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努力把恩施州建成美丽湖北、绿色崛起的重要一极

(发布时间:2021-12-31)

胡超文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率先在中部地区实现绿色崛起,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恩施州是湖北重要生态屏障,既是长江入鄂第一站,也是800里清江发源地,在建设美丽湖北、实现绿色崛起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认真践行应勇书记调研恩施讲话要求,坚决扛牢生态大州的政治责任,立足大生态,构建大交通,发展大旅游,打造大产业,努力把恩施州建成美丽湖北、绿色崛起的重要一极。
立足大生态,厚植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自觉强化“源头意识”、扛起“源头责任”、展现“源头担当”,在生态优先上作示范、在绿色发展上当标杆。
  坚持全域规划。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把“三区三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乡建设的红线。根据省主体功能分区,将全州88个乡镇划分为56个重点生态功能区、24个城市优化发展区和8个农产品主产区,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应用,推进州县“多规合一”,逐步形成一个规划、一张蓝图。
  推动绿色转型。坚持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持续推进利川、建始、来凤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实行严格的负面清单管理,坚决杜绝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把绿色生态融入城乡建设,防止照抄照搬城市元素,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浓浓乡愁。积极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强生态治理。坚决把修复长江、清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大力实施保护长江“6+4”攻坚提升行动,全面落实长江、清江“十年禁渔”,突出抓好清江上游和郁江、酉水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抓好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进城乡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开展地质灾害防治、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按期完成220家关闭矿山生态修复。
  健全保护机制。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山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加强生态环保领域地方立法和政策保障,科学制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等制度,严格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环境保护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加大环境公益诉讼力度,形成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
构建大交通,提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目前,交通问题仍然是制约恩施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瓶颈。我们将牢固树立“大抓交通、抓大交通”的理念,举全州之力推进大交通建设,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坚持交通先行。坚持以开放的眼光谋划交通格局,加快推进“铁水公空邮”等交通重点项目落地,向东主动融入“宜荆荆恩”城市群,向西积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动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充分发挥交通对恩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推动交通运输与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现代物流等深度融合,培育路衍经济增长点。
  完善综合交通。按照“增密、互通、提质”要求,大力推进郑万高铁巴东段、鹤峰东、宣咸、利咸、建恩北高速建设,抓紧谋划沪渝蓉高铁宜昌至涪陵段、安恩张铁路、恩黔铁路、恩施机场迁建、巴张高速巴野段、三峡翻坝高速西延线、利云高速、209国道恩施至宣恩段升级改造等重点交通项目,加强中心城区连接卫星乡镇、乡镇二级路、城镇出口路过境段、断头路、瓶颈路建设,基本实现乡乡通二级路、乡镇1小时上高速。
  提升服务功能。重点打造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建设一批临港、临铁、临空、临高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加快火车站、公路客运站、港口等站场提档升级,大力推进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村级电商物流节点建设,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渠道。最大限度释放宜万铁路货运输送能力,支持恩施机场开通国内主要城市航线、国际和地区航线。推进旅客联程运输,推动“一站式”票务服务和“一票制”出行服务。
  破解投入难题。创新交通融资体制机制,认真研究股权换路、PPP、EPC、BOT+政府股权合作、BOT+政府补助等融资模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建设。出台财政支持、要素保障、资源捆绑等优惠政策,提升交通项目投资吸引力。积极争取车购税和燃油税转移支付资金、上级补助收入、财政预算安排、交通投资基金等,多渠道筹集交通发展资金。
发展大旅游,盘活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
  紧盯“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深入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旅游业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提升转型,不断提升恩施旅游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恩施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重要富民产业。
