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沸腾”的小镇

(发布时间:2016-12-24)

段 曼

  近年来,笔者考察了浙江省不少地方,发现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浙江很多小城镇却一派红火,具有很强的产业带动辐射能力,休闲旅游业也十分繁荣。2015年9月,在中国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暨浙江小城市培育成果发布会上,浙江省发改委总结多年小城镇、小城市培育经验,推出“八大模式”,为全国中小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当前,浙江为积极应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推出了建设100个“特色小镇”的省级战略,力图使之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再度腾飞的巨大引擎。

  一、建设“特色小镇”的主要做法

  实践证明城镇化过程中一味摊大饼、重规模、重扩张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形势与要求。随着大城市病越来越突出,发展中小城镇,使人口“就地城镇化”是解决大城市病的重要抓手。浙江提出建设“特色小镇”,是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智慧一招。

  (一)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建设特色小镇,从提出构想到上升到省级决策,政府始终充当着适时引导、做好服务、政策支持的角色。2015年6月,浙江省公布了第一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并在土地、财政上给予这些小镇支持。据测算,首批特色小镇建设3年需投资2400亿元。100个特色小镇建设所需的巨大投入单靠财政砸钱显然是不现实的。解决融资,还得靠金融资本投入、社会资本参与。浙江省的做法是,以各级政府的投入,来撬动社会资本更大的投入。在资金来源上,一是省政府设立200亿元产业转型升级基金,各地市也设立特色小镇产业基金,比如金华市产业基金安排6000万元引导基金;二是向银行融资解决,由省发改委与中国农行、建行签署合作协议,在特色小镇建设期内安排意向性融资贷款700亿元;三是启动一批PPP项目,让实力强大、资金雄厚的民间资本参与进来,成为项目建设主体。项目建设启动后,政府主要负责前期和后期的基础性、服务性、保障性事务,民企主要负责资金投入、技术支撑和后期运营。

  (二)以特色产业为依托,明确产业定位。特色小镇并不完全等同于行政区划的“镇”,不是工业功能“区”,也不是各色形态“大拼盘”,而是紧紧围绕浙江省正在打造发展的七大产业以及历史经典产业布局,将单个产业打造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培育“单打冠军”。总体来说,特色小镇具备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上“有机合”、形态上“小而美”、机制上“新而活”。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会迅速聚集人才、技术、资本,产、城、人的融合会以几何速度增长。位于嘉兴的南湖基金小镇,其定位是打造成围绕基金注册落户、办公运营、生活休憩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平台。2012年小镇税收仅为740万元,2013年增加到3911万元,2014年猛增到1.5亿元。2014年入驻企业数大幅增长,目前,这个“小镇”已经累计引进投资类企业654户,合伙企业571户。同样,位于杭州上城区的山南基金小镇,功能完善、配套成熟,“车库咖啡”、政府性产业基金、金融家俱乐部、基金研究员等元素一应俱全。醇熟的功能设施、优美的自然环境、浓厚的人文气息吸引了大批基金投资者入驻。除了以现代信息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小镇,以传统文化为特征的经典特色产业也在特色小镇视野内。绍兴黄酒知名度高、酿造了千年的黄酒文化,绍兴东浦镇致力于打造以黄酒产业、黄酒文化为特色的“黄酒小镇”, 将新建黄酒历史文化博物馆、观光型黄酒手工作坊、建设特色风情民宿区以及黄酒风情体验小街等项目,向世人展示黄酒酿造技艺和黄酒经典文化。特色小镇以产业为主导,鲜明的产业特征是特色小镇最亮眼的基调,兼顾文化、旅游,形成一个融创新创业、生产生活、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叠加的空间。

