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实践及启示

(发布时间:2016-12-24)

王润涛

  前不久,省政府调研组到浙江省杭州市梦想小镇和云栖小镇、嘉兴桐乡市乌镇,绍兴诸暨市大唐袜艺小镇和柯桥区黄酒小镇等地考察学习特色小镇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并与浙江省政府及发改委等部门进行了座谈。通过此次专题学习考察,浙江理念之新、工作之实、机制之活、成效之大,给我们强烈的冲击,也让我们认识到湖北发展的差距和追赶的压力。

  一、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可学可用可复制,值得借鉴推广

  浙江提出“特色小镇”这一理念和战略,既源起于发达国家的经验,更是对自身发展难题的破解,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一种新探索。浙江只有10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空间资源有限,要素资源紧缺。长期以来,浙江人长袖善舞,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从块状经济、县域经济,到工业区、开发区、高新区,再到集聚区、科技城,无不是试图用最小的空间资源达到生产力的最优化布局。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当发展触碰到“天花板”,当旧有路径难以为继,靠什么完成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如何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浙江的选择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需要载体。浙江试图找到一个能落地、效果好、带动强的工作抓手。瑞士的达沃斯小镇、美国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法国的普罗旺斯小镇、希腊的圣多里尼小镇等,虽然体量都不太大,但十分精致独特,建筑密度低,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对浙江领导层颇有启迪。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判断: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是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激发创业创新的重要平台,是创新性供给与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对接,契合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和历史文化传承。浙江省委决定把建设特色小镇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的重要一招,明确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同年4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

  在浙江,特色小镇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拥有“独特气质”。

  ——内涵概念“非镇非区”,是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镇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是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集成产业高端要素,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集聚空间。浙江的特色小镇多建设在城乡结合部,就是根据生产力优化布局的要求,在特定而有限的空间里,既云集市场主体,又强化生活功能配套与自然环境美化,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一句话,“特色小镇”是产业创新升级的发动机,也是开放共享的众创空间。

  ——产业定位“一镇一业”,突出“特而强”。产业发展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首要目标。“特”是指每个特色小镇都要锁定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7大新兴产业,以及茶叶、丝绸、黄酒、中药、木雕、根雕、石刻、文房、青瓷、宝剑等历史经典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而不是“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是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比如,云栖小镇、梦想小镇同在杭州,两者都是信息经济特色小镇,但云栖小镇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为特色,而梦想小镇主攻“互联网创业+风险投资”。“强”就是每个小镇都要紧扣产业升级趋势,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引进行业领军型团队、成长型企业,培育行业“单打冠军”,构筑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产业创新高地,成为新经济增长点。这能有效避免各地重复投资、出现新的产能过剩。

  ——功能集成“紧贴产业”,力求“聚而合”。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汇聚,是特色小镇区别于工业园区和景区的显著特征。“聚”就是所有特色小镇都要聚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合”就是四大功能都要紧贴产业定位融合发展,要从产业转型升级中衍生、延展出旅游、文化,并完善好社区功能,而不是简单相加,做“产业园+风景区+博物馆”大拼盘。如绍兴市以绍兴老酒发祥地——东浦古镇为基础,建设集黄酒产业、黄酒文化、古镇文化、水乡文化、名人文化为一体的黄酒小镇,突出“文化+旅游+工业”的特色,不仅建博物馆展示文化内涵,还开放生产流水线,让人们直接体验制造与设计之美。在大唐袜艺小镇,宣传员强调,这里不是“袜业小镇”而是“袜艺小镇”,因为袜业只是保暖功能,而袜艺却是一种时尚和艺术品。小镇分别规划了智造硅谷、时尚市集、众创空间三大区域,其中时尚市集是小镇的智慧中枢和文化旅游区,融科技研发、文化讲座及小型音乐会、街头文艺表演、创意比赛等于一体,实现传统袜业向时尚产业转型,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攀升。

