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

梳理百年经济史 照见不变为民心

(发布时间:2021-06-22)

吕东升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凌云等著的《为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100年》,以宏大的视野,深刻总结和阐明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思想理论、战略策略、方针政策与伟大成就,充分展现了党在社会经济层面的根本价值追求,是献给党的百年华诞的一份珍贵而厚重的礼物。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政策研究和决策服务的工作者,我认真读完这部75万字的鸿篇巨著后,感受良多、受益匪浅。
关乎人心向背的重大主题
  当读者获取这部著作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封面上红色的毛泽东手迹“为了人民的利益”这个正标题,令人如沐春风,即生敬仰之感、耳目一新之感、急切要读下去之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利益”问题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太重要了。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决定人心,人心决定成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党统辖区内部,生产不发展,通货膨胀到了惊人的地步,“一担钞票(纸币)买不到一头黄牛”,经济基础崩溃了,人们同仇敌忾、揭竿而起,最终迫使蒋介石反动集团不得不滚到台湾岛去。而中国共产党实施“耕者有其田”、减租减息、解放农民等“大政策”,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赢得了民心,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成功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具体而言,本书选取“为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100年”这个主题,重大意义在于:一是抓住了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为人民而生,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奋斗,这是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抓住了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们党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切工作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三是抓住了百年党史的主体板块、中心内容。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把“发展”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根本上讲就是依靠发展。经济工作史,是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内涵的基础和关键。
精辟总结三次伟大的历史创造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921年以来的这100年,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从国情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排除干扰、锐意进取、创造辉煌的100年。
  20世纪以来,卷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国先后面临三个历史漩涡。一是以资本主义体系为核心的漩涡运动。一方面,存在一个成功的现代化模式即欧洲模式作为榜样;另一方面,新老殖民主义以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又不允许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接近和采用欧洲模式。二是以社会主义体系为核心的漩涡运动。一方面,存在一个定型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即苏联模式;另一方面,苏联模式所引申的等级分工体系,也制约向往苏联模式的国家真正实行这种模式。三是以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为核心的漩涡运动。一方面,存在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即西方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另一方面,这一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全球化体系,包括国际经济交往的规则体系和分工链条又限制非市场经济国家采用这一体系。对于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三股吸引力与排斥力叠加的、“二律背反”的历史漩涡首尾相连、接踵而至。
  面对汹涌澎湃、惊涛拍岸的三大历史漩涡,中国共产党围绕中国现代化进程,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特道路,推进了三次伟大的历史创造。
  第一,创造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创立时就确定的奋斗目标。但是,基于旧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党确定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分两步走,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必由之路。1953年6月,党制定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以宪法形式确定下来。到1956年底,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也逐步健全起来,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这就使中国摆脱了第一个历史漩涡。
  第二,探索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刚开始,我们学习苏联经验。但经过实践,我们党很快觉察到苏联模式的局限,特别是苏共二十大暴露出来一些问题。毛泽东同志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慎重思考,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报告确定的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鉴于苏联忽视农业、轻工业,片面强调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发展不平衡的教训,报告提出今后我国的经济计划应该适当调整,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以农、轻、重为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这就使中国摆脱了第二个历史漩涡。
  第三,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顺应人类历史潮流,选择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现代化的制度安排。但是,构建什么样的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主张构建“私有化”“自由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入世”进程也伴随着将中国吸引到西方市场经济模式的巨大压力。我们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与市场经济活力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立足国内大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就摆脱了不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钳制和以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为核心的第三个历史漩涡,从而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科学严密的研究著述方法
  要过河,就要解决“船”或“桥”的问题。方法问题,关系到著书立说的效果甚至成败。此著作在方法论上坚持了“三个统一”:
  第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本著作把中共百年经济工作史的主线和历史分期依时序划分为起步(1921—1927)、摸索(1928—1937)、展开(1938—1945)、扩展(1946—1949)、转制(1950—1956)、曲折(1957—1966)、挫折(1967—1976)、转折(1977—1991)、转轨(1992—2001)、转型(2002—2011)、变革(2012—2020)等11章,且浓墨重彩地撰写“变革”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的分章着墨,既尊重、再现历史,具有鲜明的历史感、时代感,又遵循了思维的规律和规则,脉络清晰、逻辑性强。
  第二,理论与实证相统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及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本著作的每个历史时期,既记录、诠释了党的经济思想、经济理论、发展战略,又有政策方法、组织方法、工作经验和伟大成就,做到了“理论”与“策论”、动机与效果的结合。读完这部著作,一是了解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100年的路径与轨迹,使人们知悉发展之路是“怎样走过来的”,从而不忘初心使命。二是了解和掌握党在各个时期抓经济工作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运作方法,让人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有利于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政策自信。三是了解和讴歌党在各个时期抓经济工作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伟大成就,让人们在中外对比、中西对比中,深切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及其创建道路和体制的英明性、伟大性、正确性。
  第三,叙述(研究)与综合相统一。研究、著述犹如渔民捕鱼布网,要善于“撒得开、收得拢”,收放自如。如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前6篇分别研究剩余价值生产有关问题、第7篇(最后一篇)研究“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论》第三卷在前6篇分别研究剩余价值分配有关问题、第7篇(最后一篇)研究“各种收入及其源泉”一样,这部著作的第13章(最后一章)“深思:中共百年经济工作的成就、经验与历史方法”,是在前12章分期研究叙述基础上“收网”“画龙点睛”,给人以总括、引领、启示,令人回味无穷。譬如,百年经济工作中总结的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和确保经济工作在党的全部工作中的地位、在大政方针确定上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要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走自己的路、要注重战略思维掌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加强党的经济工作能力建设、不断探索和改进经济工作方法、不断改进经济工作作风等9条经验启示,应该说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总结的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工作在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复兴史、中国现代化史、世界社会主义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乃至人类历史上显著的历史方位,给人以满满的、强烈的自豪感。
  总之,这部著作从经济工作方面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是党史学习教育不可多得的宝贵读物。■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原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法学博士、研究员,中国政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曾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