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论点辑要

论点辑要

什么才是今天最大的“全球性问题”等6则

(发布时间:2019-07-17)

  什么才是今天最大的“全球性问题”
  程亚文在2019年4月10日《环球时报》撰文认为,时至今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动力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也迎来越来越多质疑声。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质疑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不同,发达国家也对由其自身发起的全球化表达出越来越大的恐惧。这反映出,百年前所经历的资本意志贪婪扩张对国家意志的激烈冲击,再度回归人类生活。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前期最大的“全球性问题”,在如今同样如此。100多年前,在面对这个最大“全球性问题”时,当时世界的主要大国曾纷纷寻找解决方案,美国是威尔逊主义和罗斯福新政,苏联是计划经济与共产主义,德国则是国家社会主义。这些“主义”同时出现,不仅在国家治理而且在全球治理层面,都发生了多种理念或方案的竞争。但无论是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集团”还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集团”,都强调要规制资本的无序扩张和运用国家力量对受损者进行利益平衡。商业扩张瓦解政治体系的利益调节能力,是经济全球化引发政治混乱的基本成因。资本对国家发挥利益平衡者作用再次形成阻碍,这也成为当下各种社会冲突和政治紧张的重要缘由。这种情况下,需要做出的选择,或是规制商业扩张,或是推进政治体系变革,但最终目标都是政治体系维持或重构作为利益平衡者的功能,但这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巨大挑战。
  生态文明的实质
  戴玉鹏在《人文杂志》2019年第3期撰文指出,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实现社会生产力在量上的增长,更要实现社会生产力在质上的发展,还要在这个前提下,建设一个更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作为经济文明的新发展的生态文明,就是按照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与美的原理来建设一个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新世界。在这个新的世界里,人们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生活不仅不会造成自然环境或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还会根据人们对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与美的原理的认识与掌握来克服自然界的自发性因素,从而使得人化的自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实现其自身自觉的发展,也使自然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可以实现同步发展与和谐发展。
  共享经济时代如何建立有力社会
  焦若水在《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撰文指出,共享经济对我国就业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冲击与改变是结构性和全局性的,如何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治理体系迫在眉睫。第一,创新社会保护与劳动保护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社会保护与劳动保护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享经济产生的就业挤压与就业替代问题,对我国就业困难人群的负面影响与冲击更为尖锐。劳动者素质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日益加剧,低技能劳动者就业更加困难。从发展型社会政策建设的角度来看,还需要努力提升劳动者数字化应用等专业技能,弱化“技术性实业”对就业与社会保障带来的挑战。第二,补齐共享经济发展的社会建设短板。共享经济的目的是创建一种高效利用、低成本的广泛连接、以合作为核心的新型社会组织系统,通过合作冲破建立在竞争/淘汰机制上的现代社会登记制度。第三,面向共享经济重塑社会信任。
  应重视骨干型人才“心有不甘”困境的化解
  蔡运记在《领导科学》2019年3月应用版撰文指出,一般情况下,相较于一般员工而言,骨干型人才往往因为个人卓越的能力和出色的表现被领导者另眼相待,在资源分配和职位晋升方面更容易获得优先权。理论上来说,这种来自于上级领导的珍视之情,应使骨干型人才备感重视而激情满满,但现实中,对于“最优”“最好”的追求使得骨干型人才不能因为被高看而始终保持奋斗激情。若无法实现对骨干型人才奋斗、参与激情的持续维系,而任由其纠结于“所期”与“实况”之间的落差,则必然危及整个组织中坚力量的稳固与发展。因此,对于领导者而言,如何排解骨干型人才的失衡心理、失意情绪,尤其是引导其端正对“得”与“失”的认知,就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中国核政策的基本逻辑
  樊吉社在《外交评论》2018年第5期撰文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塑造了中国领导人对武器与战争关系的认识,当然也包括对核武器的初步认识。虽然毛主席也认为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他认为战争胜败取决于人民而不是一两种新式武器。这是中国对核武器作用认识的起点,中国老一代领导人因此称核武器是“纸老虎”,并不足以决定战争胜败。同时,中国同样认识到,如果其他国家有核武器而中国没有,那么原子弹又是“真老虎、铁老虎、吃人的老虎”,中国仍会被威胁和讹诈。对中国而言,核武器是“纸老虎”,不可轻易使用,但也需要拥有核武器以打破“核垄断”,防止“核讹诈”。总之,中国认为核武器只能用于防御目的。基于此种认识,中国在核政策、核力量发展和部署政策上并没有重复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的核发展道路。对中国而言,核武器是政治工具,而非军事武器。它既不能用于在战场上赢得战争,也不能用于在和平时期赢得军备竞赛,开发核武器的唯一目的是防止其他国家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少而精”是中国发展核力量的总原则。小型、机动、突防、安全、可靠是中国核武器发展的主要原则。“一定数量、质量和种类”是对“少”和“精”这一概念的具体诠释。中国核力量发展的思路和核政策逻辑在冷战环境下是可行的、有效的,保证了中国免受来自其他核大国的“核讹诈”与“核威胁”。
  四全媒体到底是什么
  殷陆君、张力维、徐黎在2019年4月8日《学习时报》撰文认为,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主体维度、效能维度来观察,全媒体有四个基本特征: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全程媒体是指由于信息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网络技术迭代升级,使媒体基本可以同步记录、传输,新闻报道、信息传播无时不有,实现了信息或事件的全程记录,几乎同步传播。全息媒体,是指由于物联网、多维成像等技术的成熟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物理空间智能仿真呈现度大幅提高,物理信息源的失真误差大幅减少,标准化、数据化记录,多角度、多方位再现,新闻报道、信息传播无处不在,几乎实现了信息或物体在空间的全方位呈现和多角度同步传播。全员媒体,是指由于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媒体进入门槛大大降低,参与主体显著增加,一元主导、强力引导的宣传與论场变成多元共治、柔性制衡的公众與论广场,单向传播转化为多向互动、同频共振,人人都是媒体、个个都有话筒成为媒体生态和與论场现实场景,新闻报道、信息传播几乎无人不会,新闻媒体内部也面临随时须在现场、专业报道不能缺席的新要求,呼唤涌现更多全媒型、专家型记者。全效媒体,是指多种媒体载体、技术的丰富应用,媒体给受众更广泛的体验认识和释放更强大的效能。一是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信息交叉综合更丰富、更立体、效果更全面;二是移动化、分众化、碎片化融合传播使人们感受更直观、更鲜明、效率更快捷;三是功能区分集成、创新使信息、社交、政务、商务等服务功能融为一体,使内容形式更符合需要、方法手段更适应需求、媒体受众效益更满足期待;四是因为受众不同程度的参与、互动、联动使媒体传播效果较过去更全面、更有体验感、更有获得感。
  本栏目编辑:曾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