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

从历史的风烟中走来 ——中共早期党员赵子俊鄂州籍贯考索

(发布时间:2021-07-21)

赵 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加强对重要党史人物的研究学习,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具有重要意义。最近,鄂州市华容镇新赵村老党员赵炎明、赵火木在参与党史学习教育时注意到,中共最早的58名党员之一的赵子俊是武昌何处人、其出生年代及家世境况如何,一直是党史研究中的一个空白。本村宗谱上有位前辈赵子俊,其生平经历十分吻合,是否为同一人?笔者对此进行了专门考索,并与党史专家田子渝、李良明商研,可以认定两个赵子俊为同一人,即中共早期党员赵子俊是鄂州市华容镇新赵村人。
  一、赵子俊出生地及家世考
  浙江嘉兴市委宣传部编著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研究》记载:“赵子俊(1889—1926),湖北武昌人。1921年春以失业工人身份加入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入党后在武汉从事早期工人运动。1924年春夏,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参加了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1926年9月24日,在南昌牛行车站(现南昌火车北站)战斗中阵亡。”
  《赵氏宗谱》(1947年修,1993年重修)均记载:“本泉,号子俊,册名连陞。鄂军教导团教导员继备将校黄埔军官学校一期生陆军步兵少校,北伐尽节于江西南昌牛车站。生于光绪乙酉年(笔者注:1886年)三月二十三日寅时,卒葬未详。”
  解密的俄罗斯档案资料——《中共首次亮相国际政治舞台(档案资料集)》中,有赵子俊出席远东会议时自己填写的一张调查表,表中记载:“出生年月:1886年3月23日;受过几年教育:三年;职业:运输工人;社会位置:平民;现有什么委任状:陈独秀……”
  据鄂州当地老人介绍,赵子俊是江西迁徙移民的后裔,世代务农。其祖父赵世宽、父亲赵水泽都是勤劳憨厚的农民。薄田脊地,难以养家糊口;民不聊生,生活异常艰辛。赵子俊自幼过继给伯父水滔公为祧子。先祖必俊公逃战乱来此,虽经历十几世,但赵家仍很贫穷,赵子俊勉强读了三年私塾,弱冠之年,就出外谋生。他当过码头工人、人力车夫、铁路工人,后来又在纱厂当过推纱工,频繁失业,白天外出找活干,晚上住在堂弟赵海珊(武昌平湖门一学校炊事员)那里。据《赵氏宗谱》记载,赵子俊成年后,“妣吕氏,生子二。长子和安,南京遗族学校毕业生,生于民国四年乙卯,国难远徙;娶陈氏,远徙,生子德铃。次子和华,生于民国九年庚申,国难失踪。德铃生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远徙”。《赵氏宗谱》所记“南京遗族学校”,即原国民政府创办于南京的“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专为收容抚养教育烈士遗孤所设。另外,赵子俊还有一个女儿赵俊斌,生于1924年4月,卒于1993年9月。赵俊斌从1950年开始,在当地任小学教师。因宗谱只记载男丁,故没有她的名字,鄂州市档案馆存有赵俊斌的档案。
  《鄂州市历史沿革》记载:鄂州在“两汉时均称鄂县”,“三国时吴王孙权在此建都,改称武昌县”。尔后几番易名,清末民初赵子俊出生时仍称武昌,直到1914年又改称鄂城县。党史资料称赵子俊为湖北武昌人,正是当时行政区划的历史称谓。
  赵子俊生活的年代,中华民族正遭受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远徙谋生是当时穷苦人民普遍的生存方式,成为城市劳工、参加工人劳动,是赵子俊当时得以加入中共早期组织、入读黄埔军校、走上救亡图存革命道路的重要原因。
  党史资料记载:赵子俊初在武昌平湖门外纱局工作,不久失业。频繁失业、四处奔命是一种普遍现象。鄂州紧邻武汉,是武汉产业工人的重要来源地。而华容则是鄂州通向武汉的门户。1913年,同盟会员、辛亥功臣熊晋槐创办小轮公司,首辟汉口至鄂州葛店航线,为当地农民涌入武汉务工开辟了一条便捷的通道。当时葛店、华容到武汉工厂做工的人络绎不绝,尤其是到裕华、泰安、武昌一纱做工的人数最多。其中不乏从事工人运动的佼佼者。赵子俊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武汉早期工人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又如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范鸿劼的同乡张金保,是裕华纱厂纺织女工,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过中共六届中央委员,成为我国工人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再如华容抗日志士赵之壁,1926年在武昌第一纱厂做工时,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参加抗日游击战争,身残志坚,英勇顽强,屡建战功。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在工人运动中培养革命骨干,这是顺应历史大势、符合历史规律的必然逻辑。
  综上所述,从个人身世、革命经历、时代特征、地域变迁来分析,除出生时间提早了三年(宗谱记载的出生日期是可靠的),其它的要素都是吻合的。至于宗谱上的“本泉”和“子俊”都是同一人的名字,前者是由父母按宗谱的行辈所取,后者则是使用者本人取的常用名。由此可以认定:中共早期党员、北伐战争中牺牲的英烈赵子俊的出生地、生卒时间及家世生平是准确无误的。新赵村的一位老党员说:“赵子俊是我们新赵村的骄傲!革命先烈的英魂回归故里,可告慰先辈、启迪后人,不忘初心,代代传承。”
  二、赵子俊的革命历程
  1921年春,经郑凯卿介绍,赵子俊以失业工人身份加入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一名中共早期工人党员。在董必武、陈潭秋等人的教育和指导下,赵子俊的革命觉悟提高很快,积极投身武汉地区工人运动,勇敢地同外国资本家和地方恶势力作斗争。
  1922年初,赵子俊作为武汉社会主义青年团代表赴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他是由陈独秀派遣的37名代表之一;1922年春回国,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昌分部事务员,直接参与武汉早期工人运动的组织工作。
  1923年初,赵子俊参与发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后由包惠僧介绍到广州从事军事工作。同年6月,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年12月,赵子俊由廖乾吾、包惠僧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担任国民党湖北省筹委会工运委员等职务。
  1924年初,黄埔军校创办。中国共产党从各地选派大批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黄埔军校学习。同年春,由廖仲恺保荐,赵子俊报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二队学习,任第二队分队长,时年38岁。赵子俊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中参加中共最早的学员之一。他刻苦学习,努力训练,勇敢作战,时时事事率先垂范,表现出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行、超群能力和先锋模范作用。
  1924年底,赵子俊在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毕业后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入伍生部见习、训育副官和连长等职,曾在讨伐陈炯明的战斗中负伤致残。蒋介石在1925年4月23日撰写的《第一期同学录序》中记有:“其余如……赵子俊、邓文仪诸子,折骨断臂,洞胸穿肠,伤势更剧,几至残废……。”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赵子俊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第四团第六连连长。9月上旬,国民革命军开辟江西战场;9月24日,赵子俊在国民革命军与北洋军阀部队争夺牛行车站(现南昌火车北站)的战斗中阵亡,时年40岁。
  回望百年党史,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血沃中华,赵子俊就是我们不能忘却的无数革命先烈中的一位。今天重温党史、缅怀先烈,就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我们一定要牢记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的鲜血和生命,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创业难、守业更难。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很好学习了解党史、新中国史,守住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今年是赵子俊牺牲95周年,烈士的英魂飘零了近一个世纪,终于回“家”了。这是我们作为普通党员学习党史、研究党史的一大贡献,也是对革命先烈赵子俊最好的纪念!■
  (作者系湖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