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政治建设与社会治理

“联校网教”破解均衡教育难题

(发布时间:2019-08-08)

咸宁市教育局

  咸宁市地处幕阜山脉连片贫困区,教学点多,分布散落,全市共有中小学726所,其中教学点219个。教学点的孩子主体是贫困家庭的子女,如何让全市农村偏远地区学生都能共享教育资源,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近年来,我们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浪潮,在“联校走教”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相互联合的学校、教学点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教研,探索出 “联校网教”新路。
  从2013年开始,咸宁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始探索让相互联合的学校、教学点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教研的教学模式(简称“联校网教”)。在通山县先期试点基础上,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陆续将该模式推广到崇阳、通城、咸安,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师生、家长的肯定。2014年,咸宁市被教育部列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联校网教”得到教育部高度关注,教育部领导多次到“联校网教”现场观摩指导。2015年5月,“联校网教”代表湖北省参加国际教育信息化会展,获得好评,当年底我市咸安区、崇阳县、通城县、通山县被省教育厅批准成为“湖北省教学点利用信息技术开齐开好课试点单位”。2016年5月24日,全省教学点网校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2017年9月18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其中大篇幅推介咸宁市崇阳和咸安“联校网教”工作情况。2018年4月,崇阳“联校网教”模式作为全省唯一项目推荐到教育部参评联合国“哈马德国王奖”。
  一、加大财政投入,构建共享平台。近几年,我市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共投入资金2亿元,初步完成咸宁市教育公共云服务平台基础工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89所学校开展 “联校网教”, 679所应用数字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学校覆盖率达93.7%,我市数字教育资源应用于课堂的比例达到63%。我市多个县(市、区)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引进三大电信运营商参与我市教育信息化网络光纤接入工作,宽带网络接入率达到97.5%(教学点除外)。
  二、加强统筹协调,完善运行机制。市县教育局分别成立“联校网教”领导小组,明确分工,细化责任。各县(市、区)教育局组建“联校网教”教学教研专班,建立专项教学管理、教学效果评估机制,保证“联校网教”常态化。全市进一步整合政策资源,健全“联校网教”运行保障机制,重点从硬件软件、教学环境、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绩效评估、机制体制等六大方面进行建设与完善。咸安区建立“政府主打,教育配套,学校自筹,社会捐助”教育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崇阳县大力推进教师开展网教,做到进课程表、进工资表、进考核表。各联校严格按照统一课表时间上课,有统一课程效果评价标准,统一纳入教师绩效工资评价和评先表彰评价体系,结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大力推进网络教研,逐步建立“联校网教”全市统一管理系统和技术维护体系,全市统一资源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互通,搭建全市统一管理维护平台,做到“一强化”“三统一”,即强化政府行为、发挥市场作用,资源统一管理、课程统一安排、教研统一开展。
  三、坚持因地制宜,打造亮点品牌。坚持“一县一品牌、一地一特色”,探索多种“联校网教”模式。
  分散式“联校网教”模式。如:通山县主要在乡镇中心校与周边教学点进行“联校网教”,着力解决开齐课的问题。“联校网教”以联校为依托,在联校本部设立教师演播室,搭建远程授课平台,在初小或教学点设置远程授课终端,再利用宽带网络把教师演播室与各教学点连接起来,教师在演播室内即可实现多点教学。目前,该县建成“班班通”1050个,配置教学点数字化教学资源90个,建设计算机教室85个,建设“联校网教”点36个,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有了显著提升。
  专递式“联校网教”模式。如:崇阳县集中优秀教师把偏远农村学校和教学点的音乐、美术等专业性强的课程开好,帮助提高全县相关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集中式课堂把全县22个教学点的全部音乐、美术、英语课开齐开足,共计311节,10个主讲教师平均每人每周授课约15节,受益学生达到720人。
  集中式“联校网教”模式。如:通城县对互动性要求不多又缺乏这类教师的课程,如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县中心学校建一间主播教室同步对全县“联校”学校学生进行授课,开好特色课。该县2016年投入资金110万元,在17个教学点开展“联校网教”试点工作,课程开设以“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音乐、美术为辅。
  同步式“联校网教”模式。咸安区打破原有的学校隶属关系,将城区优质中心学校与各教学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实体建制不变、基于网络架构”的虚拟数字校园,通过“同步课堂”方式解决农村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的问题。咸安区通过“数字学校”项目,建成教学共同体7组,其中同步互动混合课堂6组、同步互动专递课堂1组,共覆盖区内27所教学点和初小,惠及634名学生和42位农村教师。
  四、突出应用实践,促进均衡发展。近几年,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应用”二字上做文章,从应用出发,建用有机结合,有效相融,推动我市教育正向循环,实现螺旋式提升。近两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培训,推进“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80%开展“联校网教”教学点可开齐课、开足课、开好课,农村留守儿童也能享受到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联校走教”到“联校网教”,减轻了走教老师的教学负担,让老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管理和教育教学上,师资利用率显著提高。同时,开展“联校网教”,让教学点同步拥有了优秀教师上课,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我市中小学特别是教学点的信息化教学的普及应用,促进各级各类“联校”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水平得到普遍提高,让偏远山区的孩子少花钱、读好书的做法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满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