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政治建设与社会治理

一座小山村的精细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19-12-13)

中共黄冈市委政研室调研组


  英山县杨柳湾镇河南畈村地处大别山腹地,位于鄂皖三县交界,人口462户、1801人,人均耕地面积0.7亩、山林面积3亩,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典型山村。今年7月11日,省委书记蒋超良到英山县开展主题教育调研,在河南畈村了解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情况,对村庄环境整治效果予以肯定。
  一个曾经“好男不去当村干、好女不嫁河南畈”的后进村,如何转变为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党支部;一个曾经“一穷二白、家徒四壁”的负债村,如何转变为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一个曾经“晴天尘土扬、雨天泥泞涧”的脏乱村,如何转变为省级生态村。近期,我们带着这三个疑问,深入河南畈村“解剖麻雀”。调研发现,这样一个普通山村能够实现三大转变,最特别之处在于他们“把村集体当作家一样经营”,在“精细”二字上持续用功,一步一步厚实“家底”、兴旺“家业”、涵养“家风”,走出了独具特色的精细发展之路。
  一、精打细算过日子。河南畈村人坚持自力更生、勤俭持村,时时处处“精打细算”,事事项项量入为出,打好“开源、增收、节流、减支”组合拳,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日积月累、由负转正,2018年收入为25.4万元,村级固定存款达到110余万元。一是清资开源。对应归村集体所有的资产资源资金,分类造册登记,理顺产权关系,依法收回长期低价承包或被侵占的集体“三资”,核定集体山林1839亩,水面面积25亩的小二型水库一座,集体板栗园67.5亩、茶园89.13亩、茶厂厂房2处,村集体从“手无寸铁”转变为“手握重资”。依托“三资”清理,锁定并化解村集体历史遗留债务39.13万元,减少了债务负担。二是经营增收。对村集体资源资产采取竞争性发包、租赁,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保值增值、还权赋能、优化配置,集体茶园每亩承包价增长到263元,水面租金每年5000元,板栗园每年租金1333元,进一步拓宽了村级增收渠道,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抢抓第一轮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先机,村集体1839亩山林经过三轮竞争性拍卖,获取林地和林木一次性流转金45.8万元,发包价比最初的8万元增加了37万多元。利用占地9.3亩的村集体茶厂开展重资产招商,引进湖北邓村绿茶集团建设加工基地,村集体年收租金12万元。争取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支持,199亩集体林地累计获得国家补贴50余万元。三是严管节流。严格执行村级“三资”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坚决做到收支两条线,严禁举债行为,管好每笔账,用好每分钱,把资金花在“刀刃上”、花在透明处,每年基本做到收支相平。四是审计减支。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自主审计制度,先审计再结算,不搞无用建设,不铺张浪费,不多花冤枉钱。主动邀请财政、审计等专业机构对村级建设工程开展审计,节约开支80多万元。
  二、精耕细作兴家业。按照“以茶为主、多业并举、整村推进、特色发展”的思路,持之以恒打造茶叶专业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英山云雾茶)。一是一门心思做强茶产业。着眼调结构、增效益,全村改种粮为种茶,实行“茶叶下大田”,创新村建户管模式,发展茶园1388亩,户平茶园面积3亩以上,每亩年产值超过3000元。围绕提升产业链、价值链,兴建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手工作坊10余个,年生产干茶540多吨。邓村绿茶投资480万元建成的全自动化生产线,年加工绿茶200吨,以公司为龙头、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基地为依托,吸纳贫困户和村民加盟,每斤茶叶收购价高于市场价0.1元左右,带动每户茶农年增收1000元以上。二是一本规划做靓美丽乡村。坚持规划先行,聘请华中师范大学专业规划团队对全村集中居住20户以上的垸落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农村住宅146户。下大气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垸通组硬化道路、安全饮水、通信网络、生产生活用电覆盖率达到100%,环村公路拓宽至5米变单车道为两车道。聚焦“三清两治两改”打好人居环境改善首仗,拆除旱厕388个,新建大公厕2个、组厕21个、改厕296个,通过“三减、四加、五乘、十二除”将村级垃圾场变身为村民大花园,依托公益性岗位对全村河库实行分片管理,启动农村污水分散式处理建设,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垃圾治理体系。三是一个理念做优融合文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大别山·茶叶谷”茶文化旅游景区,投资400余万元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标准级的茶文化广场,经常性组织开展唱采茶戏、画茶画、赏茶技等茶艺活动,鼓励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售卖土特产,逐步变村庄为景区、变农舍为农家乐、变村民为老板,端稳茶业致富杯,吃上生态发财饭。谋划建设康养小村,村集体以资源入股方式合作分红,融合发展茶、旅、康多种业态,实现稳定长期受益。
  三、精管细护育新风。一是在建强支部中锤炼实干党风。设置村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先锋岗等四个层面组织网络,建立后备干部全过程全方位参与村级事务的培养机制,保持村干部队伍稳定更新,村“两委”一班人一干就是27年,取得了班子稳、支部强的良好效果。创新设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三个产业党支部,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带动生产增量、加工增收、销售增值。以规范党内组织生活和“设岗创星”星级指数管理为载体,对党员评分定级、挂牌亮星、典型推介,激发先锋模范作用。实行党建联抓、阵地联建、服务联做,推动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为村级发展把脉献计、争资金跑项目。二是在为民服务中凝聚和谐村风。村干部始终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推行“开门二十事,服务‘110’”工作制度,建立干部包组、党员联户的工作机制,做到“家有病人过去看看,家有纠纷出面劝劝,家有急事帮着干干,有事没事常去转转”。“有困难找干部、要信访找支书”成为全体村民的共识,连续26年无一例越级上访、非法上访。借力能人回乡创业“千人计划”,对接动员本村60多名在外能人出点子、谋路子、捐票子,先后收到200多万元捐款用于村级建设。三是在和谐治理中培育淳朴民风。以乡村治理能力建设、平安乡村建设和文明乡村建设为引领,制定《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思想道德协会、红白理事会、清洁家园互促会等群众组织,建立村史馆、图书室,构建自治有规、法治有方、德治有道的乡村治理体系。定期举办“道德讲堂”,持续开展“星级文明农户”“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脱贫之星”评选活动,把身边的凡人善举挖出来、评出来、讲出来,把群众的荣誉感上进心激发出来,汇聚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支部一动员、群众就响应,仅用3天时间拆除了4家占道店铺、2个排放不达标茶厂。在良好党风村风民风的熏陶下,全村上下形成了创新创业光荣、当老板搞个体的浓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