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东湖文苑

东湖文苑

再续新时代长江文明的辉煌

(发布时间:2022-08-20)

——读《长江文明》有感
汤红兵

  2022年4月23日,湖北省全民读书月活动启动仪式上发布了省委书记王蒙徽向全省干部群众推荐的四本好书,其中有一本冯天瑜、马志亮、丁援3位学者的著作——《长江文明》。全书50多万字,从自然长江讲到人文长江,从古代长江讲到现代长江,以开阔的时空跨度、宏大的思考、详实的史料,给读者呈现了一个致广大而见精微的长江话题。作为生长在长江边、喝长江水长大的湖北人,书中三个主要观点尤为引起我的共鸣:一是长江、黄河作为华夏大地上的两条古老大河,南北并驾、二元耦合独成体系开创了两支文明形态,共同哺育了华夏儿女繁衍生息;二是长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以更优沃的自然禀赋和生态资源,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中心;三是经过千百年来对长江母亲河的索取,今天的中华儿女应当以反馈感恩之心,让母亲河休养生息、康养修复。
  一、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类文明皆依水而生。很长一段时间里,权威观点认为,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古埃及发祥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发源于印度河流域,中国发源于黄河流域。后有学者考证认为,中华文化实际依赖黄河、长江两条大河而几乎同时滥觞繁衍,成南北并驾之势。该书《导言》部分就开宗明义提出:“自东周以降,黄河—长江双峰对峙,风—骚竞辉,儒—道相济,构造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多元一体格局。”已故楚学大师张正明先生曾对南、北两支文化形态骈作对比说,北支为中原文化,雄浑如触砥柱而下的黄河;南支以荆楚文化为代表,清奇如穿三峡而出的长江。北方黄河文化拜黄帝为始祖,以龙为图腾,儒家思想为学术主流;南方长江文化以炎帝为始祖,以凤为图腾,以道家学术为学术主流,真可谓龙凤呈祥、交相辉映、相互涵化!
  长江文明源远流长,长江中游和江汉地区的文化发达、形态多样,形成了“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序列。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湖北荆州城西五当山和城东北的鸡公山发现的鸡公山遗址,是距今5万年前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平原居住遗址的空白,接起了我国距今300万年至1万年之间漫长人类史上的一项重大考古缺环。
  二、长江流域荆楚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杰出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正值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人类文化轴心时代,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发生了巨大的文化突破,诞生了诸如中国的孔子、老子、孟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以色列的犹太先知,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文化巨星和天才思想家。在中国,文化轴心的特征更为显著。这一时期是中华传统文化本质特征的形成期,重伦理道德、重人文主题的鲜明特征开始显现;是中华文明母胎盘的定型期,黄河流域的齐鲁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和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六大区域文化形态基本形成。特别是以楚国为空域、在长江中下游展开的荆楚文化经过独创体格、标新立异自主发展之后,成为人类古代文明史上繁荣、鼎盛的文化形态,取得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诸方面的卓越成就,形成了以青铜冶铸工业(重工业)、丝织刺绣与髹漆木雕工艺(轻工业)、老庄哲学、屈骚文学、玉石琢磨、楚乐楚舞、书法绘画为八大要素的完备体系,显示出鲜明的风格、成熟的形态和伟岸的气派。
  该书第四章《文化分区》第二节讲荆楚文化的内容,尽管没有对荆楚文化的成就与地位进行详细对比论述,但大抵也认可荆楚文化的强势地位,明确指出:“春秋中期已降,荆楚文化强势东扩,深刻影响了江淮间蔡、徐、舒及江东吴越文化的文化面貌,长江中下游文化由此得到初步整合与提升,初奠后世文化重心南移之根基。”
  三、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中华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区域
  该书第五章《文明演进》第二节专述“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详细阐述了南迁的原因与征象,着重论证“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到游牧民族的冲击,而相对安定的长江流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优越的自然条件逐渐凸显,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逐渐由黄河流域移至长江流域” 。
  对于认识长江文明,这个观点甚为重要。肇始于东汉末年的北方战乱,至西晋永嘉之乱,以至随之而来的诸胡乱华,对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带来沉重打击。士族大户为避战乱向南迁移,文化亦向南传播。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经此浩劫残破不堪,藩镇割据与政治动荡促使士人再次南迁,迨至北宋,文化中心南趋态势已十分明显。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终于沉重一击完成了中华文化中心南迁。与此同时,长江中下游平原逐渐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粮米、布帛的主产区。南宋时期,流传的“苏湖熟,天下足”中,“苏”指的是江苏苏州吴县一带,“湖”指浙江湖州吴兴一带。明清时期,又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是指湖南湖北的沿江地区皆乃鱼米之乡,土地广沃,水路通畅,为天下口粮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代以降,从封闭锁国到打开国门,长江文化的地位日益提升。长江入海口的大上海和长江汉江交汇口的大武汉,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两大前沿阵地。沿江城市逐渐开放,形成长江经济带,引领中国经济文化潮流。
  四、奏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该书以时间为经,以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坐标为纬,为我们清晰呈现了长江文明的厚重历史、丰富底蕴、演进脉络,并在书尾以结语的形式,专题谈到对长江的“守护与瞻望”,体现了作者深切的现实关怀,沉重地指出:“总量最大、增速最快,长江经济带无疑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但在经济急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直面长江流域本身承受巨大生态压力的现实。”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新征程上,长江应当肩负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作为货运量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覆盖着全国40%的人口和50%的经济总量。然而,长江发展面临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区域协调等诸多严峻挑战,水土流失加剧、湿地生态功能退化、水污染日趋严重,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刻不容缓。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千湖之省”的湖北拥有长达1200多公里的长江岸线。特殊的地位和角色,赋予了湖北在长江发展中特殊的使命担当。“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这既是历史的警示,更是现实的指针。敬爱自然、保护长江、回馈长江,是创建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和时代呼唤。我们要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精神,以对子孙后代负责、对历史负责的胸怀和担当,推动长江发展的航船行稳致远,接续长江文明的辉煌!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副校长)
本栏目编辑:贺钢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