  ——形态打造“突出精致”,展现“小而美”。特色小镇“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首先,骨架小。规划空间集中连片,规划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原则上不能超出规划面积的50%,多留白、多植绿。其次,颜值高。所有特色小镇都要嵌入旅游功能,要建成3A级景区,其中旅游产业特色小镇要按5A景区标准建设。再次,气质美。从小镇功能定位出发,强化建筑风格的个性设计,展现出小镇的独特气质,原则上不新建高楼大厦。

  ——运作机制“破旧去僵”,做到“活而新”。市场化机制是特色小镇的活力因子。“活”就是建设机制活。运作之初,浙江省政府就设立了灵活的竞争规则:特色小镇创建不采用传统的审批制,而是用宽进严定的“创建制”代替审批制。简单说,就是明确目标,竞争入队,中间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最后验收命名,达标授牌。彻底改变“争个帽子睡大觉”的旧风气。建设上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机制,摈弃政府大包大揽。基础设施以政府投资为主,具体项目以企业投资为主。比如,云栖小镇就是以阿里云平台为基础创建的;梦想小镇里300多亿元风投基金蜂拥而至;在黄酒小镇产业片,塔牌厂区、会稽山厂区、黄酒特色商业区、生态田园观赏区等区域处处体现了企业主导市场的原则。“新”就是制度供给新。扶持政策有奖有罚,运用“期权激励制”和“追惩制”双管齐下的办法,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按实际使用建设用地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用地奖励指标;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缴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浙江将特色小镇定位为综合改革试验区,对于国家和省里的改革试点,允许特色小镇优先上报、优先实施、先行突破,为其创造宽松的环境。强化服务,政府部门当好“店小二”。如省发改委为特色小镇争取到国家专项建设基金6.5亿元;多家银行将特色小镇单列科目;国土厅开辟绿色通道,为特色小镇分别预拨200—300亩土地指标;工商部门搭建网上登记平台,让小镇的创业者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工商登记,放宽商事主体核定条件,实行集群化住所登记,现代服务企业租赁一张桌子就能注册公司。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小镇建设,顶层谋划、高位推动。省委书记夏宝龙领衔基金小镇建设;时任省长李强亲自命名“梦想小镇”,先后9次在梦想小镇蹲点调研;常务副省长一一听取每个特色小镇的规划论证。每季度举办一次现场推进会,营造各小镇“比学赶超”的创建氛围。按照规划,浙江将用3年时间投资5000亿元打造100个特色小镇。从去年1月开始实施到现在,浙江已公布两批79个特色小镇省级创建对象、51个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名单。首批37个特色小镇吸引了3300多家企业,引进1.3万多名人才,完成投资480亿元,其中4个小镇投资超过20亿元。

  二、湖北特色小镇建设既有基础也有差距,需要奋起直追

  以浙江为镜反观湖北,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这些年省委、省政府一直在花大力气推动重点镇和特色镇建设。比如,支持口子镇建设、培育旅游名村名镇、在全省21个镇开展“四化同步”试点,等等。总体来讲,我省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展现出一定的特色,形成了以黄梅小池开放开发、恩施龙凤扶贫开发、钟祥柴湖振兴发展为代表的典型示范,黄陂汉口北、监利福娃、夷陵龙泉、仙桃彭场等地方产业已经聚集成势。忧的是,发展定位不准,缺少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规划水平不高,对文化和生态挖掘不够;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体制机制不活,发展模式和管理水平滞后……受这些问题的困扰,我省特色小镇发育不够充分,潜龙在渊,腾飞尚待时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浙江,但不能照搬照抄,关键是借鉴其理念和机制,立足湖北的实际,找到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为此,我们建议:

  (一)强化战略谋划,把特色小镇建设纳入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

  提升战略层级。加快发展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氛围浓厚、生态环境优美、体制机制灵活、宜居宜业宜游的小镇经济,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已经列入全国“十三五”发展规划。7月初,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到2020年,全国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今年的申报工作已经展开。这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建议省委、省政府将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到省级战略层级,把它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抓紧启动相关工作。在工作层面,建立省级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并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对重大事项和问题进行会商。

