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

湖北党史人物·肖楚女——永不熄灭的红烛

(发布时间:2021-01-15)

                         张 帆

  肖楚女(1891年—1927年4月22日)湖北汉阳人。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理论家、宣传家、青年运动领导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四运动到大革命时期,他是著名报刊主编和政论作家。他以报刊、讲台为主要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抨击黑暗反动统治,组织领导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是我党早期著名政治活动家。

  肖楚女的一生,就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肖楚女:“我是很喜欢他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教书主要靠他。他是武昌茶馆里跑堂的,能写很漂亮的文章。”
  三进三出《新蜀报》 名扬巴蜀
  1933年5月,在重庆《新蜀报》四千号发行的纪念册上,写着这样的文字,“肖楚女为《新蜀报》第一个最大功臣……其于本报也,三进三出”,“字挟风霜,声成金石,尤令人兴奋不已”。
  1923年夏,肖楚女第一次接受了《新蜀报》的聘书。由于他的文章论点新颖、尖锐泼辣、脍炙人口而深受读者欢迎,《新蜀报》的发行量猛增了几倍,肖楚女这个名字也越来越为重庆人所熟悉。
  当时军阀统治黑暗,封建迷信盛行。重庆有一个被老百姓骂作“吃屎教”的会道门活动猖獗,致使社会上一片混乱。肖楚女愤怒了,他在《新蜀报》开辟专栏,连续发表专论,系统地对“吃屎教”进行揭露和批判,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迫使政府予以取缔,赶走“教主”唐焕章。
  1923年冬,肖楚女因母亲病危,离开重庆赶回武汉。
  1924年8月,肖楚女被任命为团中央特派员,肩负特殊使命,再次来到山城重庆。由于他也需要这么一块阵地,所以第二次接受了《新蜀报》的聘请;同时,还在重庆二女师任教。
  当《新蜀报》上又刊出肖楚女的文章时,重庆地下团组织的整顿工作也开始起步。这时,发生了震荡重庆、波及全川的“德阳丸”事件……
11月19日深夜,《新蜀报》收到一则消息:日轮“德阳丸”号无视重庆当局的禁令,帮助奸商偷运伪币。重庆军警督察处派员上船检查,查出伪币小洋两大箱。船主看无法抵赖,就将督查员4人推入江中,并打伤有关人员。军警督察处闻讯,立即派兵将船主石川熊藏、大副北神林造及查获的伪币押回督察处。日本领事得知后,竟向重庆当局抗议,要求立即释放被押人员。对此,重庆当局却不准当地报纸“发声”。
  “不能再沉默了!”肖楚女拿起了笔,在23日的《新蜀报》上发表了一篇时评,向重庆人民呼吁:“亲爱的读者,你们应当睁起双眼,严重监视着官厅。中国外交失败,一半固然是由于国弱,一半也是由于当事官吏甘心媚外。这一层,我们每个读者,每个爱国的国民,都请要牢牢防着!”
  11月27日,重庆各界召开国民大会,决定成立“德阳丸案重庆外交后援会”。肖楚女带着刚刚赶印出来的号外《〈新蜀报〉对德阳丸案所见的疑点》赶到会场,把报纸发给各位到会代表。顿时,群情激愤。12月13日,重庆各界共60多个群众团体的数千人举行盛大示威游行。当局被迫答应了后援会提出的条件,将有关人员撤职查办,日本政府也调回了驻重庆的领事。
  就在欢庆胜利的时刻,肖楚女负责的整顿改组四川团组织的工作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新的青年团重庆地委悄然诞生了……
  不久,肖楚女因在《新蜀报》发表文章,坚决抗议当局开除在二女师任教的张闻天,与《新蜀报》经理宋南轩发生冲突,愤而辞职。可没几天,宋南轩就后悔了。《新蜀报》发行量大降,当他发现肖楚女的文章出现在《四川日报》上时,他想绝不能让别人把这棵摇钱树夺走!他找到了肖楚女,陪着笑脸,打着恭,请肖楚女再回《新蜀报》。
  当时,二女师正因一起“学生自杀”事件爆发了新的学潮,教育界新旧势力斗争十分激烈。既然可以多一块斗争阵地也并非坏事。于是,肖楚女第三次主笔《新蜀报》。
  肖楚女给《新蜀报》带来了生机,使重庆反动当局紧张起来。重庆卫戍司令王陵基以“肖楚女煽动民众造反”为由,下令查封《新蜀报》。从此,肖楚女被迫离开重庆。
  主笔主编《中国青年》 春风化雨
  1924年5月初,肖楚女来到上海,担任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中国青年》主编。
  《中国青年》创刊于1923年10月,是一份32开本的小册子。邓中夏题写刊名,恽代英是第一任主编,而肖楚女和陈独秀、瞿秋白、毛泽东、邓中夏、任弼时、陈潭秋、沈泽民、沈雁冰、张太雷、林育南、李求实、刘仁静等人则是《中国青年》的第一批作者。
  《中国青年》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以共产主义思想和国民革命的理论教育青年工人、农民和学生,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纲领、政策的重要阵地。
  自从《中国青年》创刊号问世以来,肖楚女就密切关注着刊物的发展。这里面有着对创办人恽代英的一份特殊感情,但更重要的是,青年是中国革命的希望,而《中国青年》专门面向广大青年,便不能不引起他的格外关注。
