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政治建设与社会治理

构建科学合理的县域小康社会善治目标体系

(发布时间:2017-03-12)

杨述明

  编者按: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重要的微观基础。此届县级政府,首要任务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历史的选择和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因此,理性认识县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规律,对提升县域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县域小康社会的质性内涵研究出发,较为系统地阐释县域小康社会善治的目标体系。

  现阶段,县域小康社会主要基于城乡二元结构、东中西差异和不同的县域特征三种背景。因此,如果我们从县域差异中抽象出一般性,就可以寻求县域小康社会的基本质性,从而清晰地理解和把握县域小康社会的内涵,为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广义的社会结构理论视角来看,县域小康社会是一种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具有地域质性的社会形态。它包括经济发展与结构、生活水平与质量、社会事业与发展、社会结构与社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五种核心系统。

  经济发展与结构系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体现县域经济发展与结构系统的指标体系应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人均增值及增速比较;财政收支规模及平衡程度与收支人均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结构与增速比较等多个指标。这里的县域经济不只是区域经济的含义,它实质上是与人民幸福生活状态相关联的地域国民经济体系。这种相对独立的地域经济体系体现六个基本原则,即强县与富民、总量与质效、增长与持续、规模与结构、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生态的统一。强县与富民原则,强调既要注重县域经济主体的经济实力,也要注重居民家庭经济的稳定收入;既要注重县域经济自身的持续发展,也要注重经济发展对富民的带动推动。总量与质效原则,强调既要注重经济总量的积累,也要注重能够直接惠及县域经济社会的实力增强;既要注重经济增量的快速增加,也要注重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效益的整体联动;既要注重县域经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要注重以内涵模式为主导的科学发展路径。增长与持续原则,强调既要注重保持一定增长速度,也要注重可持续性的内在要求;既要注重量的变化,也要注重内涵要素的积累。规模与结构原则,强调既要注重经济数量的增加,也要注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构建;既要注重县域宏观规模,也要注重县域内综合平衡。经济与社会统筹原则,强调既要注重经济发展,也要注重社会文明进步;既要注重经济实力增强,也要注重推动社会公共事务发展和民生改善;既要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也要注重有利于和谐的社会结构建构;既要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也要注重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与生态和谐原则,强调既要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也要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因此,体现县域经济发展与结构系统的主要指标体系应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人均值及增速比较,其内涵表明县域经济总量、发展与实力变化;财政收支规模及平衡程度与收支人均值,其内涵表明县域财力、经济质量及县域治理能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量、结构和增速比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量、结构与增速比较,城乡居民储蓄和县域居民通汇状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变化,其内涵表明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和结构,反映县域富民程度;等等。

  生活水平与质量系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小康,是实现“社会大同”的前奏,是一种国泰民安理想的社会形态,其核心是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因此,该系统研究主要以家庭小康为参照系。“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县域小康社会的形象描述。生活水平与质量系统关联的因素很多,就具有二元结构特点的县域而言,其核心内容主要包含5个方面,即经济收入及结构、消费水平与结构、居住环境与条件、基础设施条件与公共服务保障、社会环境与秩序。经济收入及结构主要指民富的程度,包括收入总量、结构及其来源,以此判断是否富裕、能否持续等经济状况;消费水平与结构主要指居民消费能力及实现程度,包括消费与收入比较、消费层级结构和消费效用,以此判断居民日常生活水平与质量;居住环境与条件主要指安居程度,包括居舍标准、宜居环境条件,以此判断居民家庭心态稳定状态;基础设施条件与公共服务保障主要指社会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保障程度,包括通勤条件、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卫生健康等内容,以此判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社会保障程度;社会环境与秩序,主要指生态环境、安全环境的实现程度,包括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环境和安全环境。因此,体现生活水平与质量系统的主要指标体系应包括: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产业收入、财产性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贫困人口(五保人口)、城镇低保人口、社会救济人口与总人口比较,其内涵表明居民富裕和稳定收入程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比较变动分析、生活性消费与总消费量的比较、社会保障性支出与总支出比较分析、恩格尔系数、电子产品及信息消费在消费结构中占比、电动交通工具及交通费用在消费结构中占比,城乡居民用电结构及变动分析,其内涵表明家庭及居民消费水平的程度以及消费结构与质量的标准;等等。