  创新思维做大旅游。牢固树立“大抓旅游、抓大旅游”的鲜明导向,加快实现从“部门推动”到“党政统筹”提升,明确州县两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常务副职具体抓,把旅游业当作大事抓。摆脱“旅游只富民不富财政”的误区,发挥旅游产业的拉动、催化和集成作用,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促进税收和旅游非税收入增长。
  对标前沿做精旅游。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眼界和格局,提升旅游策划水平,注重塑造特色品牌,擦亮恩施旅游金字招牌。树立“永远建不完的迪士尼”思维,滚动开发新项目和对现有项目改造提升,始终保持旅游产品的新鲜感和吸引力,提高游客重游率。深入研究流量经济、平台经济,加强同抖音、携程、美团等平台合作,用一首歌、一段视频、一批网红打卡地等,不断营造旅游营销热点。
  优化产品做强旅游。按照“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融合化”要求,推动恩施大峡谷、腾龙洞、神农溪等核心景区向精品提升,力争成为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品牌。丰富旅游产品,完善精品线路,整合自然风光、气候资源、民族风情等要素,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度假区、旅游小镇、疗养基地。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充分运用红色资源,一体打造红色旅游产品。补齐夜间经济短板,整合夜游、夜食、夜购、夜娱等资源,打造恩施特色夜生活品牌。
  提升服务做优旅游。坚持把改善旅游交通作为大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加快高等级旅游公路建设,力争 2025年前所有4A 及以上景区通二级公路。加快发展智慧旅游,完善“一部手机游恩施”,打造“一键订单、一码通行、一键投诉”的智慧旅游系统。实施城市绿化、净化、美化工程,深入开展景区周边、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提升旅游从业队伍素质,为游客带来更愉悦的体验。
打造大产业,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围绕民族风情、富硒资源、优质茶叶、旅游康养、绿色生态五大特色优势,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绿色能源、新型工业为主体的绿色产业体系,真正让恩施的绿色生态成为一大特色、一个品牌、一座富矿。
  做深“土”文化。“土”即底蕴深厚的优秀民族文化。坚持把文化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借鉴宣恩土家泛博物馆模式,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让文化从馆舍走向广阔市场。以唐崖土司城址为依托,谋划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区,力争把唐崖土司城址打造成为中国的“马丘比丘”。推动民族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消费工业、旅游工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
  擦亮“硒”品牌。“硒”即潜力巨大的富硒资源。发展硒产业,围绕引链强链补链,培育引进硒产业龙头企业,全面推进农产品加工提档升级。丰富硒产品,坚持功能性食品开发导向,重点发展硒蛋白、硒多肽等拳头产品和单品冠军。建立硒标准,重点完成硒蛋白国家标准及相应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标准的修订,加快不同硒形态快速检测方法及标准研发。明确硒标识,制定“世界硒都”“中国硒谷”形象标识,大力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将恩施硒博会打造成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延伸“茶”链条。“茶”即久负盛名的茶叶产业。将恩施硒茶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重点培育恩施玉露、利川红、伍家台贡茶、巴东红、鹤峰黑茶、来凤藤茶等。组建“恩施硒茶集团”“恩施玉露集团”“利川红集团”等,打造一批茶叶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加强茶树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设一批绿色有机示范茶园。大力提升茶企精深加工能力,开发茶食品、新茶饮、日用品等新产品和衍生产品。
  彰显“凉”特色。“凉”即清爽怡人的康养气候。坚持以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文化旅游规划为引领,规划一批避暑度假区、避暑康养小镇和避暑康养村寨,构建全域避暑新格局。加快构建“凉+农业、体育、研学、健康”等多方位融合、多业态互补的避暑康养产业链。加强休闲避暑旅游项目监管,禁止违规占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地,不得违建别墅,防止变相开发和无序建设。
  放大“绿”优势。“绿”即山青水秀的自然生态。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碳汇权益交易试点等,鼓励县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把山桐子、油茶产业作为推进林业转型和林业富民的重要举措,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发展。坚持以烟、茶、药、蔬、畜等为重点,加强农业品牌建设。顺应国家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新趋势,大力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页岩气等清洁能源产业。瞄准“以绿色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定位,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兼顾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以产业提质促进发展提速。■
(作者系中共恩施州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