  肖楚女又拿出了他那种忘我的工作精神,每天写稿、编排、校对、发行,不分昼夜。有时一期《中国青年》几乎全是他一个人用各种笔名写的文章。据统计,肖楚女先后在《中国青年》上发表文章70多篇,他和恽代英是为《中国青年》撰文最多的人。
  肖楚女很重视同读者建立和保持密切的联系,倾听青年的要求,关心青年的疾苦,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天,他收到旧友私塾先生胡文叔写来的信,信上说:他最近读的《民声》杂志,使他迷途知返,“得见天日”,感慨万千。肖楚女马上给胡文叔复信,告诉他《民声》杂志是无政府主义者的刊物,希望他摆脱无政府主义影响,研究一下马克思主义。不久,肖楚女又接到襄阳二师一位学生的来信。这位青年因为对现实不满,又看了些消极的刊物,因此想告别红尘,去过隐居的生活。肖楚女立即写了一封公开回信,发表在《中国青年》上,告诫青年怎样正视现实,怎样去为改造现实而努力。这两件事引起了肖楚女的思考:怎样帮助青年正确识别社会上的各种刊物,使他们汲取积极的、有益的养分,看来已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肖楚女决定在《中国青年》上开辟一个“新刊批评”专栏,专门评介各类刊物。很快, 由他主笔的“新刊批评”就与读者见面了,第一期就向青年们介绍了国内外出版的18种期刊,其中包括周恩来、陈延年等人在法国巴黎出版的《赤光》杂志。尽管这时《中国青年》只能半公开发行,却成了在进步青年中影响最大的刊物。
  恽代英的夫人沈葆英曾写下这么一段回忆: “《中国青年》成了我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每篇文章都看,我看了,把它秘密地压在其他同学的枕头下,挨房子挨床地传阅,就这样,《中国青年》在我们学校广泛地传开了。《中国青年》使我受到革命的启蒙教育,共产主义理想在我的思想上慢慢树立起来。”
  《中国青年》是一盏挂在中国青年心头上的指路明灯,肖楚女就是点燃明灯的人。
  从农讲所到黄埔军校 浩气长存
  1926年1月,肖楚女乘坐海轮从上海来到广州,接受新的任务。此时正值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来到中国革命的中心,肖楚女十分兴奋。
  肖楚女找到东山庙前西街38号——这里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毛泽东的家。他的主要工作是协助毛泽东筹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5月3日,晴空一碧如洗,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终于开学了,可对肖楚女来说,这几个月的辛劳仅仅是开始。他手头的一张课程表,便显示着今后工作的分量。这张表上,除他和  毛泽东之外,还排列着一大排著名人物的名字:
  周恩来 《军事运动与农民运动》 6小时
  恽代英 《中国史概要》 10小时
  彭 湃 《海丰及东江农民状况》 4小时
  于树德 《农村合作概论》 10小时
  张秋人 《各国革命史》
  ……
  然而,他们都是只能在百忙中抽空来讲课的兼职教员。毛所长领导下的专职教员只有肖楚女一人。作为唯一专职教员,肖楚女承担三门基础理论课:《帝国主义》《中国民族运动史》《社会问题和社会主义》。还要指导学生课外学习,替临时不能上课的教员代课,兼任300多名学员的生活指导。总之,协助毛泽东负责农讲所的全面工作。
  肖楚女终于累倒了。他知道,自己的肺病又复发了,而且已经很严重了。但他一走上讲台,总是极力控制着,有时实在忍不住,大声地咳起来,便偷偷地把咳出的血吐在手帕上。
学员们劝他休息,他说:“人是应该利他的。蜡烛不是燃烧了才能放光明吗?我们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生命中,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这就是我的蜡烛人生观。”在毛所长的强令下,肖楚女终于住进了东山医院。
  1926年深秋,大病初愈的肖楚女,前往黄埔军校担任政治教官。他在军校报纸《黄埔日刊》上开辟了一个新专栏“政治问答”,先后回答了学生们近两千个问题,一个问题一篇文章,有些学生几十年后还能背诵肖楚女当年的文章。
  由于过度劳累,肖楚女病情再度恶化,失眠、胃病、肺病折磨得他憔悴不堪。
  1927年3月22日,他再次住进了东山医院。
  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公开叛变革命,举起了杀向共产党的屠刀。黑色风暴迅速卷入广州,4月15日凌晨,当一群全副武装的暴徒闯进病房的时候,肖楚女笑了,笑得那么冷峻,笑得那么坦然!
  23年后,广州市人民政府将杀害肖楚女的凶犯周东捉拿归案。真相大白。烈士英勇就义的情景,又一次震撼了亿万心灵……
  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肖楚女拖着沉重的脚镣,挺直那病弱的身躯,和战友们一起走上刑场……
  “肖教官,你这根蜡烛快要熄灭了!在这生死一瞬间,你还有什么话说?”狡狤的刽子手问道。“我本是病得要死的人了,难为你们送上一顶烈士的桂冠,不胜荣幸啊!哈哈哈……”
  笑声划破夜空。刽子手们胆战心惊地举起了罪恶的长枪……
  肖楚女走了,他走完了36年的人生历程,谱写了彪炳千秋的生命壮歌!■
(作者系原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一级巡视员)
本栏目编辑:张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