  社会事业与发展系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与国家发展大势和大中城市发展状况比较,我国县域社会事业建设与发展是滞后的,“十二五”以前欠账较多,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所以,在“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县域社会建设、社会事业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县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社会事业与发展系统的主要内涵体现在7个方面,即以普及基本国民教育为基础,以满足居民各类各层需要为内容,以服务县域社会经济发展为重点,以公立教育系统为支撑,建立全面、均衡、合理的教育体系;以覆盖县域每一个居民对象为范围,以县、乡镇、村(社区)公立卫生医疗健康机构为主导,协调配置社会医疗健康资源,建立网格化、体系化和全覆盖的卫生医疗健康体系;以全国统筹标准为基础,以城乡一体和全覆盖为目标,以政府公共社会保障为主导,以商业化、社会化(基层)保障为补充,以养老、医疗、就业等为重点,建立与全国社会保障制度相协调、县域一体化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提高公民文化素养、身体素质为目标,以精神文明创建和繁荣文化体育事业为抓手,以政府公共文化体育事业为支柱,整合县域文化体育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特别关注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建立完备、持久、专业、特色和亲民的文化体育体系;以增强公民社会安全感为目标,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抓手,以基层群防群治为基础,以网格化为手段,以预防刑事案件、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群体性事件和社会调解等为重点,建立以司法治理为主体、基层治理和社会共治为基础的法治体系;以推进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为动力,以为民、便民、亲民为目标,以政府主导的各层级、各类别服务机构和队伍为主体,以全面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为支撑,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便捷高效的社会服务体系;以县级政府为平台,以社会事业与发展部门为抓手,以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为基础,以法律、规制和政策为依据,以满足县域社会事业与发展时代需要和协同推进为目标,建立县域社会事业与发展综合协调体系。因此,社会事业与发展系统主要指标体系应包括:县级政府教育经费、卫生事业经费、县域政府性社会保障支出、文化体育事业经费等投入和支出与GDP、财政收支动态比较,其内涵表明县域社会事业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和实现程度;等等。

  社会结构与社会文明系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如前文所述,小康社会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所体现出的社会现象,显性特征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与社会文明。县域小康社会结构与社会文明系统内涵主要包括11个方面,即城乡一体化结构变化;社会阶层结构比较;重要人口结构,包括受教育人口、劳动力人口、就业人口、老龄人口、社会救助人口等;区域均衡发展结构,以乡镇为地域单位,其经济状况、居民收入、社会建设与服务等主要指标区域比较;社会公平正义原则,收入分配结构变化,贫困人口结构与脱贫,司法公正与司法救济;社会活力与动力,民营经济与县域经济比较,居民创业状况分析,县域流出流入人口比较,科技创新与旅游业发展状况,社会组织、农村经济组织的发育程度;党的执政基础分析,诸如基层组织覆盖面,域内党员结构与人口比较,县以上先进基层党组织状况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分析,其中包括人大选举、村(居)委会换届等重大民主活动公民参与状况动态比较分析;公民法治教育与法治环境分析,包括普法达标状况、民事诉讼与信访案件比较等;社会互助状况分析,包括志愿者、社会慈善、社会救助等;宗教(民间)信仰分析,包括邪教(迷信)的影响、宗教场所规范、信教群众的结构等。因此,体现社会结构与社会文明系统的指标体系应包括:县域城镇化水平与结构,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环保等社会事业城乡一体化程度,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路、电、水、汽、网等)投入比较,其内涵表明城乡差距与一体化的程度;达到中产阶层收入标准的家庭和人口结构,民族、宗教群体结构,主要职业群体结构,其内涵表明社会结构合理性与社会稳定性;受教育人口结构,劳动力人口结构,就业人口结构、老龄人口和社会救助人口结构,其内涵表明社会文明、社会活力和社会基本保障等社会基础;县域内区域发展均衡比较,诸如经济发展水平、结构比较,居民收入比较,社会事业若干方面比较、社会和谐程度比较等,其内涵表明县域小康社会建设的均衡程度;等等。

  人与自然和谐系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命脉。如果从自然社会学角度理解,自然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所在,社会进步无论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自然与人类和谐都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小康社会无疑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社会形态,因此,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理应始终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全方位。一般而言,县域人与自然和谐系统主要内涵应包括9个方面,即县域地理状态与自然特征,与人类社会活动相关联的地理要素分析;森林覆盖的密度,城镇绿化密度,动植物品种动态分析;资源型产业与GDP比较,矿物资源型产业与GDP比较,重化工业与GDP比较;工业三废综合处理分析,农产品质检标准分析;城镇村集中建设用地与有效土地比较;县域水体环境保护设施与投入,主要水质污染程度,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程度与标准;农村能源结构变化;县域城乡生产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施、机构及覆盖体系与标准;县域大气质量,机动车人均拥有量以及与该区域大气质量相关联要素的分析。根据以上内涵分析,人与自然和谐系统主要指标体系应包括:地形结构特征(山水地)与适宜人居标准,主要气候环境与生产生活条件比较,传统人口地域分布与变迁(自动、外力)比较;森林覆盖率,动植物品种变化程度;城镇绿化率,人均绿化面积,生态用地与城建规划用地比较;资源型(主要指原材料)产业与GDP比较,其中矿物资源型产业与GDP比较,重化工业与GDP比较等多个指标;等等。

  上文阐释的五种基本系统,每一种系统本身又具有支撑指标和关联指标,每一指标体系又可以延伸若干链条指标,并互为一体而成为县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系的构架,从而根据不同县域实际,建立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网格,以全面反映不同县域在坚持基本指标基础上,能够凸显县域个性的实际治理行动。因此,各县域地方政府理应结合实际,抓住“十三五”“十四五”历史机遇,精心谋划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战略部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善治目标。■

  (作者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