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政治建设与社会治理

常青花园社区构建新型邻里关系的探索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6-12-11)

联合课题组

  武汉市东西湖区常青花园社区是一个人居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邻里关系和谐、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综合性住宅社区。人们走进常青花园社区,能深深感受到这里温馨祥和的邻里关系,称赞它是“美丽的花园、精神的乐园、幸福的家园”。常青花园社区的新型邻里关系有何特点?它是如何形成和维系的?其构建模式有哪些重要意义?是否有推广价值?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

  一、常青花园新型邻里关系的现状及其特点

  在社区社会学中,邻里关系作为社区中主要的人际关系,其好坏是衡量社区生活品质高低的重要指标。通过二十年的发展和建设,常青花园社区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新型邻里关系。当下中国的社区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一是以自然村、行政村为单位的农业社区;二是以职工居住宿舍为主的“单位社区”;三是因城市老街道长期共同生活居住形成的老式居民社区。这三种社区都属于传统社区,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型社区。第四种社区是“商品住宅型社区”。这是一种现代社区,是近几十年来,伴随着商品住宅小区高速发展所形成的社区。这种社区是与传统社区完全不同的“陌生人社会”:邻居间互不认识,很少往来,人际关系淡薄。常青花园社区属于现代商住小区型社区,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住宅型社区”,它形成了一种类似于传统社区才具有的融洽、紧密、互助的邻里关系,成为一种新型“熟人社会”社区。

  我们在常青花园社区所做的抽样调查表明:居民对社区邻里关系的认同度较高,认为邻里关系非常好的占16%,比较好的高达55%;居民间了解度、熟悉度较高,社区居民之间相互了解的程度高达84%,其中有12%的被访者认为非常了解邻居,认为比较了解和了解一点点的各占36%;邻里关系融洽度较高,33%受访者认为与3—10家邻居的关系比较融洽,25%受访者表示与10家以上邻居关系比较融洽;邻里间较少发生冲突,只有1%的人认为邻里经常发生冲突,34%的人认为社区邻里偶尔发生冲突,30%的感到邻里从未发生冲突;在影响居民幸福感指标中,邻里关系的重要性超过了亲缘关系,60%的人非常认同“远亲不如近邻”,17%的人部分认可这一说法。常青花园社区居民了解度、关系融洽度如此之高,这在现代社区中是不多见的,由此表明该社区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邻里关系。与传统邻里关系不同的是,这种新型邻里关系更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交流,更注重价值观的塑造和社区凝聚力的形成,它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通过居民交往互动形成一种新型生活共同体,其构成基础是“友谊关系”。作为生活共同体,不同类型社区关系具有不同特点。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曾将社区关系划分为三种类型: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关系”;以共同生活为特征的“邻近关系”;以意识到精神上亲近或相同为基础的“友谊关系”。常青花园居民通过自治组织网络,共同参与社区民主管理,协调社区矛盾,组织社区间互助服务;居民在共同参与社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中,彼此之间互助互信互敬,形成了较为深厚的情谊,社区居民形象地称之为“后天亲人”。这一新型友谊关系是通过社区居民频繁多样的交往互动产生的。由此所形成的邻里关系,不同于传统社区基于血缘关系、工作关系所形成的邻里关系,是一种包含共同居住关系在内的新型友谊关系。

  (二)通过三大纽带即共同利益、共同兴趣和共同精神追求来维系邻里关系。常青花园优美的人居环境,健全的管理机构、生活组织,完善的、多样化的服务项目,独特的社区文化活动形式,是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要求所在,成为广大居民维护社区、服务社区最大推动力。常青花园拥有众多的专业性协会,这些专业协会的形成源于社区居民的共同兴趣、特长、爱好。参加村落(常青花园在社区之下分为若干居民小组,这些小组被称为“村”)志愿组织和专业协会活动的绝大多数人为离退休在家的中老年人,他们以一种志愿、无私、忘我、昂扬向上的精神投入到“邻里守望”巡逻队、“袋袋相传”、“绿色换书”、“楼道文化”、“映山红合唱团”等特色志愿活动中来。他们积极参加这些活动,不是为满足生存需要,也非为追求经济利益,而是为了寻求精神寄托、情感满足,为了追求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这三大纽带,强化了居民的“生活共同体”意识,拉近彼此之间的感情距离,为形成新型邻里关系提供了情感基础。

