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政治建设与社会治理

以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8-07-10)

张 晋

  深刻认识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动以治疗驱动发展的旧动能向以健康为中心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转换,是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夯实党执政基础重大政治问题的必答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要求努力在病有所医等“七个有所”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卫生健康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民生。我们必须站在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政治高度,以新旧动能的转换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共建共享。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等具体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解决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问题,并以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动实践,奋力写好湖北高质量发展“健康篇”。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满足群众更高水平健康需求的必由之路。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体现在卫生健康领域,一方面,人民群众不仅重视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水平,而且更加重视其提供的服务品质;不但要求治疗疾病,还需要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另一方面,在供给侧,提供高品质、有内涵的卫生健康服务,成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同时,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新的挑战。因此,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健康需求,需要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支撑,推动卫生健康事业整体高质量发展,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牢牢把握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突破,打造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强大动能。
  坚持问题导向。从发展的均衡性、新旧动能转换的力度、服务体系供给质量、人民满意度四个维度来审视,以高质量衡量,当前卫生健康事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一是医防发展不平衡。医防结合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防治策略未实现医防结合。二是预防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慢病科学化管理有待加强。三是预防接种服务的有效性不足。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无害化厕所建设等还不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
  在医疗服务方面:一是医疗资源配置城乡之间不平衡。二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错位、越位和缺位并存。城市医院、基层医院、乡镇卫生院、疾控中心没有形成整体联动格局,人才良性互动机制也尚未有效建立。三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进度不一。医疗机构控费的内生动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四是信息化手段未能充分发挥。群众就医排队时间长、候诊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三长一短”问题未有效解决。对医疗服务实施综合监管的智能监管体系还未覆盖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碎片化、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旧动能导致的。在这种动能主导下,患者只有生病了才到医院去治病,认为病治愈就实现了健康;医院把治疗疾病等同于维护健康,认为治愈病人越多社会贡献越大;政府则重点围绕解决老百姓的看病就医问题配置资源,对医疗资源配置多,对卫生健康事业其他方面资源配置相对较少。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将发展动能转换为集合式、整合化、可持续,以健康为中心的新动能。
  发力关键要素。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在卫生健康体系构建与制度设计,资源整合与机制联动,科技与人才保障等关键要素上下功夫。
  一是坚持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构建以“大健康”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世界卫生组织指出,100%健康=15%遗传因素+17%环境因素+8%医疗+60%生活方式。可见,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为此,构建“大健康”制度体系,应该以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涵盖提高健康水平、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在内的新制度体系。这个体系,在时间和对象上,覆盖所有人群,从生命孕育到生命终止。在维护健康主体上,从主要靠医院救治病人维护健康,转向政府、社会、行业和个人共同发力,尤其是政府要树立大健康整体观,注重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将健康政策融入万策。在健康干预策略上,坚持预防、保健、治疗“三位一体”,相互联动,协同发力。
  二是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大健康”制度体系的有效协同机制。重点建立健全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健康政府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卫生计生部门牵头、各部门各负其责、协调联动的大健康部门协同机制;建立健全以医保资金总额预付、结余留用为核心,以向基层和防控一线倾斜的薪酬制度为重点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以健康期望寿命、国民体质标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体育锻炼人数、慢病管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水质改善情况、公共安全、健康服务业规模等为重要指标、融入党和国家重大政策的大健康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管理,政府负主体责任、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健康考核机制。
  三是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保障作用,推动“大健康”体系创新发展。建立医企研融合创新平台,大力推动慢病防控、精准医学、智慧医疗等关键技术突破,着力落实创新药物开发、高端医疗器械运用及国产化、适宜技术推广、中医药现代化等任务,全力发展基因组学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疫苗、生物治疗等医学前沿技术。大力实施健康人才保障工程,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加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健康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
  努力走出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高质量发展的竞赛实质上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比拼。我们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奋力开创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着力完善卫生健康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在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上的“导航”作用。在政府治理层面,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支持、个人参与,优化健康支撑环境,保障健康公平,落实个人在健康维护中的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在体系建设层面,以健康促进为主线,科学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打破城乡、区域界限,明晰健康职能,使医疗卫生机构目标上一致、行动上协同、资源上贯通。同时整合医疗、公卫职能,组建健康联合体,推进公共医师团队建设,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一、二级预防一体化。在动力机制层面,以总额预付、结余留用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动力,完善预防—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构建医防结合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旧动能”的负效应。同时改革人才培养制度,实施同质化医学教育;坚持以用为本,发挥薪酬、职称等的激励作用,健全人才柔性流动支持政策。在监督评价层面,构建覆盖全人群的健康全要素监测与评价体系,综合评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健康状况,有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改善全人群健康状况。
  (二)更好发挥公共卫生支撑作用。完善防治策略,更加注重一级预防。建立有效联防防控、群防群控机制,积极应对新发传染病和输入性传染病。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强化重大疾病的监测预警,建立有效的应急体系。加强免疫预防知识的宣传普及,进一步提高疫苗接种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和人群覆盖率,保证疫苗接种质量,有效降低疫苗针对疾病的发病率。将农村卫生工作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加强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建设卫生城镇、健康村镇,打造健康优美人居环境。
  (三)更加注重医疗服务提质增效。全面构建基本医疗服务标准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医疗质量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大力推进以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绩效评价体系为抓手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医疗服务智能监管,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实施全过程、全领域、精细化、链条式监管,实现医疗服务的合理化和精细化,科学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同时,通过医院评审评价和重点专科建设促进核心制度落实,通过质控中心建设加强质量控制,夯实基础医疗质量,筑牢医疗安全底线。建立健全预约诊疗、远程医疗、临床路径管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开展智慧医院建设。
  (四)不断壮大健康服务新主体。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延伸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齐急救、精神、康复、护理、养老等短板领域,提高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培育中医药特色、康复疗养、休闲养生等健康服务新业态。吸引国内外一流医疗服务品牌,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发展特色健康产业集聚区。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计划,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探索发展网上医院、掌上医院等模式,支持第三方机构建立医学影像、检查报告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推动健康服务模式变革,大力发展精准化新型诊疗服务、数字化协同医疗服务,建设覆盖基层的远程和移动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五)提高弱势群体生命和生存质量。加强各部门和各制度间的有效联结,进一步完善“四位一体”的健康扶贫模式,进一步深入实施“三个一批”行动计划,进一步深化“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结算惠民措施,形成保障合力,减轻贫困居民看病就医负担,在精准脱贫中体现医疗服务新作为。
  (六)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的“三个不会根本改变”的重要论述。加快实现“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提升素质和优化结构并举转变,由管理为主向更加注重服务家庭转变,由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向政府、社会和公民多元共治转变”的“三个转变”。推动人口政策与户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经济社会政策衔接配套。有效扩大妇幼健康服务供给,通过优生优育、防止出生缺陷、降低孕妇、婴儿死亡率等提升人口素质。改革服务管理方式,构建以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为主题的家庭发展政策框架。重点优化抚养比结构、性别比结构及人口分布结构。■
  (作者系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书记)
  本栏目编辑:姜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