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一城一镇一村看蝶变

(发布时间:2019-12-19)


  ——全国党刊联合采访走进天津
  本刊记者 贺钢祥
  金秋十月,行走在津沽大地。蜿蜒流霞的海河,贯穿东西、气势如虹;船来车往的天津港,天蓝水碧、客货盈门;秋色渐浓的中新生态城,树木林立、花香四溢……
  10月22—24日,本刊记者跟随“壮丽70年·高质量发展看天津”主题采访团,奔赴天津调研采访,探寻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发展的经验。一路采访,一座城、一个镇、一小村的华丽蝶变,带给我们诸多启迪。
  盐碱荒地蝶变智慧新城
  采访团走进天津滨海科技馆,仿佛一下子进入了未来之城:长征5号火箭模型、“海翼”水下滑翔机、舞屏幕机械臂、智能机器人……许多高端科技产品在这里竞相展示,令人倍感振奋。
  可谁曾想到40年前,滨海科技馆脚下还是一片荒凉的盐碱地。
  时光荏苒。1984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渤海湾一片盐滩上成立。如今,翻开天津市地图,这片盐碱地已发展成拥有“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东疆保税港区、生态城”五个经济功能区的智慧新城—滨海新区。
  这片曾被邓小平同志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的热土,靠什么从无到有?又靠什么在时代的发展中勇立潮头?
  滨海新区天河科技园区内,一幢橘红色外墙的大楼静静伫立,外墙上“天河”两个大字格外醒目—这里是由滨海新区和国防科技大学共同建设的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中国首台取得世界第一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三号”原型机系统均落户于此。
  走进超算中心一楼的机房,只见百余台黑色机柜整齐排列,耳边随之传来一阵“嗡嗡嗡”声—“天河一号”正在高速运转。眼前的“天河一号”曾创下世界纪录协会有关超级计算机方面最快运行速度的世界纪录。
  超算中心系统管理部主任冯景华向采访团介绍,“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用途广泛,可以算天(大飞机与航天器、气象预报、气候变化等)、算地(油气勘探、地震模拟与抗震分析等)、算人(基因科学、新药研发等)。
  目前,在“天河一号”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大数据、云计算企业在周边落户,形成了“天河产业园”—构筑起滨海高端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
  科技创新唯在得人,为了让像冯景华一样的创新创业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滨海新区实施了系列人才计划:2017年,滨海新区出台了“鲲鹏计划”,实施25条集聚人才创新发展的政策,对海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实行重奖;落实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设立专门窗口,为各类人才办理户口准迁证。仅2019年上半年,滨海新区就发放准迁证3.5万张,落户人才3.3万人。
  “众人拾柴火焰高”。除了依靠自主创新,滨海新区还积极融入京津冀发展大战略,做好协同创新文章。
  2016年11月22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下简称“科技园”)正式揭牌,成为我国唯一跨省区市的全面改革试验区,滨海新区创新发展再次迎来新的机遇。
  科技园不设行政级别,副主任以下岗位全员聘任,园区管理充分自主,科技园从诞生之日起就自带创新基因。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让有创新梦想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到创新事业中”的叮嘱,科技园在完善创新创业配套服务上可谓“无微不至”:完善科技园行政审批中心建设,为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建设天津(滨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着力吸引海外人才、聚焦高新技术项目;引进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打造集知识产权申报、保护、运用、管理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引进“双创导师”,对企业发展进行一对一辅导;建设配套“白领公寓”,以低于市场价保障企业需求……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截至今年9月中旬,科技园注册企业数量已达1241家,注册资金123.44亿元。
  如今,在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展示中心参观,飞腾芯片、水下机器人、人工智能配电网带电作业机器人、无人机集群智能控制系统……各种“硬核”科技产品充分印证着协同创新在这里结出的累累硕果,令前来参观者感叹不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我们国家再往前发展也要靠自主创新。从“盐碱荒地”到“智慧新城”,滨海新区依靠创新走到现在,又靠创新走向未来。这其中既有自主创新、以我为主的坚持,也有协同发展、实现共赢的智慧。
  创新点亮未来,滨海新区,未来可期、大有可为。
  沉寂古镇蝶变精品小镇
  2019年7月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杨柳青文旅小镇成为16个精品特色小镇中唯一一个凭“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新平台”经验入选的小镇。
  “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位于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古镇,地处京畿要冲,现为西青区人民政府驻地。过去,杨柳青古镇依靠京杭大运河而兴起,因一张杨柳青年画而闻名,曾出现“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机器印刷的普及,杨柳青年画也一度濒临失传的危险。2006年5月20日,杨柳青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
  沉寂多年的杨柳青古镇何以重获新生?其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呢?
