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东湖文苑

东湖文苑

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

(发布时间:2017-08-06)

刘 海

  《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品质革命之魂》是在第22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省委书记蒋超良向全省人民推荐的四本好书之一。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工匠精神”迅速成为媒体热词,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什么是工匠精神?为什么国家如此重视培育工匠精神?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工匠精神做了全面解读。本书从我国古代工匠文化之源开始,介绍了世界工业强国的工匠精神及其在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工匠精神在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等重大举措中的重要作用,呼吁培育工匠精神,促进工匠精神回归。

  工匠精神是制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匠精神在世界各地文化中都能找到其根源,但由于各个国家自然禀赋、民族特性、历史文化的不同,形成了本国独有的工匠文化。

  工匠精神在中国自古有之。中国古代工匠制造出很多令人惊叹、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我国工匠精神深深烙印其上。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我国就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周礼?考工记》,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我国古代工匠对技艺有着超乎寻常的追求,在日复一日的技艺训练中同时修炼心性、人格等个人品德,力求让作品尽善尽美。古代工匠还追求绝对专注,以求达到忘我的境界;在制作过程中,会将对自然的感悟融入作品中,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力求达到天人合一。创新精神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之一,《考工记》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器具设计需要创造的智慧。我国工匠精神历经几千年历史沉淀,根基深厚、特色鲜明,以“精益求精、专注坚守、追求完美、推陈出新”为核心,形成我国工匠精神的灵魂。

  世界工业强国都有独特的工匠精神。日、德、美、意等工业强国,其工业产品都给人们留下了各自的特色印象。这些特点是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在本国工匠精神影响下形成的,是一国制造业的口碑所在。日本工匠精神的本质是敬业和认真,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技术与精神、艺术与灵魂的完美结合。德国人对质量有着近乎宗教般的狂热,“专注”是德国制造者的行为方式,“小事大作,小企大业”,造就了数以千计实力雄厚的中小企业和世界品牌。美国将工匠精神称为“职业精神”,其根源是创新精神,很多美国开国元勋都是各个领域的工匠;受美国社会与文化中实用主义的影响,实用主义和标准化成为美国工匠精神的另一个特征。意大利产品给人以高端印象,其工业企业崇尚小批量制作,以手工业为主,以用户为中心,在单一产品上精益求精;在产品设计上追求卓越,品质与设计并重是其工匠精神的精髓。

  当代中国的工匠精神成就了新中国的工业辉煌。如今,“中国制造”已成为我国国家名片。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工匠精神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工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工匠的伟大贡献。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郝建秀作为一名普通工人,为我国纺织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比如,中国汽车工业奠基人饶斌,带领中国汽车工业完成了开天辟地、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再比如,当前我国手机行业的领军者——华为、插座行业的领导品牌——公牛电器等,它们的成功无不昭示着当代中国的工匠精神。新中国60多年工业建设的辉煌成就,就是精益求精、执着专一、兢兢业业工匠精神的结晶。

  工匠精神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动力所在

  我国和世界顶级工业强国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工业产品的质量状况尚不容乐观,坚持严谨、务实精神的企业数量还不够多等,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在于工匠精神的缺失。

  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工匠精神。当前,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一方面,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双向挤压,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在这种竞争环境下,中国制造业必须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就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但是,战略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工业领域的建设者身上。人才是中国制造的本体,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的基石。只有培育和保护好人的工匠精神,发挥工匠精神的原动力,中国制造业才有出路,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塑造中国制造业新形象需要工匠精神。世界500余种主要工业品种,中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首位,其中包含100多种消费品,为何国人还不远万里去境外扫货?这说明中国制造遇到了形象危机,反映了国人对“中国制造”不自信和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的不足。其中的症结在于我国制造业缺失了工匠精神,缺乏对精益求精的追求,造成产品粗制滥造;缺乏创新精神,造成产品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坚守精神,造成自主品牌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培育精益求精的匠心,推动工匠精神成为时代共识,使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时代强音,引领“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重塑中国制造的形象。

  创新需要工匠精神。在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内在要求和关键因素。创新是不是只要有新点子就行了?还是否需要工匠精神?其实,创新本就是工匠精神的不懈追求。我国古代工匠集发明、创新、设计、生产者于一身,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改进和创新,这些创新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有些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今天,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工作在第一线的劳动者仍然是重要的创新力量,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创新总是寓于繁琐单调的工作之中。工匠精神从不意味着因循守旧,它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追求卓越和勇于创新的过程。再妙的点子,不认真去做产品,也难以获得成功。

  工匠精神的回归

  我国将培育工匠精神上升为国家意志,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健康的职业观念,有利于培育我国工业精神和工业文化。工匠精神的回归,同时涉及到个人、企业和文化层面。

  工匠,精雕细琢、追求完美、挑战自我。工匠精神的回归首先关乎工匠的自我追求。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扎根价值创造,钻研作品细节。在钻研生产制造过程中,能带给钻研者无尽的成就感,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对工匠传统的传承,可以带来历史使命感。钻研作品细节,可以带来更长时期的收益。工匠精神的回归,还要求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培养精雕细琢的习惯,了解用户需求,不断学习与创新,让自己能够打造更完美的产品。

  现代社会,工匠的生产活动主要在企业。工匠精神的回归,在企业层面也要实现,企业的管理者和创业者需要激发和保持制造者的工匠精神。拥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这和当前“个性化生产”和“柔性化生产”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企业应当认同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价值观,将之塑造成为企业文化,形成企业的工匠文化。个人是工匠精神的载体,企业应当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来激励、留住好工匠,让整个组织焕发出工匠精神。

  工匠个人和企业都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一部分,不仅是个人和企业,整个社会文化也需要找回工匠精神。传承我国工匠精神传统,吸收其他国家工匠精神的精华,为工匠精神的传承建立制度性安排,促进工匠精神的文化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