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攻克改革关键点 培育经济增长点

(发布时间:2022-10-21)

中共宜昌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

  宜昌市按照省委赋予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新使命,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聚焦政策落实、项目建设、降低成本,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全力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全市经济承压前行、稳中向好,主要指标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好于全省,宜昌市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一、坚持以政策落实激发企业活力
  一是惠企政策应出尽出。将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33项政策措施细化为124个事项,明确落实举措、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配套出台“宜昌版”纾困帮扶40条、促进消费恢复提振8条、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9条、金融纾困20条等地方政策,创新制定导游稳岗补贴、旅行社拓展业务、企业疫情防控等方面具体措施。预计全年可为市场主体“减、免、缓、补、奖”各类资金140亿元,增加融资200亿元以上。二是惠企政策应享尽享。推进落地留抵退税政策,截至8月底,累计办理留抵退税6288户次,退税金额52.6亿元。推进经营性国有房产租金减免和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费用减免,为5395家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7895.7万元,对772个政府采购工程项目免收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共计22.4亿元。落实社保费缓缴政策,截至8月底,全市缓缴养老保险655家次1571.1万元,失业保险535家次71.39万元,工伤保险531家次48.35万元。三是全力助企纾困解难。统筹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和“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截至8月底,市级完成企业走访865家,收集反馈问题390条,已解决问题344条。依托“双千”平台,整合纳入省专班下达企业、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建筑业企业,实现企业诉求“发现—汇总—交办—解决—反馈”闭环管理。创新设立“金融方舱”,今年“在舱”帮扶企业376家,康复“出舱”223家。这一改革经验得到国务院稳增长督查组充分肯定。
  二、坚持以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裂变
  一是全方位招引大项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7次带队赴省外拜访目标企业,推动22个重大项目重仓宜昌、协议投资额2730.28亿元。各县(市、区)党政主职外出招商189批次,推进10亿元以上项目签约122个、协议投资额5214.08亿元。坚持“管行业必须管招商”,形成了8名厅级领导领衔、10个市直部门牵头、69个正副链长企业配合的产业链招商格局。今年以来,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906个、协议投资额6668.47亿元。二是全周期管理畅机制。制定《宜昌市“强产业”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聚焦项目“签约、开工、入统、投产、达效”5个环节,划定“6421”时限要求,即签约6个月内开工,开工4个月内入统,入统2年内竣工,竣工1年内进规、进限、进高。依托宜昌城市大脑,开发集管理、跟踪、督办、分析研判于一体的重大项目“挂图作战”系统,实现项目便捷化管理、即时性服务、智能化监测。三是全过程服务提进度。出台《宜昌市投资和项目建设考核办法》,将县(市、区)、行业主管部门、市属重点国企、服务保障部门等57个对象全部纳入考核。实施重大项目“指挥部+主动认领”服务机制,今年来认领28个50亿元以上项目问题80个。1—8月当年签约当年开工项目354个,开工率39.07%,新开工百亿级项目中从签约到开工最短仅23天。四是全要素保障解难题。出台支持项目用地15条具体措施,今年以来批准重大项目建设用地285宗453个项目4.4万亩。提前介入重点项目选址等,报批使用林地建设项目222个,争取林地794.6公顷。强化用能保障,19个项目获批用能481万吨标准煤,其中总投资600亿元的楚能新能源电池项目从申报节能审查到批复仅用11天。
  三、坚持以降低成本推动环境优化
  一是降低时间成本。全域实施“六多合一”改革,建成“多规合一”综合信息平台,“多评合一”为280多个项目节省评估评审费用4500余万元,“多审合一”平均提速30%。探索实施“标准地”出让改革,平均缩短企业办证、审批时间6个月。全市政务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市级事项压减比例16.77%、县级事项压减17.81%,承诺时限较法定时限压减86.58%,市县乡村四级最多跑一次事项达99.8%。二是降低资金成本。抢抓国家政策机遇,争取中央预算内项目82个、资金16亿元,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121个、额度99.8亿元,36个项目进入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清单、总投资477亿元。建立企业首贷服务中心,累计新培植普惠信贷主体1500多户,发放贷款19亿元。引导金融机构以动产和权利进行质押融资。持续提升“宜昌网上金融服务大厅”能级。三是降低用工成本。持续完善“1+4”人才政策体系,成功举办首届宜昌“330”三峡国际人才日,建立一站受理、一网通办、智能匹配、免申即享“宜才码”,完成注册9.34万人、分类认定2.54万人。举办万名新引进大学生人才政策集中兑现活动,发放 5.06 亿元人才综合补贴。将中职、技校毕业生纳入“1+4”人才政策保障,面向国内在校大中专学生建立预缴在宜就业住房储备金制度,为大学新生发放公交卡和旅游年卡。四是降低司法成本。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的意见》及《宜昌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指标体系》,全面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四张清单”(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免予行政强制事项清单)制度。强化立、审、执全流程的精细化管理,进一步降低企业诉讼成本,全市法院案件综合平均审理天数由2020年的64天降为现在的55.2天。常态化开展行政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清理行政规章6件和市政府规范性文件239件、废止30件、修改8件。

本栏目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