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

建党百年黄冈的历史贡献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1-07-21)

陈 军

  大别山百年风霜雨雪,长江百年大浪淘沙,红旗在大山与大江间高高飘扬。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奋斗历程,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一百年来,黄冈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大别山这块红色土地上,书写了黄冈革命、建设、改革、筑梦发展的壮丽史诗。
  一、革命——“大别山二十八年红旗不倒”
  大别山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黄冈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与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大别山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历史奇迹。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黄冈地区党组织的活动从未间断,“二十八年红旗不倒”。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董必武、陈潭秋代表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出席大会。陈潭秋从红船归来,于1921年冬,先后多次回家乡,宣传党的主张,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并秘密发展党员。陈潭秋利用这年寒假回乡的机会,发展肖人鹄、胡亮寅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组建了中共陈策楼小组,升起了鄂豫皖三省大别山地区第一面旗帜,也是湖北的第一个农村党组织。党的二大后,中共武汉区委将黄冈党员调到武汉地区从事工人运动。1923年 “二七惨案”发生后,黄冈党员又由城市转到乡村,向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为后一阶段开展农民运动打下了基础。1925年1月,党的四大后,鄂东地区党组织有了较大发展。到1927年5月,黄冈、黄梅、黄安、麻城、浠水、蕲春、罗田7县党员总数达1356人,其中黄冈最多,有643人。从建立中共陈策楼小组第一个党组织到新中国成立,历经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条件艰苦卓绝,但黄冈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二十八年红旗始终不倒”的历史奇迹,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给出了大别山答案。
  从1927年“黄麻起义”至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22年武装斗争从未间断,是“大别山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重要保障。1927年爆发的“黄麻起义”是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农民武装起义,在大别山地区树起了通过武装斗争建立工农革命政权的旗帜。在“黄麻起义”胜利的影响和推动下,党在大别山地区相继发动了豫东南地区的商(城)南起义、皖西地区的六(安)霍(山)起义。以“黄麻起义”后成立的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为起点,从这里先后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等数支主力红军。抗日战争时期,鄂东抗日民主根据地是鄂豫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先后组建了新四军四支队和新四军五师两大抗日武装;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先后发生了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和渡江战役等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从1928年以柴山堡地区为中心的“武装割据”局面的开创,到1949年黄冈全境解放,根据地活动从未停止,是“大别山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重要支撑。鄂豫皖边区党组织以黄麻、商城、六霍三大起义武装为骨干,创建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发展到极盛时期,总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50多万,拥有黄安、商城、英山、罗田、霍邱五座县城。还相继建立了红安、麻城、黄冈、信阳、六安等26个县级革命政权。黄冈则是这块红色根据地的发源地和中心区域。黄冈人民首先点燃革命火种,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起到了先导作用。黄冈是鄂豫皖、湘鄂赣两大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设置5个地级、29个县级政权机构。
  为缔造共和国,黄冈先后在战场上牺牲和被敌人屠杀的有44万多人,其中登记在册的烈士达5万余人。著名的中共早期领导人陈潭秋、林育南、张浩等先后为革命捐躯。共和国的旗帜上有鄂东儿女血染的风采。
  昔日黄冈人民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英雄史诗,铸就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老区精神。黄冈的革命历史和独特的革命老区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正在为追求“中国梦”的黄冈人民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二、建设——黄冈大地“永远红”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一次接见黄冈代表时,勉励党员干部群众“要永远红啊”。黄冈人民永远铭记这深深的嘱托和教诲。
   1949年5月14日,黄冈地区全境解放后,根据中原局关于恢复各省区原建制的指示,5月上旬末,鄂豫四、五地委在浠水合并,组成中共黄冈地方委员会,下辖8个县委。
  鄂东地区解放后,黄冈地区党组织肩负起领导全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重任。从1949年5月到1952年,全区肃清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力量和残余土匪,建立各级人民政权,支援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完成农村的土地改革和城镇的民主改革,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开展“三反”“五反”斗争,使工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据统计,1952年全地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6684亿元,比1949年增加1.4203亿元。党的组织也有较大发展,党员人数由1949 年的669人发展到6529人。这对胜利完成三年经济恢复任务起了重要的作用。
  1953年到1957年,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党中央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下,黄冈地区逐步完成了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1957年全地区工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42.4%,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但在反右派斗争中,也存在扩大化的经验教训。
  从1958年到1966年5月,在农田水利建设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致使出现了经济困难的局面。后来,经过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全区的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文革”十年间,黄冈地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仍然坚持基本生产,到1976年,全地区工农业总产值比1966年增长48.7%。尤其是农业生产没有中断,一些大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交通、电力、通讯等设施仍然有所发展,粮棉油等主要生产指标和工农业总指标有所增长。
  三、改革——红旗引领开放开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也是黄冈地区经济建设进程中一个新的重要起点。
  黄冈地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试验,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开展了一些试点。特别是全面开展拨乱反正,实现了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指导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或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从墨守成规到各方面改革的根本转变。农村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最大限度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l979年和l982年地区粮食产量分别达到26.7亿公斤和27.95亿公斤,两创历史新高。
  黄冈从实际出发,继续深化农村改革,重点加强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制定了20年经济发展规划,先后组织开发沿江十三镇及五小经济特区建设,兴办黄州科技经济开发区。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村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农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12.9亿元增加到1987年的19.2亿元,平均每年递增6%。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全地区乡镇企业产值由1978年的3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27.4亿元,增长了8倍多。
