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奋力建设制造强国高地

(发布时间:2024-01-12)

刘海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论述,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强调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要坚定不移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主攻方向。作为我国近代工业的发源之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布局的制造业重地、改革开放积累形成的中部先进制造业要地,湖北有基础、有责任、有能力在新型工业化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全省经信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重要论述和中央经济工作会、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按照省委全会、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勇担使命,主动作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奋力建设制造强国高地。
  一、胸怀大局、站位全局,切实增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从全球经济格局看,新型工业化是决定大国博弈的关键“胜负手”。纵观世界发展历程,唯有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才能实现大国崛起。英国抓住蒸汽革命机遇,成为“日不落帝国”;美国作为唯一抓住两次科技和产业机遇的国家,引领了信息技术革命,占据了全球领先地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产业链价值链竞争和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世界各国都在“摩拳擦掌”,纷纷抢抓新型工业化这一历史机遇。面对日益加剧的全球竞争,谁牵住了新型工业化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在新一轮大国博弈中占主导地位。
  (二)从我国产业演进看,新型工业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吸纳就业的主阵地。没有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我国工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大而不强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必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工业技改、新兴产业培育、优势产业提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更高层面塑造发展优势,实现发展突围。
  (三)从湖北发展定位看,新型工业化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承载力”。湖北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点布局的制造业基地,从“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工业重点项目3项在湖北布局,到“三线”建设时期建成武钢一米七轧机、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公司)、三三O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等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经多年积累已成为全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工业大类的省份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次考察湖北,对湖北制造业发展作出系列重要指示、赋予光荣使命。湖北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是一丝不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实际行动、是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选择。
  二、彰显优势、积蓄胜势,准确把握湖北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条件
湖北是经济大省、科教大省、工业大省,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资源禀赋等方面得天独厚、优势突出,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在新型工业化中挑重担、走前列,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一)工业体系门类齐全、基础扎实。湖北拥有全部41大类、206个中类工业行业,是全国8个拥有全部工业大类的省份之一。“十二五”以来,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跨越4万亿、5万亿台阶,工业增速整体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主要工业产品2000多种,重点工业产品66种,其中光缆、农用氮磷钾化肥等产量居全国第1位,平板玻璃、铜材、汽车、水泥、纱、布、饮料、白酒等产量居全国第3—8位。2022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总量居全国第8位。
  (二)科技创新资源富集、人才荟萃。湖北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拥有院士79人、全国第4,高校132所、全国第6,在校大学生200万、全国第3。围绕产业链布局建设的国家级科创平台88家、全国第4,新型研发机构452家、全国第2,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加快建设,10家湖北实验室高水平运行。存储器、航天产业、网络安全与创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4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加快建设,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晋升国家级。
  (三)优势产业全国领先、潜力巨大。湖北拥有4大国家级产业基地、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光纤光缆产量全球第一,以光电子信息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营收超7600亿元;汽车产业链条完备,拥有整车企业25家、规上零部件企业1553家;生命健康产业蓄势待发,建成亚洲首个生物安全P4实验室、全国首家认证的A3实验室,拥有8个生命健康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临床试验基地;高端装备产业实力较强,船海装备、商业航天及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研发制造国内领先;北斗核心产业及关联产业占全国的10.6%,定轨精度达到世界第一。
  (四)新兴产业特色鲜明、大有可为。谋划实施“链长+链主+链创”三链融合机制,加快推进算力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量子科技、现代纺织服装、节能环保、智能家电、新材料、低碳冶金等9个新兴特色产业。在电磁能、类脑科学、脉冲强磁场、光纤研发制造等前沿领域,技术国际领先,处于世界前沿。武汉市东西湖区网络安全、武汉市洪山区光通信设备及光电子器件制造、十堰市茅箭区商用车制造、荆州市荆州区石油固井压裂装备、谷城县再生钢铁产业集群入选首批100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入选集群数量并列全国第一。2022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7%,占规上工业比重达12.1%,为近年来最高水平。
