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政治建设与社会治理

宜都: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3-01-30)

湖北省法学会 中共宜都市委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策部署,2019年9月,我省在宜都市开展“强化全民思想政治基础和现代化信息平台建设,强化基层治理队伍基础,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简称“双基强化、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试点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政法委的关心指导和宜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省法学会组织省司法厅、省民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等14家单位和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专家到宜都实地调研指导。通过两年多的试点,宜都市基层治理经验入选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荣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2020—2021年度湖北发展研究奖”三等奖,入选“湖北省政法改革十大典型案例”。中宣部“学习强国”、中央政法委“长安网”、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网”、《湖北日报》等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纷纷宣传报道。
  一、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基层社会治理“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宜都市在试点工作中,始终强化党建引领,确保基层治理正确方向。一是把党组织建在网格。成立494个“网格党支部”,实现党支部对网格的全覆盖,整合网格党支部、村民小组、网格的资源和力量,打通了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二是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按照“党性强、带富强、服务强、理事强、自律强”标准,从网格员、组长、复原退伍军人、产业带头人以及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回村居住的优秀党员中,优选培育100名“五强”党支部书记,形成了先进带后进的“头雁效应”。三是组织开展“磁铁党支部”创建。在全市推广五眼泉镇弭水桥村的“磁铁支部”经验,组织各党支部深入开展“群众评党员”“支部微家”活动,把“讲台”让给群众;依托设立楼栋党小组,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双考核”活动,把“话筒”捧给群众;发起成立禁赌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把“法槌”交给群众,让党支部像磁铁一样紧紧把群众凝聚在周围,绘就服务群众的最大同心圆,打造村民利益共同体。四是推动党的力量和资源有效下沉。全市6886名党员干部下沉到338个小区亮身份亮服务亮职责,广泛搭建起最基层党组织与群众沟通交流的平台,让群众身边有党员,党员心里有群众,充分发挥下沉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有效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
  二、坚持化风成俗,夯实群众思想根基。群众既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受益者,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夯实群众思想根基,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内生动力。宜都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人情风、带彩娱乐、文化生活匮乏等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引领,把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摆在重要位置,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整合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科技馆等群众文化单位和烈士纪念馆等教育资源,在乡镇、村(社区)普遍建立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民俗文化践习基地、农家书屋和田间课堂,打造展馆陈设“可见”、浸润体验“可感”、实践活动“可参与”的以文化人方式,让人民群众时时处处感受到先进文化就在身边,不断接受先进文化的滋养。二是开设市乡村三级道德法治讲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作为基本内容,组建20多个道德法治宣讲团定期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三是开展“四季文化节”。即:春季开展“春和风尚节”,评比表彰选树典型;夏季开展“夏韵艺术节”,倡导“劳动美”“颂党恩”;秋季开展“秋思读书节”,引导村(居)民利用闲暇读书,集中展示全民阅读成果;冬季开展“冬艺健身节”,举办农民运动会。让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牢牢占据人民群众业余生活的主阵地。沉浸式分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内化为市民的文化素养,外化为市民的文明行为,固化为全民的自觉行动。群众从内心更加信赖政府,主人翁责任感油然而生,民主、法治与道德意识进一步增强,社会文明程度逐渐提升。
