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东湖文苑

东湖文苑

省委书记推荐的四本书品读(三)准确把握新基建的内涵——读《新基建: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

(发布时间:2021-02-25)

                                        嵇 溦

  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3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陕西、山西等地考察时,明确强调要加快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省委书记应勇向全省党员干部推荐了《新基建: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一书。此书围绕新基建这一主题,对比中外,立足前沿,注重实操,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回答了新基建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缺什么、要什么。
数字时代的“公路”与“电力”
  新基建这一概念源于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固定宽带、重大科技设施为重点,致力于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础设施,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基础网络、基础数据、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基础平台、基础应用、基础标准、基础安全等八个方面内容,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重大工程。新基建的核心是数字基础设施,主要解决物与物之间的数据交互问题,目的是建立一个完整的数字孪生体系。因此,它的建设领域包括数据的感知和收集(物联网)、数据的传输(5G网络,宽带网络)、数据的存储计算(数据中心,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的主要应用(工业互联网,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技术支撑(大科学设施)。综合起来,构成了新基建的完整网络。未来,生产要素主要在“网”上流动。新基建就是数字时代的“公路”与“电力”。
决定数字经济发展的潜能和竞争力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拉开了数字时代的大幕。数据资源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数字经济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新型基础设施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载体,成为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是推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强有力支撑。数字经济成为全球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新图景(2020年)——大变局下的可持续发展新动能》显示,2019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8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达到41.5%,同比增长5.4%,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3.1个百分点。全球主要国家纷纷出台相关战略和政策,着力推动数字技术创新,以谋求数字经济时代国家竞争发展的新优势。联合国发布的《2019年全球数字经济报告》指出,数字基础设施是推动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融合的核心力量,决定数字经济发展的潜能和竞争力。数字基础设施领跑者,能够通过数字经济拐点刺激经济增长。
全方位升级人类社会
  新基建是对人类社会的全方位升级,将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社会的运行方式,这种改变在深度和广度都是史所未有的。新基建能否创造强大的新动能,推动产业升级,催生新型业态,关键在于应用。目前新基建的应用场景已有一定规模,未来发展空间巨大。随着5G 技术的商用、新基建的加速推进,垂直行业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应用价值会越来越高,从消费互联网到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互联网,从产业数字化到生活数字化、社会治理数字化,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比如,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金融、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物流、智能社区、智能家居等。从无人工厂、定制生产到车联网、自动驾驶,从金融科技、生物支付到远程诊断、手术,从智能门锁到智能音箱,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追溯,以满足、保障人们对食品品质的需求,任何一个行业发生的源于质量、效率的变化,解决诸如假冒伪劣商品、融资难、融资贵、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都会给人们带来惊喜,都会吸引更多的有效投资,激发更多的经济活力,释放更多的消费需求。
呼唤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
  与传统基建不同,新基建有自己的“钢铁”“水泥”,就是技术和装备,而且技术和装备科技含量高,软件比重大;最重要的是,技术相关性增强,技术迭代周期更短,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技术装备是新基建建设成败的关键一环,需要多元参与,共同发力;当前所面临的技术短板是发展的软肋,也是攻关的重点。通常讲的“核高基”,即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还有半导体材料和设备、新型显示器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我国对外依存度高,严重依赖进口。近年来,我国研发投入虽然一直持续快速增长,但是我们的基础研究仍然不足。没有高水平、高强度的基础研究投入,就难以产生原创性的、颠覆性的科技成果,就难以形成自主的技术路线、技术标准。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另外,还需要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真正确立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让企业在研发方向、技术路线、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政府则围绕企业优化创新环境,配置创新资源,推进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需要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
  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是政府主导。新基建直接作用于、服务于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等垂直行业应用,以市场化、企业化运作为主,投资主体、投资模式呈现多元化。要较好地解决运营商、相关企业和投资主体前期投资动力不足、投资能力不足的两大困惑,需要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加强规划导向和配套政策实施,要有战略导向,规划牵引。用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工具,发挥好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作用。发挥财政政策定向引导作用,重点支持与新基建相关的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装备攻关。创新运用基础设施信托投资基金(REITs),为新基建提供新的融资工具。更大力度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应用。改革国有企业科研管理体制,增强科技创新责任,强化创新成果激励。支持民营企业开发应用场景,放开市场准入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调整优化能源相关政策,电网规划、建设要考虑新型基础设施的用电特点和需求。建设、土地管理部门开辟绿色通道,帮助运营商和相关企业解决建设用地需求。■
  (作者单位:政策杂志社)
本栏目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