  (五)数字经济发展迅猛、空间广阔。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4万亿元,占GDP比重达44.7%,继续保持全国第8、中部第1位。华中地区首个“星火·链网”骨干节点在汉率先上线,湖北格创东智、大唐互联科技(武汉)成为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截至2023年10月底,全省5G宏基站数达到10.7万个;在用机架数超过14.6万架,数量居中部第1位。武汉顶级节点接入二级节点34个(其中湖北省14个),累计标识注册量达到170.46亿,累计标识解析量达到134.01亿,累计接入企业节点数量14957家。全省工业企业上云达到4.8万家,覆盖率超过47.8%。
  三、主动作为、奋发有为,积极探索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湖北路径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湖北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是立足国家所需、湖北所能、未来所向的主动作为。湖北经信系统将锚定建设制造强国高地目标,深入实施“七大行动”,推动湖北新型工业化跨越突破、全面提升。
  (一)实施产业集群“提能”行动。完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省委常委领衔推动、省直部门协同联动、院士专家智力支撑、工作专班推进落实的工作机制,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全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深入实施链长组织协调、链主导航引领、链创协同攻关的“三链融合机制,围绕算力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量子科技、现代纺织服装、节能环保、智能家电、新材料、低碳冶金等9个新兴特色产业,出台三年行动方案和重点任务清单,打造若干千亿级新兴特色产业集群。
  (二)实施市场主体培育“护航”行动。实施“12468”优质企业培育计划(打造10家千亿级制造业企业、20家500亿级制造业企业、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百亿级制造业企业、8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促进优势企业规模提升,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倍增,巩固专精特新企业梯队优势。落实《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33条》等政策文件,强化市县主体责任和工作考核,抓实“返规上”、“小进规”工作。截至目前,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678家,居全国第7、中部第1位;2023年1—10月,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283家,净增1628家,总量达19153家,均创近年来新高。
  (三)实施万企万亿技改“蝶变”行动。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引领,支持企业“智改数转”,设立20亿元省级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每季度分行业分地区召开技改现场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转型突围,全省传统产业占比已降至78%。实施新一轮万企万亿技改行动,出台汽车、冶金、化工等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23年1—10月,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增长6.0%,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持续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目前已完成461家,时序进度超计划。制定出台推动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及化工园区建设标准和认定管理实施细则,先后两批认定43家合格化工园区。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9.38万个,在建5G全连接工厂238家、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2个。
  (四)实施三链融合“登峰”行动。着眼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用为导向的产业创新体系。依托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湖北实验室,聚焦“五基”产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完善“揭榜挂帅”等市场化机制,强力推进技术攻关“尖刀”工程,电磁能、类脑科学、脉冲强磁场、卫星导航定位、光纤研发制造等技术国际领先;长江存储研发出267层三维闪存,处在世界前沿;车规级芯片产业化瓶颈取得突破,东风3款芯片流片填补国内空白。截至目前,全省规上工业企业中有4531家建立了研发机构,覆盖率提升到28.82%。
  (五)实施产业集中发展“协同”行动。抢抓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机遇,围绕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战略定位,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形成优势互补有效、产业协同有序、资源调配有力的格局;积极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支持每个市(州)发展3—5个重点产业、重点县(市)发展2—3个主导产业,加快打造相对集聚、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的制造业布局体系。全省31个工业大县创造性实施“赛马制”,每月召开调度会,每季绘制“五色图”,落实工业重大增长点奖励办法,倒逼各地赛马比拼、比学赶超。
  (六)实施供应链平台“固链”行动。立足供应链、重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以供应链体系牵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提供产业支撑。搭建质量高韧性强的供应链平台,编制实施铁矿石、铜矿石、钢材、废钢、化工等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方案,推动长江汽车产业供应链、湖北华纺链、九州医药链、磷化工供应链等平台实体化运作,完善湖北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跨部门、跨区域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打造智能高效的“产业大脑”。
  (七)实施湖北制造“出海”行动。积极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联动,主动承接沿海地区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高技术制造业转移。支持制造业“走出去”,持续实施“千企百展出海拓市场”行动,推进湖北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发挥综合保税区开放平台作用,推进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集聚区,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

(作者系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