  三、坚持同向发力,推进“三治”深度融合。“三治”融合重在于“融”,要点在“融”,难点也在“融”,“融”既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宜都试点发挥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的功效,努力形成1+1+1>3的效果。一是推进“三治”融合。在自治中体现法治,比如对全市155个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进行合规性审查;在法治中体现德治,比如举办市乡村三级道德法治讲坛;在德治中体现自治,比如建立道德评议会,对村级好人进行奖励,对文明风尚加以引领。二是推进队伍融合。推行公检法司工作人员和律师进村,配齐配强155名“法治村(社区)主任”,使基层自治组织增添了法治“硬实力”。全市通过培育和发展507家社工组织、行业商会、志愿服务队伍等公益性社会组织,推动闲散的社会治理资源成为基层法治工作队伍的有益补充。三是推进机制融合。按照“一户一档”对全市10万余户家庭建立文明诚信档案,实行积分制管理,将积分与集体股份分红挂钩,与享受办事优惠便捷的13项激励措施挂钩,“小积分”撬动了“大治理”。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宜都法治体系建设多领域,融入法治宜都建设全过程各方面,融入科学立规、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个环节,创新提炼出以“勤、孝、净、诚、和”为主题的“五美”文化、相继推出108名“五美之星”,提高了群众“学法、守法、懂法、用法”的意识,形成了以德润法、以法弘德的良好效果。
  四、坚持共同缔造,激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不先入为主、不好大喜功、不急于求成、不包办代替、不就事论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一是组织群众决策共谋。通过发动群众组建村(居)民红白理事会,把民间送礼的条件、金额限制张榜公告,狠刹民间送礼人情风,有效减轻了村民负担。二是组织群众发展共建。在加快环境整治、道路修建等民生工程建设上,通过动员一大批能人返乡,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筹集社会资金1188万元,有效地解决了公共基础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三是组织群众建设共管。通过建立乡贤治理机制,让“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积极发挥作用,建立起城区“一刻钟”、农村“半小时”六支(宣教、文体、科技、卫健、法律、便民)9万多人的志愿服务队,延伸了公共事务管理的神经末梢。四是组织群众效果共评。通过选树370名宜都“道德模范”“宜都好人”,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让效果共评成为正向激励的“风向标”。五是组织群众成果共享。2021年以来全市涌现出3万多户十星级文明户、2个全国文明村、1个全国文明乡镇,宜都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
  五、坚持科技赋能,提高基层社会治理倍增效应。实施科技赋能、用好互联网优势,努力探索适应智慧治理的发展路径,是基层政府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是“建平台”。自主研发“宜都一家亲”手机APP,集五大板块(互助服务、平安守护、阳光政务、热点资讯、我的一家)于一身,汇四级(市、乡、村、网格)响应于一体,按四大流程(分流、转办、督办、考核)抓落实,全市13.6万多市民完成网上注册,广大群众实现“一机在手、万事无忧”。仅2021年就发布信息2万多条,受理群众需求6518件次,群众满意度达98.5%。二是“广连通”。打破部门壁垒和信息孤岛,整合农业科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法律服务、应急救援、网格管理等网上服务和部门资源,实现各类数据互联互通,建设功能更加强大、数据更加全面准确的人口库、法人库、空间地理信息库、基础资源数据库和信用体系库,让群众“一点鼠标、纤毫毕现”。三是“强应用”。分级建立智慧治理应急指挥中心,实现市乡联网,推进“雪亮工程”的8172个视频探头的进村入组,对城市网格员社区E通功能模块提档升级,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智慧治理机制,实现“一网巡查,天下无贼”。
  六、坚持服务大局,以高效能治理助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是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保障和基础支撑。如果没有高效能治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难以妥善解决,发展环境就可能恶化。应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高效能的社会治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既安全稳定又充满活力的生活环境,提供群策群力、争先恐后、放开手脚谋发展的发展环境。比如五眼泉镇弭水桥村过去曾是全市闻名的贫穷村、落后村,环境脏、乱、差。宜都市将该村纳入基层社会治理试点村,从整治村容村貌开始,强支部、聚人心、揽人才,行自治、推法治、讲德治,村里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从该村出去发展的党员刘大卫,对家乡的变化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决定回本村发展,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发展柑橘、旅游和茶叶产业,短短几年时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0多万元,村里再用集体经济收入反哺社会治理,加大公共服务等投入,该村不仅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而且成为全国乡镇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就全域来讲,高效的社会治理有力促进了市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宜都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中位次稳步提升,从2021年的77位提升到2022年68位。宜都百强进位的过程,就是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的过程,就是让百强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的过程,就是以高效能治理助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