  (三)主要通过社区组织和居民的自我调解来解决邻里纠纷。常青花园社区居民也偶尔发生冲突,但是冲突度较低。每个社区设立了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委员会和邻里关系协调会等专业组织,配合物业、业委会及政府职能部门调节社区矛盾。社区自治组织,即“两长四员”队伍(党小组长、居民小组长,社区包村委员、卫生委员、文体委员、治安委员)、楼栋长、单元邻里关照员、专业协会成员,以及一批在辖区有较高威望的居民在社区冲突调解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支队伍长期稳定在30多人,他们利用空闲时间多、个人威信高和对社区邻里的熟悉了解,通过邻里间的协商、调解,反复地做思想工作,从而可以有效地解决邻里纠纷,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种做法比单纯依靠物业、政府职能部门调节,或通过上访、打官司等渠道来解决邻里纠纷的效果要好得多,其原因就在于通过自我调解,不仅能够很好地解决邻里纠纷,而且还可以使邻里关系继续维系。

  二、常青花园新型邻里关系的构建与维系

  通过观察和分析不难发现,影响一个社区邻里关系的因素是多重的,但是最主要的因素是社区环境和社区治理模式。常青花园社区之所以形成新型祥和的人际关系,除了常青花园开发商、管委会、社区管理机构为美化社区环境、完善社区硬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外,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因素,即常青花园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通过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和凝聚社会意识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推进社区治理模式创新,使社区治理呈现治理主体多元化、各方面共建共治共享的全新格局,形成服务自治、村落自治与协会自治纵横交错和居民互助互动的立体自治网络,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从而确保了新型邻里关系的持久和稳固。具体来说,常青花园社区新型邻里关系的建构和维系有赖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治理主体多元化。在常青花园社区治理体系中,社区党总支起领导作用,管委会、居委会发挥主导作用,是社区治理的核心领导力量;其他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包括社区党小组、物业、业委会,还包括政府职能部门和辖区单位;由社区居民组成的志愿团体、自治组织也是社区治理的主体。在多元治理主体中,社区党组织呈现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和楼栋党员核心四级网络。社区与物业、职能部门、辖区单位联合,建立多层次共驻、共建、共享机制。社区建立了党建联席会轮值主席制,以党建带共建,以共建促发展;以社区与单位共同利益、需求、目标为纽带,以双向互动、服务群众为主体,开展社区的公益性服务活动,建立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三方联动机制及社区与政府职能部门联席会议等机构,从而形成了常青花园社区共驻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

  (二)居民参与自治化。实现居民自治是现代社区管理最有效的办法。常青花园社区共有居民10万多人,分为五个社区。每一个社区的管理人员,包括网格员在内仅为15人左右,却要管理2万人左右的庞大人口,治理任务繁重,但每个社区都管理的井井有条、温馨和谐。常青花园社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邓小平同志曾说过“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常青花园社区正是通过提供各种条件,充分调动全体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社区自治。社区普遍建立了以健全社区党支部为核心,以居民代表大会为民主决策机构,以议事协商委员会为议事机构,居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如第三社区建立了9个居民自治小组,拥有122个门栋长;成立了15个公益性、互助性和专业性协会。此外,该社区还成立39支志愿者队伍,1264名志愿者活跃在社区各种社会服务活动中。所有这些组织和人员构成了一支能够长期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解决生活困难、调解邻里纠纷的稳定队伍,为维系社区良好的邻里关系提供了组织保证。

  (三)活动载体多样化。只有在集体中,个体才能彼此交流。常青花园社区良好邻里关系的形成有赖于各种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交往活动。社区创造了使居民之间更为友好、邻里关系更为温馨祥和的诸多交往平台,如自治组织平台、志愿服务平台、文化活动平台、居民参与制度平台等。借助这些平台,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各种志愿公益服务活动、文体活动,成为居民交往的主要渠道和载体,在推动人际交往、促进邻里和睦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如“邻里守望”义务巡逻不仅增强了社区安全感,而且让原本彼此陌生的居民走近了、变亲了,极大地增添了邻里友情。为老人们开展的“爱心缝补”、“爱心代办”、“爱心理发”,为孩子们安全开展的“护学活动”,以“邻里文化”、“两型文化”、“感恩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文化活动,以“袋袋相传”、“绿色换书”、“营造主题林”为主题的生态保护活动,无不激发社区居民交往的热情,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的人际交往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彼此越来越熟悉的“熟人社会”。

