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东湖文苑

东湖文苑

农民好 好农民

(发布时间:2018-01-08)

邓道坤

  农民好,好农民。现在,我们过着好日子,享受着好生活,既要感谢党的好领导,也要记住农民的好。

  习近平总书记说,“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这是因为农民伟大,农民可亲、可敬,农民有爱国大义,是民族脊梁。

  在封建社会,农民认为交皇粮是天经地义之事,只有官逼才民反,才揭竿而起,追求“均贫富、等贵贱”。在革命战争年代,农村是共产党的根据地。农民送儿女参军、交军粮,把参加和支援革命视为自己的使命。新中国成立后,在物资短缺的年代,广大农民宁肯自己饿肚子也要交足爱国粮,保障国家有商品粮供应,让城里人吃上饭。农民认为这是责无旁贷的。20世纪50至70年代,湖北的荆江大堤、葛洲坝、丹江口水库、丹江铁路、武钢基建,所有水库和堤防泵站建设,都是农民用肩膀挑出来的,一个劳力一年要做44天的义务工,农民认为这是在为国家、为集体作贡献而感到无上光荣。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以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宝贵的土地资源、进城务工的大量劳动力,支持城镇化、工业化,他们无怨无悔。可以说,没有农民的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就没有国家的今天、我们的今天。如今,国家富强起来了,我们要情系农民,敬重农民,更要服务好农民。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一部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史,而创造农耕文明的主体是农民。就是这一主体,用勤劳的双手,流不尽的心血和汗水,道不尽的辛苦和劳累,创造着历史文明,推动了历史进步。一年又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农事大忙季节,披着星星下田,伴着月光回家,“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面朝黄土背朝天”,这些就是我们敬爱的“农民伯伯”“农二哥”世世代代长年累月劳作生活的真实写照。正是他们的劳动创造,辛勤耕耘,用心血和汗水支撑着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繁衍,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

  农民诚实、勤俭、厚道、友善的高贵品质,既是农民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的魂。

  农民性格直率、诚实可信,虽然不善言辞,却讲话实在;虽然生活简朴,却明理崇善、仁爱谦和;虽然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却敢于担当、乐善好施、甘愿奉献。农民的这些优秀品质,汇集成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坚强基石。

  农村是中华民族文化创造、传承之地。农民是中华民族文化创造、传承、发展的力量源泉。

  农村创造出有特色的传统制造、传统酿造,有特色的手工工艺,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有特色的地方美食,有特色的地方建筑,有特色的地方文化习俗。几千年来,这些浸染着农耕文明内涵的民族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不断传承、发展,融入到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成为忘不了的乡愁。

  农民最知恩感恩,你给他做了一点好事,他一辈子都忘不了你。农民没有过多的奢求,乐于清平。农民豁达大度,融入社会。为了养育后人,含辛茹苦,奔波劳累,无怨无悔。为了生计省吃俭用,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正是由于农民的大仁、大义、大爱、大德,向社会供奉不竭的物质条件和精神食粮,才推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广大农民进了城,成为新时期的“农民工”,成为城镇化、工业化的主力军。他们怀揣着对家人、故乡的思念,用勤劳和智慧、用青春和热血,住棚区、睡地铺,奔波于城市文明发展的各个领域。摩天大楼、柏油马路、商贸酒店、家政服务、企业厂家……到处都留下了农民工的足迹和汗水。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就像滚滚长江水,流之不尽。

  追根溯源,九九归一,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无论是“官”,还是“民”,我们的祖先都是农民,都是农民的子弟。我们与农民血脉相通,血缘相亲。农民是衣食父母,我们对农民要有感恩之心,报恩之德,扶助之行。我们对农业的扶持,不是施舍,而是为政之要;精准扶贫,不是同情怜悯,而是报农民的大恩。敬重农民,不忘农民,这是绿叶对根基的回望,是草木对大地的眷念,是江河对源头的不舍。

  进入新时代的农民,衣食已经无忧,需要有好的“钱”途。情系农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走上共同富裕之路,这体现的就是共产党人的不忘初心!■

  (作者系原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姜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