  (三)自愿申报、分批审核,年度考核、验收命名。浙江省建立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常务副省长任召集人,其他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由县(市、区)政府向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特色小镇创建方案。坚持统分结合、分批审核,先分别由省级相关职能部门牵头进行初审,而后由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联审、报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审定后由省政府分批公布创建名单。对各地申报创建特色小镇不平均分配名额,凡符合特色小镇内涵和质量要求的,均纳入省重点培育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对申报审定后纳入创建名单的省重点培育特色小镇,建立年度考核制度,考核合格的兑现扶持政策。考核结果纳入各市、县(市、区)政府和牵头部门目标考核体系,并在省级主流媒体公布。制订《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导则》,通过3年左右创建,对实现规划建设目标、达到特色小镇标准要求的,由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组织验收,通过验收的认定为省级特色小镇。

  二、“特色小镇”建设带来的启示

  启示一: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建设模式,是“特色小镇”建设成功的前提。“特色小镇”建设中,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编制规划、管理创建程序、协调融资、招商引资、前期后期服务,并不直接参与建设过程,此举是政府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表现,也是政府充分明确自身职能的明智之举。它充分激发了社会资本活力和要素资源活力。对于入驻园区的企业,政府在土地政策、财政支持上也给予了强大的后勤保障,给创业者“松绑”、“免忧”。只要项目好,产业发展对路,就可以享受免租金入驻的“保姆”服务,还可以享受工作、生活、购物、就医、上学等一体化的配套服务,能想到、办到的都替创业者一站式考虑周全,既要把“人”吸引过来,也要把“人”留下来。

  启示二:特色产业是建设“特色小镇”的根本支撑,也是“特色小镇”区别于传统小镇的根本所在。“特色小镇”的主要特征在它所承载的产业上,以核心产业为中心聚集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例如,杭州余杭的“梦想小镇”融合互联网和天使投资两大产业,集聚尖端科技和资本共舞,以经营梦想、畅想未来为主基调,因此得名“梦想小镇”。水乡乌镇则有意打造“世界互联网小镇”,在每年初冬迎来世界互联网大鳄们来此“煮酒论道”。还有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小镇,例如,湖州丝绸小镇、桐庐健康小镇,无一例外紧紧围绕“产业”这个中心,动脑筋改变以往只管生产的单一模式,思考如何将产业与休闲旅游融合,由单脚跳转向多条腿走路,在不同要素资源的整合上力求有机统一。正是拥有了赖以支撑的产业,特色小镇才拥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它可商可居、可商可旅,空间虽小、容量不小,平台不大、产业不小,载体不大、创新不小。

  启示三:注重生态、兼顾文化和休闲旅游功能,秉持先进理念规划建设“特色小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纯粹的工业园区、产业园区不同,特色小镇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管理和服务现代化的社区。近年来,一些城市建设的实践启示我们,城镇化并非是简单的人口增加和城市扩张,这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城镇化要提质增效、动力充足,就必须以人为本,实现产业、就业、生态、宜居等由“乡”到“城”的重大转变,就必须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目的。近年来,城市建设中出现的“空城”现象警醒我们,不宜居、缺乏文化底蕴和内涵的“城”就是一具没有血肉和灵魂的躯壳,是对公共资源和公共空间的极大浪费。特色小镇中,特色产业解决了人的就业问题,满足了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而生态、旅游、社区功能则极大程度上留住了人,满足了人的精神和情感需求,进而反哺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启示四:创新是“特色小镇”的灵魂,也是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要求。在建设理念、规划建设、功能定位、文化气质等方面,“特色小镇”处处体现出创新发展的本质。“特色小镇”作为浙江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版的载体,正是浙江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力践行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创新之于湖北,关键在于观念创新,重心在于干、办、做。湖北工业基础较好,又是科教大省,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从湖北人的精神气质来讲,自古以来,沐浴着荆楚文化的“楚人”骨子里就浸润着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优良基因。这些都是湖北进一步创新发展、走在前列的不竭资源。近年来,“创新湖北”建设,持续鼓舞激励着敢想、敢拼、敢干的荆楚儿女奋勇向前,为湖北“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提供永续动力。现阶段,如何进一步将我省较好的工业基础、良好的自然文化资源、优质的科教人才资源等整合创新,生成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之举,生成强大的经济增长动力,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积极实践。■

  (作者单位:政策杂志社)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