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东湖文苑

东湖文苑

归乡随想

(发布时间:2024-01-12)

马永坡

  我的家乡在河北唐县的一个小山村。村子四面山水环绕。北面是西大洋水库,东面是唐河,西面是在山中开凿出的一条溢洪道,由北向南直至与唐河交汇,溢洪道里有大大小小的水潭。我从小就生活在这山水之间。
  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归乡,我终于有时间在村子周围走走看看。其中,我最想念的是溢洪道。
  早上六点多,我就到了溢洪道,路很难走,要不是童年练就的山间行走如履平地的本领,还真难走到溢洪道里面去。
  到了溢洪道内,发现那些记忆中的大大小小的水潭居然还都在,与曾经的模样相比,水潭里生了不少的青苔,想必好久没有人来过,更没有人来亲近这些潭水。环顾过后,我在最大的水潭边最熟悉的大石头上面坐了下来。清晨,整个溢洪道和周围的山谷静悄悄的,连太阳还在山的那头躲着呢,只有鸟儿的叫声、小涧里潺潺的流水声和我这个归乡的故人。听着哗哗的水音,微微闭着眼睛,闻着带有草木花果香的清风,我的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四十多年前的童年时光——
  那时的小山坳里可热闹了。每户基本都有四五个孩子,我家更多,有六个男孩两个女孩,共八个孩子。
  那个年代村里没有电视、电影,更没有电脑、游戏机、手机和网络,小伙伴们的娱乐都是“绿色纯天然”的。比如,老鹰抓小鸡、捉迷藏、抓石子、推铁圈、拍火柴盒、摔跤、撞拐等等。每到黄昏和夜晚,小伙伴们串东家跑西家,钻草垛躲鸡窝,滚石碾登磨盘,爬房顶攀树杈……要多疯有多疯,即使干了一天的活,只要疯起来就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到了夏天,游泳是小伙伴们的最爱。我们几乎游遍了村子周围的所有水域。北边的水库,东边的唐河、大渠,近处溢洪道内大大小小的水潭。大家最喜欢的是那个最大的水潭,因为面积大,水有深有浅,适合大小不同的孩子们。更重要的是,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可以玩跳水。没学会游泳的小孩子在浅处玩,会游泳的在深处游,技术好的玩跳水。我大概是6岁学会的游泳,那时就可以参加跳水比赛了,一般是看谁跳得远,谁扎得深。只要不刮风下雨,整个夏天我们几乎天天会来。那时候,整个溢洪道和山间都荡漾着孩子们的欢笑声,这里就是大家欢乐的海洋。
  儿时的快乐很简单。但是,用现在的视角看,那时候的生活可以归结为两个字——穷、苦。物质匮乏、缺衣少穿、劳动量大。但凡需要花钱买的东西,对孩子们来说,几乎没有。
  衣服通常都是小的接大的,一般只有过年才能做一身新衣服。我们家过年的新衣服,多是大姐和二哥做的。我家兄弟姐妹多,不是每个孩子每年过年都能有新衣服,往往今年的新衣服留到下年穿,平时是不能穿的,只有过年、走亲戚或者其他重要的日子才能拿出来穿一下。我上面是大我三岁的姐姐,我接不到哥哥的衣服穿,只能接姐姐的。所以我即使长到14岁上六年级,还穿过姐姐小了的古铜色裤子。
  那个年代,村民吃的基本就是五谷杂粮,白面、稻米很少吃。主食通常就是些玉米、小米、红薯、土豆。蔬菜冬天只有大白菜、萝卜和咸菜,其他季节还不错,能吃到自家种的四季豆、南瓜、扁豆和青菜类的时令蔬菜。鸡蛋一般是招待客人的,家里来了亲戚,炒盘鸡蛋,客人一般不会吃完。不是吃不完,而是有意留着,因为客人知道,孩子们还在外面眼巴巴地盼着能分上一口呢。通常,家里来客人,到了饭点,父母会把孩子赶到外面去。肉一般在重要的节日比如元旦、春节、端午和中秋时才能吃到。不过,那也仅仅是猪肉。记忆里,在18岁入伍前,除了偶尔在河里水库里抓到的鱼虾,我只吃过一次鸡肉炒黄豆、几次羊肉馅饺子和驴肉,其他的肉类几乎都没有见过。
  那时,我不懂什么叫幸福,但我和其他的孩子们知道开心快乐就是心有所盼,总是充满对实现小小愿望的期待。愿望很现实也很朴素,盼望过节有肉吃,过年有新衣穿。元旦过后盼春节,春节过后盼正月十五,然后再盼端午、中秋。那时候,我自己不懂想未来,其他小伙伴好像也如此,只是简单地盼望着。盼望着节日,盼望偶尔来做客的亲戚,盼望着能吃上一顿酒席,盼望着能少干点活……虽然贫苦,但总是充满希望,大家都相信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
  儿时,我没听过谁抱怨,哪家生活都差不太多,大家也在生活中磨砺出自立意识。每个成年人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每个家长都对自己的家人负责,每个孩子都在学着为自己负责。
  8岁我就学会了村里所有的农活技能,就连最难的谷子选苗等需要丰富劳作经验的活我都能娴熟地掌握。即使后来上学了,也经常在农忙的时候,被父母亲和哥哥拉去干活。最难忘的是冬天,每每一大早就和哥哥们一起拉粪肥到5里外山上的地里,回来天还没亮,草草吃过早饭就去上学。记得有一次,二哥在学校边的地里干活,我课间休息,二哥看到我,就喊我去地里干了一会儿活。正因为干活很累,又因为上学晚两年,所以相对其他孩子,我更珍惜读书的机会。从小学到初中三年级,我一直是班长,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
  五年级结束,六年级要到7里外的隔壁村读,得起得更早(我们村子小,没有设六年级)。
  开学前,母亲问我:“老四,你还念吗?”
  我说:“念!”
  母亲说:“你念的话,早上起来自己做饭啊,我没时间给你做!”
  我说:“行,我自己做。”
  就这样,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早饭基本都是我自己做的,不是热剩饭就是煮挂面吃,再或者吃几块炕的剩红薯。
  我是村里同龄孩子中唯一一个读完初中的。在我入伍之前,村里没有高中生,更不用说大学生。直到入伍第四年我考上军校,村里才逐渐有人开始重视读书。在我的大家庭里,孩子们看到我的奋斗经历,也激起了学习斗志,侄儿外甥们都先后考上了大学。现在,孩子们当中,有军人、律师、医生、教师、国企干部和职工。这些都是读书给我们这个大家庭带来的改变,也是村里人生活改变的一个缩影。
  回忆儿时的经历,村里的一切都那么纯朴自然,人们生活忙碌而有序,贫穷但仍满怀希望,清苦但充满快乐。良好的民风民俗、传统的道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生活。
  如今,我已离开家乡三十多年了,每每想起家乡,想起童年,小时候吃过的苦却从未觉得有多苦,受过的穷也从未让我感觉自卑。儿时的经历成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它带给我的更多是美好的回忆和向上向善的力量!

(作者单位: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本栏目编辑:宋星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