  把握核心内涵。湖北与浙江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发展实力和政务配套环境还有较大差距。湖北的特色小镇建设,不是把过去的产城融合发展成果全部推倒重来,而是利用原有的小城镇建设和产业园区发展基础,利用湖北独特的文化优势、科教优势、生态优势,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引导高端要素集聚,推动经济创新发展。核心目标是让一批落后产能凤凰涅槃、一批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这是十分契合“四化同步”“五化协调”和“创业创新”发展要求的。对湖北而言,还有一个认识的深化过程,还需要准确把握特色小镇的内涵和理念。建议省委、省政府适时召开高规格的会议进行宣传发动。

  (二)注重规划引领,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千城一面、同质竞争。

  统筹目标进度。把质量摆在特色小镇建设的首位,坚持数量服从质量,不求多,只求精和特,防止一哄而上,创一处成一处,打造经典品牌。建议特色小镇按照“宽进严定、分类分批”的原则统筹推进,省级特色小镇总数3年内力争达到50个左右,实现“引领示范一批、创建认定一批、培育预备一批”的目标。

  准确产业定位。特色小镇建设不是开功能混杂的“百货店”,也不能搞传统低端的“大路货”,而是瞄准信息经济、国家存储器、旅游休闲、文化创意、汽车、纺织、高端装备制造、环保等战略重点产业,兼顾茶叶、白酒、水产品加工等历史经典产业以及地域特色产业,并选择一个具有当地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细分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使之成为支撑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大产业,真正创造有效供给。

  突出规划先行。特色小镇规划不是单一的城镇规划或园区规划,而是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因此,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摒弃“贪大求洋”“大拆大建”的做法,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合理界定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与产业支撑力,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结合资源禀赋条件,联动编制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三化驱动”,项目、资金、人才“三方落实”的建设规划。

  (三)精选运作模式,在市场中找资源、找出路。

  扩大投资强度。每个特色小镇均要谋划一批新的建设项目,省级特色小镇3年内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应达到30亿元以上(不含商品住宅和公建类房地产开发投资),金融、科技创新、旅游等产业以及茶叶、白酒等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投资额可适当放宽。突出实体经济投资,防止单纯搞房地产开发。

  突出企业主体。特色小镇的成败不在于政府是否给帽子、给政策,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动力,市场是否有热情。因此,特色小镇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揽,必须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好编制规划、保护生态、优化服务,不干预企业运营。要摒弃“先拿牌子、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的传统做法,引入有实力的投资建设主体,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要创新融资方式,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路径,加大引入社会资本的力度,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小镇建设。每个特色小镇均应明确投资主体,投资主体可以是国有投资公司、民营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建议整合中央在鄂投资企业、省级投融资平台、省内民营企业的力量,组建特色小镇产业联盟。

  实行优胜劣汰。实施“创建制”,重谋划、轻申报,重实效、轻牌子,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宽进严定、动态管理,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形成“落后者出、优胜者进”的竞争机制。实施“期权激励制”,转变政策扶持方式,从“事先给予”改为“事后结算”,对于验收合格的特色小镇给予财政返还奖励。实施“追惩制”,对未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实行土地指标倒扣。

  (四)提供政策保障,营造浓厚发展氛围。

  加强用地保障。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和利用低丘缓坡资源,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积极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结合城乡规划修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优先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用地。对符合产业导向、属于优先发展且用地集约的工业用地项目,可相应降低土地出让起价。

  项目资金扶持。省级特色小镇范围内的建设项目整体打包列入年度省重点项目的,所含子项目可享受省重点项目优惠政策。省级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市州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减半返还给当地财政。对省级特色小镇内为服务特色产业而新设立的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政府给予资助。建议在长江产业母基金中设立特色小镇建设子基金。■

  (作者系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本栏目编辑:姜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