  黄冈不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加紧探索。始终坚持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大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到2002年底,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了94.6%,国有企业退出面为69.9%,职工身份退出的有2.5万人,退出比例达20%。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初步成效,粮棉油占据农业主导地位的状况已基本改变。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l998年底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6.5万人,全市农村从整体上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九五”期间,全市城市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40亿元,黄冈市城区面积由15.6平方公里扩大到32平方公里,5年增加了一倍多。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紧紧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期,积极推进“工业兴市、特色富市、开放活市、科教强市、生态立市”的战略,克服了非典、禽流感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市的经济建设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建设了一批工业园区,培植了一批产业集群,有7个产业集群进入全省重点行列,建成全球最大核黄素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窑炉生产基地、中部地区最大的钢构基地。大别山电厂、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祥云化工、工业炉料、李时珍医药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华新、伊利、华海、鸿路、中粮、雨润、亚东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黄冈,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
  四、筑梦——擎起高质量发展旗帜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冈深化市情认识,创新完善发展思路体系。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立足黄冈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突出发展重点、加强分类指导、促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形成了以“四个大别山”为旗帜、以“开创战略”为统领、以“双强双兴”为重点、以“四大行动”为载体的科学发展思路体系,成功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引领全市砥砺奋进、跨越赶超的行动纲领。
  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大讨论,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成果持续巩固。党政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综合行政执法、应急管理、城管、环保体制改革等全面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丰硕,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全国扫黑除恶重点培育市。入选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
  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取消、下放、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开展无证明城市创建。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护航行动”。强力推进“雷霆行动”,落实督察问题整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推行河湖库长制,落实长江禁捕退捕,启动长江最美岸线建设。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地表水和国控断面水质100%达标,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88.5%,减排目标提前完成。
  持续投资城市建设,管廊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有序推进,遗爱湖公园全面建成开放,主干道路全面升级,断头路基本打通,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完成。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黄冈长江大桥、武冈城际铁路、黄鄂高速、麻阳高速、武穴长江大桥、棋盘洲长江大桥、黄冈大道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发挥综合效益。成功创建龙感湖、湖北大别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揭碑开园,英山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严防死守阻断疫情传播,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用1个多月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时间整体降为低风险地区,用3个月左右时间取得决定性成果。
  黄冈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3年底,全市贫困村89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2.8万人,分别位居全省市州第一位和第二位。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狠抓落实,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实现102.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6个重点贫困县摘帽,89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五、启示——大别山红旗漫卷的回响
  党领导黄冈人民,从革命、建设、改革一路走来,直到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老区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和变化,也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启示。
  必须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定力。在革命战争年代,英雄的黄冈儿女用鲜血和生命凝聚成“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革命老区精神,这种精神是党领导黄冈军民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依靠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支撑,经过无数血与火的洗礼而逐渐形成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对于赢得工作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党员干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必须大力弘扬革命老区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本地本单位落地落实,推动形成政治生态好、用人导向正、干部作风实、发展环境优的良好局面。
  必须一心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黄冈的党组织在任何时候,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走好群众路线。当前,各地各单位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问题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蹲点调研。广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承诺践诺活动,主动服务群众,努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红旗才能永不倒。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又长期处于残酷的白色恐怖笼罩之下,始终能坚持“二十八年红旗不倒”,关键是大别山军民能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造性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大别山人民正是凭着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才使黄冈地区的各项建设,在基础差、底子薄的条件下,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黄冈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等不靠,开拓进取,形成了“红色”“绿色”协同发展的新态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弥足珍贵,值得永远弘扬。■
(作者单位: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贺钢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