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发布时间:2023-04-26)

中共枝江市委

  近年来,枝江市抢抓被列入全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第一批试点县市和全省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机遇,坚持以共同缔造为抓手,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补齐基层治理短板,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推动基层治理单元优化完善。一是构建“多层级”的基层治理单元。坚持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村民小组(小区)为基础单元、湾落(楼栋)为基点单元,推动形成“村(社区)—村民小组(小区)—湾落(楼栋)—联户长—农户(居民)”五级治理共同体。二是构建“多类型”的基层治理单元。强化基层治理单元上下贯通的作用,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的,以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以群团组织为纽带、各类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为依托的治理组织架构。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有序引导农民工返乡、能人回乡、市民下乡、企业兴乡,吸引128名本地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大学生等参与群众自治。三是构建“多功能”的基层治理单元。坚持功能导向,进一步明确多级架构职责,切实强化村(社区)思想政治引领、服务事项承接、维护和谐稳定等功能,强化村民小组(小区)协商议事沟通、矛盾纠纷化解、便民利民服务等功能,强化湾落(楼栋)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互帮互助等功能,推动基层治理单元更好协同联动、服务群众。
  二、推动党的领导和政府服务“纵向到底”。一是健全完善“351”组织体系。坚持地理单元和治理单元相结合,按照党组织一条线、自治组织一条线、其他组织一条线,探索建立“三线运行、五级构架、区域一体”的组织体系,将治理触角延伸到基层末端。二是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编制向乡镇倾斜,镇机关内设机构由4个增加至6个,镇直属事业机构由2个调整设置为5个,镇级事业编制总数由31名增加至285名。三是深化镇(街道)财政体制改革。对镇(街道)税收超收部分由原来市镇6∶4分成调整为4∶6,建安税由原来百分百归市直调整为属地两成。2022年下划地方税收入5.5亿元,各镇(街道)财力达到4.7亿元。四是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深化医联体、教联体、农合体、安联体、智创体等共同体建设,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按照“依法下放、宜放则放”原则,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就近办、就地办,梳理下沉办理事项473项。
  三、推动联系和服务群众“横向到边”。一是提升群团组织凝聚力。坚持党建带群建,持续深化群团组织“强三性、去四化”改革,健全群团基层组织体系,推动群团工作重心落到所联系的基层群众。工会组织打造“枝江红娘”品牌,共青团建立“团建微联盟”模式,妇联广泛开展“姐妹共同缔造·五彩幸福家园”活动,持续推动各群团组织的各项工作和服务向下延伸。二是发挥经济组织牵引力。探索“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村集体+农户+银行+担保+社会组织”的“十位一体”的农业农村发展模式,让农民深度参与产业链、价值链。2022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1.482,连续3年居全省同类县市区第1。三是提升社会组织服务力。健全社会组织孵化机制,大力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畅通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途径,拓展城乡居民参与渠道,全市社会组织达到2273家。四是激活自治组织带动力。健全村(社区)“两委”班子联系群众机制,经常性开展入户走访,面对面、手握手、心贴心了解群众需求。充分发挥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妇女和儿童、环境和物业等委员会作用,更大力度组织发动群众参与公共事项。
  四、推动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一是推动决策共谋。深入开展“党代表接待日”“共同缔造·人大代表在行动”“一线协商·共同缔造”等活动,用好12345政务服务热线,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大支部”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小区怎么建,大家商量着办”等活动,共同协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推动发展共建。出台基层协商议事方案,将群众反映的事项划分为微事、小事、大事、难事四个等级,鼓励群众投工投劳、捐款捐物、出资、出力、出点子,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群众深入参与村级事项。制定“以奖代补”工作方案,统筹“以奖代补”项目资金1.02亿元,撬动多元主体参与。三是推动建设共管。整合全市积分制管理办法,制定出台《枝江市家庭积分制管理实施方案》,建立“一户一档”台账,将乡村治理各项事务转化为数量化指标。四是推动效果共评。坚持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创新实施“组织评、公开评、民主评”的共评方式,部门工作、包保工作、驻点工作等实行“以下评上”,让最有发言权的服务对象做第一评议人,切实提升共同缔造实际成效。五是推动成果共享。围绕美好环境、公共设施与服务、经济发展成果与产业收益、精神文明等方面,建立共享机制。202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70元、增速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04元、增速9%。