  (四)工作方式人性化。无论是社区管理者还是居民志愿者从事各种社区治理活动,都能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真正奉行“用心做事、用爱沟通、用情暖人”的社区服务理念,这对于构建和维系温馨祥和社区邻里关系十分重要。常青花园社区的各项工作时时刻刻都从居民的利益出发,以维护居民权益为首要目标;社区干部始终坚持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做到做事公正、主动,处处起带头模范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社区居民,提高了社区管理者的公信力,真正赢得居民对社区的信任。此外,常青花园特别强调人际沟通,要求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在调节邻里冲突及解决社区疑难问题时,要表现出耐心、宽容、细致的态度,善于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说服工作要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尽一切努力促进社区居民融入到社区活动中。社区还提出重点要“抓好两头,放开中间”,为离退休人员和未成年人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和公益活动,让年轻人没有后顾之忧,能够更好地在外工作。

  三、常青花园新型邻里关系构建模式的意义及其推广价值

  习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常青花园社区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纽带,通过社会治理创新,构建和维系温馨祥和的社区新型邻里关系。这种新型邻里关系构建模式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真正使人民群众自觉、坚定地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常青花园社区在构建新型邻里关系过程中,通过居民自治,无论是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还是对“民主、法治、公正、平等”价值的自觉实践,都深深影响着参与社区治理的每一个人,成为推动人们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校和大舞台。建设“民主常青、文化常青、平安常青、宜居常青”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追求富裕、和谐、文明的生活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具体领域和具体细节之中;而常青花园独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其温馨祥和的新型邻里关系则将“和谐、诚信、友善”价值要求具体化、生活化;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更是成为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扩大其影响力的具体、有效的途径。

  (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区治理创新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逗号,没有句号。社区治理创新,就是通过不断调整组织结构和改进治理方法,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优化社区治理环境,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更重要的是,社会治理创新的这些成果又会反过来成为推动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新的基础。因此,构建和谐的新型邻里关系,不仅是社区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更是社会治理创新取得成效和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新条件。常青花园的经验充分说明:社区治理模式创新是形成和谐社区邻里关系的途径;和谐邻里关系,也是保障社区治理体系有效运行、社会矛盾得到化解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这里的关键是要构建新型“熟人社会”为目标的新型社会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更为完善的多领域、多层次社会治理体系。

  (三)为缓解各种社会矛盾提供了一个具体而有效的途径。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给当今中国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社会稳定、人口老年化、流动人口管理、社会治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环境保护等。而城市社区恰恰是各种社会问题集中承载场所,通过社区治理创新,构建新型邻里关系,能有效解决社区面临的各种问题,是解决当代中国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抓手之一。通过依托社区发展,改进社区治理来解决民生、社会治安、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特别是依托社区建设来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社区良好的人居环境,完善的服务设施,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居家养老创造了良好条件;社会资本举办的福利院,养老院也要依托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社区的志愿服务队伍发展社区文化事业繁荣为大批老年人找到了“老有所乐”的场所,真正实现更高层次的“文化养老”。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在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今天,要解决结构分化带来的社会整合问题,社会治理就不能只停留在“物质的”层面,而必须上升到“精神的和道德的”层面。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由于各个社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不同,因而在社区的硬件建设上不可能要求整齐划一,但是在社区的软件建设方面,常青花园社区构建和维系新型邻里关系的经验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值得各种类型社区学习和借鉴。

  第一,各级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社区内及周边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到社区的发展、治理活动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政府要通过规划,鼓励依托社区发展教育、卫生、养老及其他民生福利事业。第二,把社区的志愿队伍建设当着一件大事来抓。只有形成和培育庞大的志愿者群体,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才能有可能并成为现实。第三,重视居民自我调解的作用。社区矛盾纠纷机制不能单纯依靠物业、业主或单位,要建立社区、物业、居民多方联动的纠纷调解机制;善于利用和发挥社区志愿者、德高望重居民的人脉资源、人情关系参与邻里纠纷的解决。第四,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完善社区公益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和睦往来创造出良好环境、场所、平台。第五,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要从大局着眼,从细节入手,善于做群众工作,切实解决居民的各种实际困难,提高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课题组成员:

  丰 汨 凌 新(执笔) 李广平 彭吉松

  责任编辑:姜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