  站在杨柳青古镇风情街旁的石拱桥上眺望,修葺一新的南运河波光粼粼,犹如一条玉丝带贯穿古镇。环视运河两岸,柳树青青,一侧的古建筑青砖灰瓦,古色古香,古城韵味扑面而来。
  在杨柳青年画博物馆,记者看到了木板年画的资深艺人霍庆顺。2007年,他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曾多次随“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团”出国交流。在现场,霍庆顺向采访团详细介绍杨柳青年画的悠久历史、制作要点,并现场展示木板年画制作中“印”的技艺。
  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是关键。近年来,为有序推进杨柳青年画振兴工程,除了挖掘发现像霍庆顺这样的文化传承人,从2000年开始,西青区将杨柳青年画艺术纳入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教材。2013年在西青区电视大学成立了年画艺术专业班,免费招收学员。此外,西青区还与天津师范大学合作建立年画人才基地,开设雕版艺术研修班,聘请杨柳青年画国家级雕版传承人担任主讲老师和艺术顾问。
  在抓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杨柳青古镇还在积极探索如何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建设文旅小镇,规划修复、修建了御河景区、石家大院、安家大院和如意大街等一批文化旅游资源,成功打造4A级景区2个;依托年画创新平台,引进了研发、培训、体验等主题年画工作室;成立了“莲年有余”文创社,开发年画主题衍生产品千余种……
  随着以年画为特色的文旅小镇的快速发展,目前,天津市西青区共有年画从业人员2000多人,年画作坊72家,年画衍生品创作研发16个类别182个品种,年销售额5000余万元。下一步,西青区将紧紧依托杨柳青年画这张名片,以现代服务业和全域旅游为主攻方向,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真正实现以文化引领城市转型。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视察梁启超纪念馆时强调“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采访杨柳青古镇,让我们深刻理解了这些指示的重大意义。一幅年画、一条古巷、一座城楼、一项传统技艺……这些有形的、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是城市的符号和象征,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经济发展并行不悖,只要保护好、传承好、开发好、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它们也可以成为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如今,这座沉淀了千年的小镇,正从古老的年画中阔步走向“诗和远方”!
  脏乱穷村蝶变美丽乡村
  10月24日,一场秋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
  采访团来到有着“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美誉的天津市蓟州区穿芳峪镇小穿芳峪村。
  伫立在村口远望,只见一条条平坦的道路延伸到村庄深处,石磨、石碾、旧瓦片等老物件点缀路边,一座座被红色植物包裹的农家小屋错落有致,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卷。
  然而,七年前的小穿芳峪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道路坑洼,污水横流,沟渠杂草丛生。人均纯收入仅8400元,在蓟州900多个建制村里排名倒数第二。
  小穿芳峪村“蝶变”的力量来自于哪里?
  2012年,小穿芳峪村“两委”换届,几名老党员找到在外经营园林企业的孟凡全回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在全票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后,孟凡全将发展的目光瞄向了乡村旅游。但摆在他和村“两委”一班人面前的现实是,周边乡村旅游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小穿芳峪村怎么和其他同质化的农家游区分开来?
  对此,孟凡全想到了一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小穿芳峪村绿化覆盖率97%以上,与周边乡村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原生态。
  为此,小穿芳峪村确立了“错位竞争”的发展思路,以“乡野公园”为主题,定位中高端乡村旅游。
  思路明确了,但发展之路走得并不顺畅。
  “当时,村里有4个机井要修,但老板一听是小穿芳峪村就不给修,因为咱村集体之前的欠款都还没结清”,孟凡全说。怎么办?村集体没钱,孟凡全就自掏腰包,垫资搞建设;村里没人干事,党员义务出劳工;土地流转村民不积极,党员带头做工作……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小穿芳峪村创新经营思路,将82户村民的土地全部流转到村集体,实行统一经营。通过盘活农宅、农田这些“沉睡”的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步一个脚印,小穿芳峪村以“乡野公园”为主题,建起了农家院、乡野小屋、人工湖;开办了农耕园、花卉种植园、乡野特色餐厅;每年入冬后,还通过人工造雪打造“冰雪乐园”……凭借这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旅游资源,小穿芳峪人成功吃上了“旅游饭”。
  此外,为了推动乡村旅游向职业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小穿芳峪村还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合作,建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基地,让村民从传统的农民向合格的旅游服务者、经营者转换。
  如今,小穿芳峪村已实现华丽转身:“东北三十里,有峪曰穿芳。入山不见村,惟有树苍苍……”曾经古诗笔下的美景又回来了。小穿芳峪村有了3A级景区,村民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8400元,提高到了2018年的3.5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
  事实上,小穿芳峪村的“蝶变”仅是天津市狠抓基层党建促发展的成果之一。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子强不强,全靠领头羊。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乡村振兴离不开组织振兴。正是因为有了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村“两委”班子,一个好的发展规划,加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小穿芳峪村才实现了翻身大变样。■
  责任编辑:加 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