标而精进展开的。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2015年2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讲话中准确定位的,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明确的目标指向、严密的内在统一性、深厚的哲学底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璀璨瑰宝。我们党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的总体布局,现在又探索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两大布局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一是横向与纵向的关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目标任务在各个领域的横向规划,侧重于解决“做什么”的问题;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目标任务的纵向展开,更侧重于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二是“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在各个领域的齐头并进、全面展开,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则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更侧重于重点突破。三是“围绕”与“保障”的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围绕和紧贴“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实施,同时又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实施起着凝聚人心(小康)、劈山开路(改革)、引领规范(法治)、保驾护航(治党)的保障作用。两大布局统筹联动、密切配合、相互促进,效应如虎添翼。
  (二)立起了实现复兴伟业的擎天巨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重道远,而且在前进的伟大征程中还会面临着诸多矛盾、风险、挑战和变数。但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高瞩远瞩,谋划出带根本性、规律性的几大巨梁:立起目标、信心支柱,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奠定良好的基础。现在已经进入决胜阶段,全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豪情满怀、信心百倍。立起增强动力、活力支柱,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强力破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立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支柱,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立起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支柱,即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使我们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四支擎天大柱同时着力、密切配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厦必将如期建成、巍然屹立。
  (三)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紧要问题和根本问题。我国在迎来令人振奋的民族复兴跃升期的同时,也进入了令人忧虑的矛盾问题凸显期,这对我们党治国理政构成了极为严峻的挑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主线,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如何确立和把握正确的奋斗目标,实现、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增强获得感,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积极性?如何遵循和贯彻好“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不断消除束缚和障碍,释放发展活力,牢牢扭住和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用好法律这个治国之重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如何以自我革命的精神从严治党、激浊扬清,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为实现复兴伟业提供根本保证?这些问题在治国理政的层面都是居于管总的、统领的核心的地位,创造性地回答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按照什么样的目标治国理政、怎样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
  (四)体现出强烈的大时代的使命担当和政治担当。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们党带领人民开启了治国理政的新征程。面对矛盾、风险、挑战交织的时代大考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不惧“火焰山”、不畏“硬骨头”,牢牢抓住事业发展中的根本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触及盘根错节的矛盾,锐意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强力整治长期积累的顽症,坚决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党心、军心、民心极大凝聚,中国“风景这边独好”,根本原因就是党中央强烈的使命担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强大威力。
  三、五大发展理念:直面问题、引领科学发展的真理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维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终要靠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个唯物史观根本政治立场基础上,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这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一)清晰地回答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向何处去”。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三个最大的实际”:一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转型升级、动力转换,发展的难度愈来愈大、要求愈来愈高;二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甚至更多更复杂,有的矛盾相当尖锐;三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也在不断攀升。“五大发展理念”正是直面问题、回应关切、科学缜密地提出来的。创新,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唯有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协调,注重解决不平衡问题,唯其如此,才能克服“木桶效应”;绿色,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唯其如此,才能建成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开放,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唯其如此,才能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共享,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唯其如此,才能消除“两级分化”、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五大发展理念”把脉问诊、回应关切,体现了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悉。
  (二)党的发展理论又一次重大升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由于时代的限制,我们不可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一是变革生产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个伟大的创举,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活力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这是国家面貌沧桑巨变的“体制之基”“胜利之父”。二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始变革发展方式,确立“五大发展理念”。马克思曾经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生产。”这场发展方式变革的伟大创举,旨在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两项伟大创举的紧密结合,使中国的发展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驶向新航程。
  (三)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为其他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当今世界,国际金融危机余波不断,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极限,正面临多种复杂的系统性挑战。如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关系各个国家执政党兴衰成败而又十分纠结的头号难题。“五大发展理念”具有真理性:一方面从各自的功能来看,具有空间的并存性、内在统一性、无可替代性,缺少任何一项或任何一项薄弱,科学发展则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从生命周期来看,具有时间上的永续性,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这对于占世界总人口85%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对外开放、造福世界和人类的重要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出访中亚、10月出访东南亚期间,分别提出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大倡议。这是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顺应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契合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而作出的重大倡议和重大决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深化和拓展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自我开放”(1979-2000)、加入WTO深度融入全球经济(2001- )、“一带一路”建设开启新一轮对外开放(2013.9-  )这三大阶段。现在,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相配合,中国开放的空间从东南沿海为重点扩展到中西部内陆地区;开放的对象从以发达国家为主扩展到世界各国;开放的流向从“引进来”为主向与“走出去”并举转变;开放的内容从单纯适应国际贸易规则拓展到实现“五通”;开放的战略从“被动”走向“主动”。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9.6%,创下2011年下半年以来的半年度同比最高增速。
  (二)打造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世界经济仍然低迷,一些西方国家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各国突破困局、谋求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应秉持的“合作共赢”核心理念;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全新意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实施路径。实践证明,她具有三大效应:一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所要实现的互联互通,不仅仅是修路架桥或产能合作打通生产要素全球流动渠道,而是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从而驱散逆全球化的阴霾。二是激活全球经济“一池春水”。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DP平均增长为5.3%,高于世界同期水平2个百分点,GDP总额占世界的比重从29.1%上升至30.3%。三是引领全球治理新变革方向。“一带一路”建设犹如开放的“朋友圈”,促进相关国家在发展的旗帜下聚合起来,以新兴力量的姿态走向世界前台,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三)建造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桥梁和纽带。和平、稳定是全人类梦寐以求的共同愿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意义有三:一是逐步缩小(填平)南北发展差距的鸿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尽快发展壮大南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有利于联手形成与超级大国的抗衡,抑制和避免战争风险;同时实现内部的繁荣稳定。二是沿线国家和地区命运相联、利益维系、民心相通、友谊俱增,有利于扎木成排,抱团对外、抗御风险。三是“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随着中国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和在沿线国家地区“龙头”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将会规避或大大减少战争和不稳定因素。
  五、倡导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石
  安全是生存与发展之基。离开安全,一切无从谈起。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首次明确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一)担当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安全保障的历史使命。当今时代:一是从国内看,如前所述,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二是从国际来看,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强大;中国愈发展强大,“树大招风”“红眼、嫉妒”亦日益显现、长期存在。三是从科技发展来看,互联网信息革命突飞猛进,在涉安方面的扁平化、突发性、隐形性、颠覆性客观存在。因此,维护国家安全问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更复杂、更紧迫、更艰巨,必须高度警惕、时刻戒备、持续进行为实现中国梦筑牢安全保障的伟大斗争。倡导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契合时代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就了坚如磐石的安全之巨盾。
  (二)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国家安全、怎样保障国家安全”问题。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总体国家安全观:一是规定了“五大要素”“五对关系”的内涵和外延。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二是指明了“五个坚持”的道路依托。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持共同安全,坚持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不渝地坚持走中国特色安全道路。三是构建了集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安全、海外利益等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四是提出了践行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实践要求。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全面、系统、整体、联系的视角来认识和把握国家安全问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行动指南,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在全球化的时代,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外部安全,也难以实现国内真正的、持续的安全。因此,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的安全观,是“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发展安全新观念”的安全观,是“要积极塑造外部安全环境,加强安全领域合作,引导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国家安全”的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创立,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必将起着示范、引领、促进作用。■
  (作者系原中共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